小麥無人便利店怎麼購買?在海澱區蘇州橋附近的一個創業社區裡,小麥公社的團隊暫時在這裡辦公,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小麥無人便利店怎麼購買?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在海澱區蘇州橋附近的一個創業社區裡,小麥公社的團隊暫時在這裡辦公。
社區的東南北方向分别有三棟辦公樓,西面是布滿了塗鴉的藝術牆,它們一起圍合出了一個露天的長方形院落,在這個院落的東北角放置着小麥便利店的其中一個“實驗室”。
這個占地約20平方米的黑色長方體不太搶眼,遠遠看去旁邊的大樹遮去了它一半的外形。走到門口掃描公衆号的二維碼,按部就班地輸入手機号和接收到的驗證碼就完成了注冊。
拉開門,你會聽到“歡迎某某(微信昵稱)”的語音播報,并且看到自己的臉出現在對面斜上方的屏幕裡,工作人員說,下次再進店就可以僅靠人臉識别來完成身份确認了。
接下來面對緊湊的貨架,挑選完你想要的商品,掃描它旁邊的二維碼完成支付就可以離開——這是再熟悉不過的操作。如果你比較着急,整個動作差不多可以在90秒内完成。
與此同時技術團隊的人員正在忙進忙出,不斷調試着新出現的Bug。
7月18日,小麥公社旗下“小麥便利店”宣布獲得1.25億元人民币首輪融資,由洪泰基金、晨山資本聯合投資,這是繼斑馬資本投資便利蜂之後,便利店領域最大的一筆融資。
小麥公社稱,此次融資主要用于供應鍊建設、産品叠代升級、自有系統研發升級等。
從亞馬遜的Amazon Go開始到前不久阿裡入局的産物“淘咖啡”,以及GGV紀源資本領投超一億元A輪融資的“缤果盒子”,新零售概念下的“無人便利店”成為了2017下半年最令人矚目的商業模式之一。
在很多人的眼裡,它颠覆傳統,引領新的消費時尚,同時還與衆多前沿科技有染,已然不可避免成為了各方熱捧追逐的對象。
小麥公社的便利店幾乎滿足“無人便利店”的所有标簽,他們自己也表示自融資信息曝光後出現了“電話被打爆”的情況,但小麥堅持自己不是所謂的“無人便利店”。
“其實我們是主打智能便利店的,跟市場上其他人都不太一樣,我們是叫做可支持有人和無人模式的智能便利店,是随時可以切換的。”小麥公社副總裁全斌向界面創業記者介紹到。
小麥便利店日常由一名店員看管6~8小時,需要時也可以切換成無人值守模式。對于“有人”和“無人”小麥公社的具體考慮在于,諸如深夜客流量稀少的時段,便利店可以開啟無人值守模式,來店挑選的年輕客戶也會相對自在;但早高峰時期,出于提高效率和提供服務的目的,尤其對于初次使用還不太熟練操作的用戶,小麥便利店就會采取人工服務的方式,同時還包括完成及時補貨和保持店面清潔的任務。
小麥公社目前在北京投放了十家智能便利店,主要投放于社區場景,全斌認為他們自己就是想做一個現代社會下社區裡的“小賣部”。這個“小賣部”承載約600多個SKU,除了供應零食、飲料、早餐、鮮食、生鮮蔬菜及日常必需品之外,店内還提供便民急救箱、共享充電寶、微波爐和滅火器等設施。
順應便利店的邏輯,全斌堅持“千店千面”的觀點,在品項的選擇上也不會單一地複刻,會根據社區獨特的活動軌迹去制定貨品的替換和補充。比如辦公樓旁邊的這家店,就不會出現生鮮蔬菜的蹤影。
而且測試期間,小麥便利店的客服曾經在半夜接到電話,用戶詢問是否有計生用品、電池、打火機或者生理用品,也有一些家庭型社區的顧客提出豐富兒童用品的需求。這些反饋都逐一幫助他們完成了品類選擇的準确度。
目前小麥便利店投入運營的是第三代測試版本,它們的主要任務不是盈利,而是通過後台數據分析和有人值守狀态下的客戶交流反饋,對便利店本身的建造、店内設備選擇、掃碼自購支付流程、服務流程等有所提升。
拿出當前門店客戶不良體驗的解決方案,并且進行有節奏的擴張,是他們現階段的目标。由于還在測試階段,小麥便利店的未來商業模式還不便透露,但全斌表示加盟會是他們的一個考慮方向。
除了小麥便利店這一項目外,小麥公社旗下目前還有可加盟的傳統便利店。界面創業記者走訪了位于北京朝陽區十裡河的一家門店,當時正處于下班晚高峰時期,但門店内客流比較稀少。
