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為什麼在十點十四發射?2022年6月5日上午10點44分,神舟十四号載人飛船成功發射,标志着中國載人航天又一個裡程碑,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神舟十四為什麼在十點十四發射?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2022年6月5日上午10點44分,神舟十四号載人飛船成功發射,标志着中國載人航天又一個裡程碑。
神舟十四号此次發射是件大喜事,而且還将在執行任務時迎來更多“首次”的大喜事。
比如,神舟十四号将在太空中迎來神舟十五号對接空間站,首次實現兩艘載人飛船同時在軌,“神十四”與“神十五”航天員将同時在軌駐留,實現航天員乘組在軌輪換。
中國空間站的全面建成投入運營目标就是在今年,因此神十四的任務意義重大,神十四航天員也将在太空出差6個月,并迎來神十五航天員的“輪崗”。
今天上午有朋友在問我,我們的這方面技術算是世界第一嗎?我問,是哪方面,朋友說,就是火箭是第一嗎。我問,你說的是長征2号還是5号,朋友說,不是,我說的是神舟十四...
如果你也沒看出來上面這段對話的毛病在哪,那麼下面的文字可能會對你認識我國的航天事業有點幫助。
飛船、衛星、火箭、空間站,這些是大家日常經常搞混的東西。
普通人理解裡,就是我們送了衛星上太空,送了人上太空,但對這些細節和名稱分類卻搞不太清楚。
《01.火箭》
首先是火箭,要把東西送上太空,就得克服地球引力。衛星也好飛船也好,升天的動力都來自于火箭。
所以火箭相當于發動機,一層層助推達到克服引力的速度,才能把人和衛星送出去去。
要繞地球像個衛星一樣在近地飛行,得達到每秒7.9公裡的速度(第一宇宙速度),當速度達到11.2公裡每秒時(第二宇宙速度),就可以脫離地球引力。
一小時是3600秒,也就是達到時速28000公裡才能“上天”,40000公裡才能逃出升天。而赤道長度是40076公裡,也就是說要脫離引力至少要達到每小時環地球一周的速度才可以。
我國自主研發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就是用來當發動機的。長征系列現役加退役的型号已經有20個了,根據發射至低、中、高不同的地球軌道有不同的用途,載重量也不同。
火箭是從戰略導彈技術演變而來的,所以隔壁的朝鮮近年一直在試射導彈,也存在未來為航天服務的考慮。
目前我國運力最大的是長征5号運載火箭,可以在近地軌道運載25噸的東西,大概排世界第三,與科技狂人馬斯克的SpaceX的獵鷹火箭差不多。
正在研制階段的長征9号載重量可以到100噸,據悉推力可達4000噸,非常巨大,大到現在最猛的長征5号隻有長征9号一個助推器大。
雖然我們的火箭技術已經處于世界第一梯隊,但依然不是世界第一,目前有公開的數據中,長征5号的推力約1400噸。
推力最大的是前蘇聯N1火箭,推力3850噸,被俄羅斯繼承;美國的土星5号也能達到3700噸推力。
而我沒查到推力的SpaceX獵鷹重型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也有63噸,現役火箭中獵鷹已是第一。
哪怕我們假設獵鷹稍差于長征5号,但因獵鷹9号是可回收火箭,使其發射成本降低了90%,這也是極為可觀的差距。
《02.衛星》
衛星就不用贅述了,從東方紅一号到北鬥系列,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詳。在未來的國力博弈中,能否有完整組網的衛星,意義十分重大。
目前全球完成組網的導航系統,隻有美國的GPS、歐盟的伽利略、俄羅斯的格洛納斯、以及我國的北鬥。
獨立且精準的導航系統在戰争中對于導彈的精确制導,我方軍隊的隐秘性,扛幹擾等,都是極為重要的核心要素。
《03.空間站》
那空間站又有什麼用呢,目前我們也并沒有上太空生活的需求,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在空間站上呢?
空間站對于太空科研有重大意義,試想如果要在外太空持續觀測和收集數據,如果一直反複發射火箭和飛船,又要長時間逗留太空,既不經濟,也讓航天員充滿了危險。
随着科研範圍擴大,人員需要也會增加,這怎麼想都是一個十分昂貴的事。
而空間站就好像你在太空中蓋了個房子,裡面有你長期在那個房子中工作生活的東西,就不用每次去都要開個大貨車和滿滿的後備箱像搬家一樣活動,隻需要每次搭載短缺的物資即可。
而日常這個房子當然也可以出點問題,這個時候派兩個人去修一修就可以了,但怎麼算都比循環派人搬家劃算,又安全得多。
天宮空間站就是中國人在太空的“家”。
這個家由負責整體空間站控制管理的天和号核心艙,做實驗的夢天、問天實驗艙,天文望遠鏡巡天号光學艙、以及負責補給的天舟貨運飛船組成。
上面這幾個部分搭好後,我們就可以開着神十四甚至神一百四前往空間站對接,就像停車一樣進入家裡,完成太空研究,讓我國不在太空競賽中落後。
《04.載人飛船》
最後說說載人的,也就是載人飛船,就是我們聽到的“神舟”開頭的名稱。神舟系列載人飛船是為發展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研究的載人飛船,神舟一号的飛行時間是1999年11月20日。
而首次真正載人的是楊利偉搭乘的神舟五号,發射于2003年10月15日,這讓我國成為第三個将人送上太空的國家,意義不言而喻。
神六,費俊龍、聶海勝。神七載着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并且執行航天員出艙任務。
神七的出艙航天服,一套是俄羅斯引進的“海鷹”,一套是我們自己的“飛天”航天服。
神八雖然沒載人,但實現了和“天宮一号”的對接,為空間站打下了基礎。
神九搭載了首位女性航天員劉洋,也就是今天神十四再次飛天的航天英雄。
神十成功對接天宮一号,駐留了12天,并且搭載了第二位女航天英雄王亞平。
......
然後就是神十四,神十四與神十五之後,我們的空間站就進入到日常換班的過程中。
就像南極科考站一樣,一直會有航天員駐紮,與地面上的科學家一起推進中國科研工作。
《05.後記》
大家能看到,載人航天的軌迹就是先成功發射沒人的飛船,保證航天員安全,然後送人上去短途遊,然後呆的時間越來越長,直到蓋房子(空間站建造)。
所以載人航天的進步意義非凡,标志着我們國家開始有了在太空中開疆拓土的能力。
蘇聯與美國分别在1971和73年各自發射了首個空間站,天宮一号雖然晚了40年,但厚積薄發後,我們也在太空進度上逐步走上了世界頂尖水平。
道德經有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随着我國1992年制定的太空三步走的目标逐步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在太空中一定能得到延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