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龍的故鄉、中華民族以龍的傳人自居。龍是瑞獸之首,龍文化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圖騰”文化。龍成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象征;也成為了至高無上的權利代表;它吞雲吐霧、行雲布雨、風調雨順成為吉祥的化身。從漢代始,人民創造了龍的形象“龍燈”,成為了人民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四季平安、五谷豐登。寄托人民對美好願望、禮贊幸福生活的隆重熱烈的藝術活動。從此,這形式完美、表演技巧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喜聞樂見的“舞龍燈”成為中國人最喜愛的舞蹈形式了。每逢節日慶典,藝術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節日。
“龍燈”用竹篾紮制成龍頭、龍身、龍尾。龍頭、龍尾用彩紙(或彩綢糊褙而進行彩繪。)龍眼能動,龍嘴可開合。龍身紮成直徑60-70公分以上的筒狀,仙可插點蠟燭,龍身節與節之間用布相連,每節約1.5-1.7米長,筒中裝有長條木柄以供舞者揮動。每條龍和般11節至13節不等。多為單數,全長約20米左右。龍頭前由一人持彩綢紮制的“寶珠”引導“龍燈”進行各種戲舞。
元宵真熱鬧
彭坊—省非遺刻紙龍燈傳承人
張廷玉
刻紙龍燈
傳統工藝
“龍燈’的舞法多變,舞技高強,有“滾龍”、“鑽龍”、“盤龍”、“鑽頭”、“鑽尾”等舞法。“鑽頭”、“鑽尾”是舞龍人員魚慣從龍頭或龍尾鑽過。“盤龍”分盤頭、盤尾。尚有“疊羅漢”系龍纏繞人身、巍然屹立,翻騰飛越。“龍燈”在進行間行走時,搖頭晃尾或旋滾前進,如太空遨遊; 在原地時,下下翻飛,右左盤旋,如似神龍發威,氣吞山河。舞龍的花樣技巧很多:如“二龍戲珠”、“雙龍出水”“二龍搶寶”“蟠龍鬧海”“黃龍下海”“火龍騰飛”“老龍翻身”“金龍盤玉柱”“龍擺尾”“蛇脫皮”等等。表演起來氣勢雄偉,舞法生動,在鑼鼓聲中翻珠躍,熱鬧非凡。
長汀人玩“舞龍燈”的隊伍,人多的出兩隻龍,分“黃龍”、“青龍”。出一隻龍的可随意先黃龍或青龍的人。從前,在節日出燈時,路上兩隊,“龍燈”相遇,還會相互較勁地對舞起來,雙方各使出渾身解數,兩隊的鑼鼓打得滿天價響,舞龍的舞得翻天覆地。觀衆看得歡天喜地。直至雙方筋疲力盡才分别而去。
龍
長汀的“龍燈”尚存“火龍”、“手龍”、“香龍”、“草龍”等玩法。
“火龍”:要在龍燈時,龍嘴、龍身等處都有煙火,舞動時龍口吐火,整條龍火花四射,煙花齊放,金光燦爛,隻見火龍翻滾,蔚為壯觀。
“手龍”:手龍系長汀濯田的傳統的特有的“龍燈”它以竹篾紮制彩紙糊褙、彩繪而成,龍頭、龍身、龍尾均為獨立的,節與節之間有沒連接。它每節約一米直徑為40公分左右。全龍11節以上,舞龍時,後節的人必須将龍身對準前節,随着前節龍身的起伏、上下翻滾,宛如節切相連一樣,舞龍者必須配合默契,舞動起來,雖斷而氣連,翻騰跳越、表演各種技巧動作,猶如整體的龍燈一樣,不露斷痕,更見功夫。
“草龍”:每當新禾登場,稻谷收成,長汀鄉村有紮“草龍”的習俗,以慶豐收。“草龍”用稻草紮制,有龍頭、龍身、龍尾,人們敲鑼打鼓擎着它在田間、地頭穿行,到土地神、五谷大神龍廟等處跪拜。“草龍”雖無斑斓的色彩,無燈火的輝煌,可卻是用土得掉渣的稻草,紮成不能再原始的草龍形象,為五谷豐登而表達對給人民風調雨順的龍神無限的敬意。為新谷登場而感無比的喜悅和歡樂。舉行的娛樂活動。
“香龍”:香龍就是在草龍的身上插滿點燃的香火,夜晚看去隻見萬點金星,香煙繞缭,宛如一條火龍在雲霧中遊走。特别是在小河邊或池塘邊進行時隻見岸上、水中兩條火龍更具浪漫色彩。
“香龍”以前在長汀鄉村舉行打“禾苗醮”、驅疫除瘟的“保安醮”或其他打醮祭祀活動中,人們紮制香龍,夜晚時在田間行走,引來無數蟲蛾、撲向香龍,被香火撲殺,後将香龍抛入河中,讓水漂走,以表示瘟疫、病害、蟲害都被香龍撲殺可保一方平安、五谷豐登,人畜安康。
綜合編輯:文旅龍岩 來源:汀藝可樂 長汀非遺叢書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王亮 張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