值班店員告訴記者,這家店一個月前新開張,平時生意不算太好,她認為主要原因是附近就有7-11和全時這樣的老牌便利店。供貨的司機告訴她,這附近還有一兩家加盟店,它們都是傳統形态并沒有配備掃碼支付等技術。
雖然現階段小麥公社的智能便利店不以盈利為目的,但全斌說:“其實傳統的夫妻店也好,小便利店也好,做不到日配的。我們是能夠在第一時間、在這個規模下做到日配,是很厲害的一件事情。”
界面創業記者之後随機找到兩家社區便利店,兩家便利店老闆都稱自己是所在社區銷售情況較好的店。其中一家老闆表示,店裡平均一周補貨一到兩次,每月在6、7次左右;另一家規模相對較大的社區便利店則表示,做到日配并不難,對他們來說很常見,“最慢也是兩三天就補貨一次。”
事實上,“日配”對于小麥公社的意義,更多在于能夠高頻的抓取用戶行為,以及更快速地獲取用戶的反饋。
早在2013年,小麥公社就嘗試過添加智能技術的新型連鎖便利店,目前在北京有3家,門店主要在高校這種封閉社區。門店在技術上應用了掃碼自購、人臉識别及後台的智能分析等,并首先嘗試推出了365天7*24小時全年無休服務。當時他們就跟大量學生用戶建立了反饋關系,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們積攢了大量的用戶數據和經營經驗。
轉型做智能便利店以後,他們依舊花了大量的時間從用戶行為、到店頻次、年齡段、喜好等方面實時抓取用戶後台數據,并輔以線下調研、活動等形式,這對于團隊如何選品、如何确定商品汰換率和補貨頻次來說至關重要。
而這一切行為都關乎零售的本質。
盡管消費者關注的是購物體驗,媒體關注的是店面布置乃至無人技術的使用,但對于全斌來說,零售的本質依然在後台,真正的核心依舊是供應鍊、物流、商品庫和品項的選擇。“所以我們跟其他的這些友商的區别在于,我們實際上在後台的付出非常大,我們在很早就開始做後台的準備和測試這些選品。”
在供應鍊和物流體系方面,智能便利店的特點在于補貨頻次高、單品數量少,必須更精準地進行品項的選擇和補充。
因此,小麥便利店選擇和戰略合作夥伴共建物流體系,主要工作重點在于打通雙方的訂貨系統,采取單體小、密度高、有不同溫層的物流配送車,同時注重網點的路徑優化,打磨出一張智能物流骨幹網。
目前市面上無人便利店有三種技術解決方案。一種是以亞馬遜Amazon Go為代表的技術流派,一種是缤果盒子等使用的RFID技術,一種是F5未來商店使用的機械臂技術。
小麥便利店目前使用的是人臉識别外加移動支付。全斌認為,RFID技術目前的瓶頸還是很明顯的,比如RFID技術的應用會從前台運營到後端運營增加很多成本,除了标簽的材料成本,還有張貼的成本。
他在接受“零售老闆内參”的采訪時說到:“比如一箱水,幾乎不太可能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将水拆開再貼上碼還原運輸出去。還有貼錯、遇到鋁性材料無法識别、信号發射的适中距離,批量識别數量等問題。”
與技術緊密相關的是便利店的防盜,全斌認為防盜并非用戶的真實需求,不該占用企業過多的精力,而小麥便利店也并沒有強化防盜這一環節。
小麥便利店目前采取的方法還是半技術半管理,盤虧率(盤虧數量/被盤點貨物的賬面數量)在千分之三,低于一般傳統便利店的千分之五。小麥便利店的防盜邏輯在于,完整的用戶信息和店内行為活動監控系統,在心理上實現監控的同時還能實現法律效力上對偷盜者的約束。
與此同時,全斌認為盲目追求技術的運用或一味追求成本降低都是不可取的。
在失竊問題上,過去小麥便利店的傳統版本試測時,有最終的驗貨和支付校驗環節,但考慮到減少顧客購物的時間成本和加強體驗,在現在的智能便利店版本取消了這個環節。“經數據測試,我們并未見到包含商品丢失的盤虧率上升。”全斌說。
至于門店配備的一系列技術和搭建後台系統帶來的成本,全斌承認這一闆塊占比很高,但後期維護升級的叠代成本并不高。而且,随着規模擴張後大量門店的攤銷,技術成本并不會造成過多的困擾,畢竟無人模式和單人值守本身就已經節省了大量開銷。
談及BAT的入局,全斌倒是顯得毫不在意,“我覺得他們無處不在。”
在他眼裡,無論哪個行業的哪家公司都躲不開他們,這可能就是初創企業的宿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