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許多人都向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我們大多渴望“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心境,大自然中那種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真意,詩人那超然物外的思想,一直在深藏在我們的心靈深處。
其實,無論從物質生活還是自然環境方面來看,我們所擁有的,比陶淵明、比所有的古人要好出許多,我們所缺少的,是詩人的閑情雅趣,是詩人清逸脫俗的情懷。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此句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态,但從深層次上思考,是一種心理狀态。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這看似矛盾的狀态耐人尋味。“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一種理解是說作者的生活中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麼來往,門前冷寂得很。
而我的理解是:作者身處“人境”,但眼中、心中卻從不在意俗世的“車馬喧”。因為作者在後面的句子中用自問自答的手法解答了前文中看似矛盾的問題: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對這争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
因為“心遠”,才有“在人境”也“地自偏”的感受,才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淡而閑适生活狀态,才會平心靜氣地欣賞到若有若無的岚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的不可名狀的美,才能欣賞到成群的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平靜與和諧。
所有的一切,不會像世俗中的人們那樣急功近利,那樣焦慮不安,詩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在那一刻生命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欲辨已忘言
隻有在這樣的生存狀态中,我們才能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谛。這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生命的感受,是語言不足以表現、或者不需要表現、忘記了表達的微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