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呼蘭河黃土山

呼蘭河黃土山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8 17:14:43

在黑龍江小城呼蘭,能真正稱得上依山傍水的風景區,也就是黃土山了。

源出小興安嶺的克音河、努敏河等支流彙合後,就成了呼蘭河,呼蘭河帶着大山的氣勢和血統,在北面的山間一路咆哮奔向西南,中途與來自北面的通肯河交彙後,改向南流,氣勢更足。沒想到進入平原地區後河道變寬,慵懶的呼蘭大平原瞬間就把這條桀骜不馴的“野小子”整得服服帖帖,在呼蘭城西再次把它甩了個大彎兒,懵懂之間還沒回過神來,突然遇到了“帶頭大哥”松花江。這厮來頭更大,塊頭也更大,于是在呼蘭河口,呼蘭河這個小弟徹底臣服于松花江大哥了,兩兄弟一起浩浩蕩蕩一路向東,朝着更遠方勠力前進。

呼蘭河黃土山(呼蘭黃土山名稱别考)1

松花江畔黃土山

或許是骨子裡“山”的基因在作怪,哥倆琢磨着應該給這塊大平原留點“念想”,于是千萬年的切割,生生在呼蘭東三鄉(方台、二八、楊林)地界切割了一段三十多公裡的“山脈”——黃土山。

說黃土山是山,是因為人家确實也具備山的特點,從松花江畔北望,綿延數十裡,“江拔”(以江面為基點)怎麼說也有百十餘米。但就是這黃土山,小時候出生在山北面十幾裡小村子的我,登山之前先要下山。原因是我要越過一個叫“宋家溝”的村子,在村南高崗上下去才能看見黃土山,形象點說這“黃土山”其實是在我們腳下的!

呼蘭河黃土山(呼蘭黃土山名稱别考)2

松花江畔黃土山

但這絲毫不影響此山在我們老家人心中的地位,小時候信息閉塞,也沒機會出去旅遊,我實在小學快畢業的時候才第一次跟着學校“春遊”來到黃土山的,當時一過山後的高崗,眼前的不規則地弧線消失後,一條白亮亮的大江突然闖進我的視線,然後就是“腳下”綠意蔥茏的黃土山,這樣的景色瞬間就把我這個從沒如此接近“真山”的小小少年驚得目瞪口呆,也可以說生平第一次被自然景色徹底醉倒了,當然以後随着年齡、閱曆的增加,也見了不少景觀遠超黃土山的名山大嶺,但當年“被拿下”的感覺卻是不可複制了。

兒時的記憶是被刻入基因的,所以不論走到哪裡,尤其是在旅遊的時候,腦子裡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起黃土山,同時也會心生醋意,你看人家這個山那個嶺的,名字好聽不說還有很多故事,而家鄉的黃土上就像年幼的我,土的掉渣還上不了台面兒,雖然現在已經經過了一定程度的建設開發,但總感覺在文化上差了點什麼,尤其是名稱,所以我一直心存疑慮。

呼蘭河黃土山(呼蘭黃土山名稱别考)3

黃土山下牛羊肥(松花江對岸為賓縣山丘)

黃土山确實是“土山”,幾乎沒什麼石頭,倒是盛産沙子,以前是有沙場的。這個不稀奇,大江沖刷沉積形成的麼,但黃土絕不是這裡的特産。不要說江邊的村子,就連離江岸十幾公裡外的村子都有黃土,用黃土脫坯是我們整個呼蘭甚至相鄰縣城鄉村的統一特色啊,更何況黃土山表面覆蓋的除了黃土,背陰坡很多都是黑色的腐殖質。況且夏季滿山蔥綠啊,冬天白雪皚皚,為什麼單單用“黃土”取名字啊?這樣的疑惑時時困擾着我,但最近似乎找到了答案。

近年來,業餘時間主要從事文學創作,而文史類的也算是自己的一個主攻方向,因此搜集了很多地方史志,尤其是涉及到老家的,隻要有價值,我是不從不吝惜精力和金錢的。下面就捋一捋這座讓我魂繞夢牽的“黃土山”。

