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借光
我們知道,鑿壁借光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幼時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文學家的故事。現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
【原文】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歎,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鑿壁借光其實就是葛洪所寫的,他寫的内容是說一個主人公匡衡在幼年的時候家境非常貧窮,根本就沒有辦法買起蠟燭來看書,為了讓自己有時間看書,特意找有亮光的地方來看書,因此就有了這麼一個故事。
匡衡
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匡衡,是曆史上真實存在的人。
鑿壁借光一直我們用來教育孩子的一個故事,教育孩子要認真讀書,發憤圖強,但是鑿壁借光的這個孩子到最後卻不值得大家卻學習。為什麼這麼刻苦的一個孩子,到最後卻成為了大家鄙視的對象呢?
鑿壁借光,其實叫“鑿壁偷光”更合适,您想想未經鄰居允許,擅自鑿壁,又如何能稱作“借”呢?
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鑿壁借光的匡衡後來的故事吧。
匡衡雖然小的時候非常認真刻苦學習,但是并沒有獲得多大的回報,學習成績并沒有多好,後來靠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當地的一個小小的官員。
後來匡衡又因為翻譯《詩經》,獲得了當時皇帝的喜愛,當時皇帝覺得他是一個聰慧之人,就給他提升了一些官位,後來皇帝覺得他當官還是可以的,于是他的官位就越做越大,越做越大,最後升到了宰相的位置。
匡衡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不僅成為了西漢著名的學家,同時是官至宰相,可謂是走到了人生巅峰。
【結論】從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環境和條件)并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于一舉成員。這就說明内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頭因隻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内因才能起作用。
但是,匡衡的故事到這裡卻沒有完……
當上了宰相之後,匡衡又開始了貪污各種東西,金财寶就不用說了,而匡衡他還貪土地,他把土地也會收入自己的囊下。因為自己的職位比别人高,所以别人也不敢對他進行批判或者什麼的,隻能忍着。
後來,皇帝也知道了他的所作所為,畢竟紙包不住火,匡衡很快就被皇帝貶為庶民,趕回了老家,因為當時皇帝并不喜歡他這樣的人,明明自己已經有能力養活自己了,為什麼還要過分的去貪婪東西呢?這不是自己把自己往火坑裡面推嗎?過了幾年之後,他就在小的時候讀書的地方凄慘的死去了。
其實在小編看來,這個故事如果寫完的話,對孩子也是一種教育,且更有教育意義。
為什麼這麼說呢? 當你将這個故事講完之後,就可以告訴孩子一個道理,那就是讀書固然重要,但是做人更加的重要,就算擁有了知識,也不能失去了自己的品格,因為讀了書,所以更要明白自己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
網友評論
“小時候覺的匡衡很用功,現在感覺太假了,他給鄰居的牆鑿個洞,鄰居感覺不到嗎?”
“趁人下田幹活鑿的,從小就偷偷摸摸的,長大了一樣幹的偷偷摸摸的事,很典型的例子。”
“我記得有個孔融讓梨,長大的孔融也不咋地。”
……
朋友,你覺得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