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臨沂新舊動能轉換的答卷

臨沂新舊動能轉換的答卷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4 20:58:25

臨沂新舊動能轉換的答卷?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意見》,明确創意設計、演出産業、音樂産業、手工藝等8個文化産業為賦能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臨沂新舊動能轉換的答卷?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臨沂新舊動能轉換的答卷(山東臨沂從指尖技藝)1

臨沂新舊動能轉換的答卷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意見》,明确創意設計、演出産業、音樂産業、手工藝等8個文化産業為賦能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

近年來,山東省臨沂市充分發揮非遺、民俗資源富集優勢,鼓勵鄉村手藝人、非遺傳承人等帶動農民,結合實際開展手工藝創作,推動沂蒙布藝、費縣手繡、高榆木梳等傳統工藝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把“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也湧現了一批促就業、穩增收的典型實踐。

傳統技藝融入現代生活

幾塊零碎的布料,經過巧手加工,就會變成“呆萌”的小飾品、流行的壁挂藝術品……沂蒙布藝是流傳于沂蒙山區的民間工藝,傳統産品涉及服飾、背包、手帕、頭巾等,既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又兼具實用性、觀賞性。近年,沂蒙布藝項目非遺傳承人王昆琳在推動技藝傳承的同時,以創意、創新賦能生産實踐,推出DIY布藝材料包、電子視頻教程等,讓傳統技藝與當代審美結合,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體驗“手造”魅力。

從傳統虎頭鞋、虎頭帽到“潮品”手繡禮盒,臨沂費縣手繡非遺項目如今也實現創新發展。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卞成飛一方面深入農村尋訪老藝人,學習幾近失傳的針法,一方面在創作過程中吸收打籽繡等新繡法,讓作品更加立體飽滿。為讓牡丹、喜鵲、麒麟等傳統圖案“潮”起來,她還為費縣手繡文創産品市場化做了推廣實踐。“通過費縣手繡項目帶動,目前,費縣設立了崔家溝社區扶貧車間等8處手繡傳承、就業基地,幫助473位村民實現就業,制作手繡工藝品達1000多個品種。”卞成飛說。

為深挖傳統資源、實現創新轉化,臨沂市加強頂層設計引領,在全市範圍内廣泛開展鄉村文化振興“十個雙百”評選活動,從鄉風民俗等10個方面評選1000個具有臨沂印記的文化元素,對入選名錄項目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同時,與高等院校、職業學院廣泛對接,加強工藝設計等門類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多方合力開發适應當代人審美需求的精緻化、精品化、高附加值産品,既探索了一些新理念、新路徑,也為培育項目、人才提供了保障。

手工藝專業村“多點開花”

臨沂市莒南縣闆泉鎮東高榆村有“中國木梳第一村”的美譽,木梳制作技藝在該村已傳承300多年。在村黨支部書記丁明文帶領下,該村依托優勢技藝,建立木梳傳承實訓基地、工藝品公司, 打造木梳文化展銷中心,注冊“高榆”“清越坊”等商标,實現了關聯領域抱團發展。該村還牽頭成立了莒南縣木梳專業合作社,統一原料、進貨渠道、質量标準、銷售價格等;并建成東高榆木梳電商園,招募專業人員負責運營,開拓“非遺 電商”渠道,打破了産品銷售單一依靠傳統市場的瓶頸。據介紹,東高榆村2021年全年生産木梳4300萬把,木梳産量占全國市場的70%,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木梳加工專業村。

近年來,臨沂市各級文旅部門以手工技藝依托,帶動鄉村開拓創業就業新路子,比如選聘手藝精湛的非遺項目傳承人、手工藝人為工藝導師,将其所在企業作為示範場所,開展傳技授藝活動;推動“非遺 電商”平台建設,帶動輻射貧困群衆增技、增收;支持非遺特色鄉村建設,培育了以草柳編、中國結等為代表的一批專業鎮、專業村。目前,臨沭全縣9個鎮(街道)中有7個以柳編加工産業為主,關聯産業從業人員10萬餘人。

修建二胡博物館、舉辦二胡制作大賽,臨沂市郯城縣樂泉村發揮旅遊特色村、二胡制作專業村優勢,将二胡産業發展為“一村人的技藝”,變家庭作坊式生産為集制作、展銷、遊覽體驗等于一體的聯動發展模式,形成樂器制作專業戶60餘家、從業人員600多人,二胡産銷量占全國市場50%以上。

融合發展帶動村民穩步增收

張鳳蘭是費縣費城街道東胡家村村民,因雙腿行動不便,曾一度找不到就業門路。在卞成飛的幫助下,她學習手繡技藝,通過靈活就業方式,每天在家做繡活,平均年增收七八千元。在費縣,許多留守婦女、老人和殘障人士等像張鳳蘭一樣,通過學習手藝增收緻富,其中收入最多的每月達四五千元。在臨沭縣,鄉村手藝人劉長龍将柳編産品搬到網上展銷,其網店年銷售額逾200萬元。他以電商途徑分銷了多個鄉村手藝人的柳編産品,還通過手把手培訓,帶動十幾個年輕人經營網店緻富。

圍繞“非遺 扶貧”模式,臨沂市文化和旅遊局推動建立了穩定、長效非遺保護資金保障機制,向重點項目、瀕危項目、深度貧困地區以及帶動困難群衆就業增收的項目傾斜;持續助推鄉村好手藝與旅遊深度融合,讓手工藝品、非遺産品融入景區,讓鄉村旅遊激活手藝關聯産品消費,實現雙向賦能。

位于該市沂南縣朱家林村秉持“創新、三美、共享”理念打造田園綜合體,齊備的吃、住、行、遊、購、娛及商、養、學、閑、情、奇旅遊要素極富吸引力。在其非遺文化體驗館,遊客可以跟着手藝人學習繡鞋墊、繡香包,還能制作木版年畫、面塑手工藝品等。項目運營團隊還串聯這些“打卡點”,開發主題旅遊線路及研學課程,既豐富了業态布局,又通過“旅遊 文創 生态建築”創新共享的扶貧模式為村民提供增收機會,讓昔日的“空心村”迎來“返鄉潮”,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來源: 中國文化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