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人們之間的三觀? 中國文化似乎跟“三”有不解之緣,儒家有“三達德”,“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中庸》);道家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佛家也有“三寶”,一曰佛,二曰法,三曰僧……今天我們要講的内容,也跟“三”有關,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雖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依自己的三觀而行,但多是習焉不察,甚至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因此非常有必要對“三觀”作一個系統而深入的省察,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什麼叫人們之間的三觀?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國文化似乎跟“三”有不解之緣,儒家有“三達德”,“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中庸》);道家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佛家也有“三寶”,一曰佛,二曰法,三曰僧……今天我們要講的内容,也跟“三”有關,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雖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依自己的三觀而行,但多是習焉不察,甚至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因此非常有必要對“三觀”作一個系統而深入的省察。
一、 世界觀什麼叫世界觀?簡言之,就是人們對世界、對宇宙的根本觀點。
南宋心學大師陸象山(1139—1193)三四歲時就問他的父親,天地的盡頭在哪裡?他的父親笑而不答。于是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以至于廢寝忘食。十三歲時,他閱讀古書,讀到前人對宇宙二字的解釋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陸德明《莊子音義》),終于恍然大悟,原來宇是無窮的空間,宙是無盡的時間,時空無窮無盡,哪有什麼盡頭。(《象山年譜》)
《楞嚴經》上說,“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也是從時空的角度來理解世界的,世為時間的遷流,界為空間的方位,二者都是無窮無盡的。
時空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在這一意義上,我們承認世界或宇宙是客觀存在的,但如果止步于此,不免流于淺陋,須知自然世界或自然宇宙隻有現實的存在意義,卻沒有任何超越的價值意義,世界或宇宙的價值意義,從根本上說是人所賦予的、構建的。
古語有雲:“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朱子語類》卷九十三)孔子創立仁道,賦予世界以人文價值,才為萬古長夜擎起了意義的火把。王陽明說:“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兇災祥?”(《傳習錄》)“我的靈明”就是良知。天、地、鬼神都是客觀的存在,若沒有良知賦予它們以高、深、靈明的意義,就沒有絲毫的價值。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自然世界是客觀的存在物;“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傳習錄》),價值世界是人為的構建物。隻有在價值世界中,人們才能賦予自然世界以意義,才能對自然世界心生敬畏、念念謙卑。
二、人生觀什麼叫人生觀?簡言之,就是人們對人生目的、态度、價值的根本觀點。
一個人擁有怎樣的人生觀,就會過怎樣的人生:如果持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就會在生活中拼命追求感官快樂與物質享受;如果持厭世主義的人生觀,就會在生活中力求擺脫俗世的煩惱與痛苦;如果持禁欲主義的人生觀,就會在生活中厲行禁欲等等。在衆多的人生觀中,有的錯誤,像享樂主義,有的悲觀,像厭世主義,有的帶有宗教背景,像禁欲主義等等,而要對人生觀有一個真切而深刻的認識,還須回到對人、對人性的探讨中來。
“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禮記·禮運》)人不是柏拉圖所說的“沒有羽毛的兩腳直立的動物”(如果是這樣的話,把雞扒光了毛,也就成了人),也不是亞裡士多德所說的“城邦的動物”(隻注重人的社會性,而忽略人的個體性),而是天地之精氣,五行之秀氣。
人何以是“天地之性最貴者也”(《說文解字》)?這就涉及到人性。孔子說,“仁者,人也”(《中庸》),孟子說,“性善”(《孟子·告子上》)。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天命所賦的一顆仁心,在于人所固有的一顆善心。人性不是現實層面的生物之性,而是超越層面的仁善之性。
人生天地間,有一大事因緣,就是超越現實層面的生物之性,而實現超越層面的仁善之性。用古人的話來說,就叫做“希聖希賢”。顔子志在大舜:“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所以能成為孔門第一高徒。王陽明志在“天下第一等事”,讀書學做聖賢,所以能成為一代心學宗師。隻有認清了這一點,人生才能夠豁然開朗,既不為名缰利鎖所困,又能在人事上磨練,一步步走向聖賢之境。
三、價值觀什麼叫價值觀?簡言之,就是人們對是非善惡的根本觀點。
孟子說:“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來,是非之心“非由外爍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是天命所賦的常理美德,是人所固有的良知良能,而非通過外部環境訓練塑造而成。有的人之所以喪失了是非的準則,是因為他為物欲所誘,不能反身而求,以緻本心(是非之心即是本心之智)像雞犬一樣丢失了。
王陽明說:“知善知惡是良知。”(《傳習錄》)良知就是孟子所說的是非之心,是每個人自家的善惡準則,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善”便知是“善”,“惡”便知是“惡”,一點也欺瞞它不得。哪怕是無惡不作的強盜,你若當面叫他一聲強盜,他也會忸怩羞愧。可見強盜的良知也不曾泯滅,他雖然不得已做着強盜的營生,但也知道這是惡劣的勾當。
一個人隻有具備了正确的價值觀,才能有所為,有所不為,“縱使一字不識,亦須還我堂堂正正做個人!”(陸象山語)。有所為,就是要“諸善奉行”。隻有像狂者一樣進取有為,“是”的便行,“善”的便做,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造就一個和善的社會。有所不為,就是要“諸惡莫作”。隻有像狷者一樣有所不為,“非”的便絕,“惡”的便斷,才能使自身免于罪惡,使社會更加吉祥。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易經·坤卦》)積累善行的人家,必定會有享不盡的祥慶;積累惡行的人家,必定留下許多禍殃。因此,我們要“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語)。善,就要锱積铢累;惡,就要防微杜漸。正所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正如主席所說的,我們不管做什麼,都應該“以人為本”,“以心為本”,“真正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的問題”。隻有樹立正确的“三觀”,把握好思想的“總開關”,才能從源頭上自我淨化、自我完善,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