呼蘭河黃土山(呼蘭黃土山名稱别考)4

《呼蘭縣志》插圖——黃塔山

第一次知道“黃土山”并非此山本名是在199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呼蘭縣志》上,在插圖彩頁說明上編者很正式的注明了“黃塔山(俗稱‘黃土山’)”!但“黃塔”是怎麼回事,我在縣志裡也沒找到答案。于是想起了在考證巴彥縣驿馬山名稱時查閱的一些古籍和地圖。于是故技重施,終于在1983年呼蘭縣志辦重新翻印的《呼蘭府志》(清末呼蘭最後一任知府黃維翰著)找到了進一步的答案。

呼蘭河黃土山(呼蘭黃土山名稱别考)5

《呼蘭府志.山嶽篇》

據《呼蘭府志.山嶽篇》第一座山就介紹了黃土山:黃塔山,《西清外記》做“匡塔山”,在府東七十裡,高五十丈,産楊、桦、榆、柳各木。短短的一段話,雖然沒有最終解釋黃土山的名稱意義,但至少給了我們一個清晰的思路,所謂“黃土”“黃塔”“匡塔”,其實都是諧音,是少數民族語言名稱的漢譯。

綜合手頭各方面資料看,早在金代,松花江兩岸就生活着以漁獵為主的女真人,尤其是這一段,水面開闊、水勢平緩,山上還産林木,特别适合漁獵、生活。直到元明時期,這裡一直是女真人的地盤,後來的海西女真(滿族的源流之一)也有一部分生活在這裡。所以我的第一個推測是“匡塔”是女真語或脫胎于女真語的滿語。

呼蘭河黃土山(呼蘭黃土山名稱别考)6

《黑龍江輿圖》序

但我對滿語是一竅不通的,目前還沒有接觸過滿文專家,所以又開始選擇第二個路徑——查地圖!于是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出版的《黑龍江輿圖》中開始尋找答案。清朝老地圖很多不同于目前我們所看的地圖,都是用“網格法”繪制的,目錄索引完全是另外一套制式,好在“呼蘭”始終是黑龍江老地圖中一個比較明顯的标志,循着這個關鍵點,我慢慢找到了松花江左岸這座不起眼的小山,原來在清末它叫“渾特山”!

呼蘭河黃土山(呼蘭黃土山名稱别考)7

考考大家眼力,看看“渾特山”在哪裡

當然,地圖上不會重點介紹這座山,更不會标注它的滿語含義,但這個地圖上的漢字名肯定更接近滿語的真實讀音。

于是我翻看了滿語詞典,以“hunter”為切入點,重點查類似讀音的單詞,然後再進行篩查,我認為最接近的滿語詞彙主要有這幾個(滿文不會寫,隻能以英文字母代替):

“hoto”秃頭、秃子

“hundu”駝背

“huthe”褶皺

“hutu”鬼

“hvwant a”荒涼、光秃、空蕩

因為對黃土山比較熟悉,也多次在山溝裡玩耍,所以對山勢山形還算了解一些。我個人第一個排除的是“hutu”,因為這裡的山根本沒那麼深幽,不用任何導航設備,連個半大孩子都困不住,所以達不到吓人的地步,也無從談鬼神了!

第二個排除的是“huthe”,前面說了,黃土山表面都是黑土、腐殖質,沒有石頭,所以根本看不出什麼褶皺。

倒是“hundu”一詞有點味道,在山下行走,因為山勢都比較平緩,一個山包接着一個山包,重疊起來還真有點像“駝背”!

但我最不喜歡的兩個詞卻極有可能是真相,“hoto”和“hvwant a”!第一,從讀音上看,這兩個詞最接近“渾特”;第二,目前黃土山上的林木多半都是成立林場後人工載上去的,尤其是松樹,從樹齡上一看便知。雖然黃維翰所稱其“産楊、桦、榆、柳各木”,因為古時候的女真人、滿人肯定不懂生态保護,漁獵工具及取暖所需木材基本都來自于這片面積并不大的“小山脈”,用不了多長時間,肯定會砍伐的“光秃秃一片”,所以就命名為“秃山”。

考證來考證去,最終把童年心中的“聖山”考證成了“秃山”,難不成這黃塔山是“龍江第一峰”“老秃頂子”的小孫子?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此刻,我甯願自己的考證是錯的!

作者相關文章鍊接:

黑龍江巴彥縣驿馬山名稱之淺考遐思

一路向北 醉在黑河

一波三折話“龍鳳”

陰錯陽差讓胡路

一言難盡“薩爾圖”

一路向北,迷在漠河(一)

一路向北——驿路懷古

一路向北——加格達奇

一路向北——迷在漠河(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