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對比

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對比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3-31 01:00:09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年),商湯後裔,魯國人。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修《詩》《書》《禮》《樂》,《周易》,《春秋》六經,并将這六藝教普通百姓的第一人。孔子講學的目的,在于養成“人”,養成為國家服務之人,并不在于養成某一家,某一學派的學者。

孔子最高理想是“大同”世界,在大同世界裡,人們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孔子主張重義輕利,“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對待“義”與“利”的态度,可以區别“君子”與“小人”

墨子

墨子(前476-390年),宋國人,墨家學派創始人。

墨子哲學為功利主義,和儒家哲學的觀念根本不同。儒家“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而墨家則專注其“功利”。墨家的功利,是“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即對國家人民有利,方有價值。使人民富庶的事務,皆為有用,否則皆為無益或有害。因此墨家反對奢侈,崇尚節儉。從墨家極端的功利主義觀點來看,人有許多情感,皆為無用,且亦無意義,需壓制。人們應放棄一切目前的享受,來達到長遠的目的。

墨子主要思想是“兼愛”、“非攻”。墨子認為國家人民之大害,在于人民之間永無甯息的互相争鬥,而争鬥的原因,就在于人們之間不相愛。“兼愛”主張人們之間的愛無差别等級,不分厚薄親疏的大愛“非攻”就是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争。隻有兼愛才能做到非攻,也隻有非攻才能保證兼愛。

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年),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認為,一切政治經濟制度,都是為民設,而不是為貴族設。政治上的最高位者,必須是大德大賢之人,所謂天子,必聖人乃可為之,故堯舜禅讓,是理想的政治制度

孟子認為治理國家應實行仁政、王道。“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 減輕人民負擔,遵循自然規律,人們豐衣足食,這就是“王道”。實行王道就要求有:一是最清明的社會政治;二是比較完善的倫理道德。王道的對立面即霸道,孟子反對霸道,即以武力,刑罰,權勢統治天下。孟子也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認為君主必須重視人民。

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内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将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

在價值觀方面,孟子強調舍身取義,要以“禮義”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為優越的物質條件而放棄禮義

老子

老子(生卒年不詳,春秋晚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與莊子并稱為“老莊”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德”天地萬物之生,必有其所以生之總原理,此總原理就是“道”。道之作用,并非有意志的,而是自然如此。道非具體事物,故難以指具體事務或形容具體事務。“道”是天地萬物所以生之總原理,“德”是一具體事物所以生之原理

老子認為宇宙間事務的變化,于其中可以發現其規律,稱為“常”。若人不知宇宙間事物變化之規律,而任意作為,則必有不利的結果。事務變化的最大規律是,若一事務發達到極點,則必然走向反面

老子認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無為,自然無為乃支配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也是人類應當信守的基本行為準則。從無為的原則出發,老子反對人之有為,因為有為破壞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樸,帶來了虛僞、狡詐、貪欲、罪惡等種種社會醜惡現象。

老子認為人生來就是有欲望的,會通過種種方法滿足欲望。但滿足欲望的方法使用越多,越不能滿足,人也會受其害。與其這樣,不如寡欲,即降低欲望。為達到寡欲,老子也反對知識(一)知識本身就是一種欲望對象,(二)知識會使人不知足,(三)知識會讓人去努力去滿足欲望而不知停止。

莊子

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年),宋國人,老子之後道家學派代表人物

莊子繼承了老子“道”“德”的思想。莊子把道和人緊密結合,使道成為人生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道是人所共有的,德是個人所自得。

莊子認為凡物皆有道,而各得其德順其自然之性,則幸福當下就是,不需外求

莊子主張人與物應有絕對的自由故認為天下之物,皆無不好,凡天下之意見,皆無不對。對于生死,隻是由一種狀态轉化為另一種狀态而已,沒有什麼不好。

莊子認為宇宙間的事物,不論你怎麼藏,都有失去的可能。但因為這個事物本身在宇宙之中,又不可能失去。因此人如能和宇宙合一宇宙無始終,我亦無始終,宇宙能永久,我亦能永久

莊子認為天地萬物,無時不是在變化的

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趙國人,孔孟之後的儒家代表人物,先秦時代百家争鳴的集大成者。他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

孔子認為的天是主宰之天,孟子有時認為是主宰之天,有時是運命之天,有時是義理之天,荀子認為的天是自然之天,即不被我們所左右的自然界,它有自己的運行規律。這是唯物主義的思想。

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創造性地發展了儒家正統的思想和理論,主張“禮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産物。價值來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創造。正是在這一點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韓非子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年-前233年),韓國王族,韓釐王之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儒墨老莊等各家的政治思想,雖不相同,但都是從人民的角度,以論政治法家則是從君主或國家的角度,以論政治

法家有三派,重勢,重術,重法重勢是主張國君需要有威勢,方能驅使臣下。重術是主張君主要有駕馭臣下的技藝。重法是主張有完善的臣下遵守的法令。韓非子集這三派之大成,主張“勢術法”三者結合,不可偏廢。

韓非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國家,為後來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

韓非把臣、子、妻對君、父、夫的從屬關系作了肯定,并把三者的順逆看成是天下治亂的“常道”。這就有了三“綱”的基本内容。加上韓非的“法”“術”“勢”的政治主張,便是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

韓非子認為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不同時代要有不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照搬老一套是不行的。

法家最注重法律在國家中的作用,“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乃能“大治”。這是法家的最高理想,但在中國古代曆史中,從未實現。

韓非子認為人性本惡,天下之人,皆自私自利,因此賞罰制度是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方法。

(備注:先秦時代的先賢,每個人的思想理論都可以寫成N多本書,本文隻是簡單的科普類文章,了解這些先賢的基本思想,見諒)

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對比(一文了解孔子墨子)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