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麼垃圾?”這句“靈魂拷問”,在上海,真的來了。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這意味着經過一個月的預熱後,上海進入生活垃圾分類強制時代,史上最嚴垃圾分類開始了。
不隻是上海。國家住建部日前宣布,包括杭州、甯波在内的46個城市将在2020年底前,作為先行先試的重點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上海居民們目前經受的“靈魂拷問”,或許很快就是明天的你我要面對的。
7月1日,錢報記者前往上海的兩戶居民家中,實地入戶體驗了最嚴垃圾分類到底是怎樣的。
居民說垃圾分類還是有點累的
記者體驗垃圾分類,确實有點累
昨天中午,記者在家住上海闵行區的一位同學家蹭飯,随她走進小區,宣傳牆上都是最近畫的關于垃圾分類的圖,過道上也有好幾條橫幅。
聊到垃圾分類,她告訴記者,去年開始,小區就已挨家挨戶發垃圾桶,前幾天社區又特意發過分類垃圾桶,目前她家有5個垃圾桶。
為了招待我,同學一早去超市買了面包蟹、蝦、貝、水果和一些蔬菜。飯菜可口,吃完後,我們就開始正兒八經地對餐後垃圾分類。
整個過程中,記者問号疊加,感覺腦子幾乎不夠用了。
根據官方分類,生活垃圾主要分為幹垃圾、濕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比對着日常垃圾分類表格,我們把最新的分類垃圾桶放在面前,一個垃圾桶被隔成兩格,格子外面分别印着幹垃圾和濕垃圾。
菜葉菜梗等蔬果殘餘以及未食用完的蛋糕都屬于濕垃圾,第一感官是濕的,基本可以直接歸到濕垃圾,也包括蟹殼和蝦殼。
照着單子,像餅幹、花生殼、瓜子殼、蛋殼等,都屬于濕垃圾,雖然看上去它們是幹的。
看上去和蟹殼蝦殼很接近的貝殼是濕垃圾嗎?我們一比對,貝殼屬于幹垃圾。吃剩下的桃核、西梅核,也是幹垃圾行列。
而在幹垃圾序列裡,還包含了發膠、打火機、醫用手套、醫用紗布、醫用棉簽和注射器……這些難道不是有害垃圾?
根據比對單,記者發現,可回收物一般都是舊衣物、牛奶盒、煤氣罐、舊玩具等物品;有害垃圾則主要是電池、過期的膠囊藥物、蓄電池、殺蟲劑等物品。
一次垃圾分類操作下來,記者累得不行,不過确實漲了知識。
經過半小時的收拾,垃圾完成分類。但這還不算完,因為扔垃圾的時間有規定:上午7點到9點,下午6點半到8點半,要丢垃圾,還得等等。
飯後電梯裡都是扔垃圾的鄰居
經過了中午這次分類操作,記者已對垃圾分類了解了不少。傍晚,記者來到另一名家住徐彙區的同學家,吃過晚餐,我們和她的孩子們一起,對比着社區此前發給每家每戶的分類單,再次開始分類垃圾。
一切很順利,直到榴蓮殼的出現。
孩子說,榴蓮屬于水果,而且不是果核,應該算濕垃圾。但記者覺得,榴蓮殼比較硬,也許算是幹垃圾。
争執不下時,同學掏出了手機,點開了“上海發布”。
在該微信公号上,有一個專門的“垃圾分類查詢”。輸入榴蓮殼,結果顯示屬于幹垃圾。
記者了解到,這項功能現在是上海每家每戶的必備。記者看到,在這上面,對于垃圾分類有比較通俗的表述。
濕垃圾是指易腐垃圾,主要是食材廢料、剩菜剩飯、過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綠植、中藥藥渣等生物質生活廢棄物。其投放标準則是如純流質的食物垃圾,如牛奶等應直接倒進下水口,有包裝物的濕垃圾應将包裝物去除後分類投放,包裝物投放到對應的可回收物或幹垃圾容器。
幹垃圾則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以外的其它生活廢棄物,投放要求為盡可能瀝幹水分,難以辨識類别的生活垃圾投入幹垃圾容器内。
這波分類結束後,正好晚上七點半。于是,記者和同學一起前往指定地點扔垃圾。
電梯門一開,裡面站滿了“同行”——幾乎每人手中都提着幾個垃圾袋。同學說,其實以前每個樓道下都有分類垃圾桶,但過去大家也都亂扔的。上個月,小區撤掉了這些垃圾桶,居民被要求前往專門的垃圾投放處定時扔垃圾,因而這些“垃圾時間”反而成了鄰居們難得的交流時間。
大家一起會心一笑,然後就聊起了自家垃圾分類中遇到的疑問,互相讨論解答。很明顯,垃圾分類已是最近上海最熱門的話題,你不懂這個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聽到“靈魂拷問”,大家都笑了起來
“誰吃的外賣盒沒有分類!”一個沒被準确投放的飯盒,被在上海工作的白領楊媛媛的領導發現,他拍了張照片發到公司大群裡,并要求當事人自己承認,言辭嚴厲。
之所以這麼嚴肅,是因為從7月1日開始,如果亂扔垃圾,将被城管責令改正,拒不改正者将被處以50-200元的罰款。
“吃飯十分鐘,分類半小時。”楊媛媛說,現在每天在單位就餐,垃圾分類已成為必須的“考驗”,如果做不好可能被罰款。
根據《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規定,對單位未按規定分類投放的行為,最高可處5萬元罰款。同時,對生活垃圾收運單位、處置單位不遵守相應規範的,分别規定最高可處10萬元、50萬元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單位經營服務許可證。
其實就在昨天,上海城管執法人員對垃圾分類進行專項巡查時,對一酒店當場開出條例實施後首張責令整改通知書,要求酒店限期整改。
而對于小區居民,除了罰款的危險,另一方面就是要接受在投放點負責指導分類的保潔人員頻繁的“靈魂拷問”。
電梯門一開,記者随着人群,前往幾分鐘步行距離外的生活垃圾投放點。
記者看到,投放點和杭城的小區垃圾回收站基本一樣,唯一的區别是上海的生活垃圾投放點會明顯标注成兩類(幹垃圾、濕垃圾)或者四類(幹垃圾、濕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并且标注區分标識。
此外,在闵行區的垃圾投放點,還會有一個二維碼掃碼盒子——每家每戶都會被發放印有二維碼的小塑料卡片,每投放一次,就可以去掃一下,然後積分,積分可以換禮物。
因為定時定點,所以扔垃圾往往會排隊。兩位保潔人員站在投放點兩邊,協助投放,同時解答居民疑問。看到一些分類不太規範的居民時,他們确實會問一句:“你是什麼垃圾?”
這樣的“靈魂拷問”,讓排隊的居民們都笑了起來。
記者了解到,當天,除了保潔人員,上海一些社區街道的工作人員都下沉到社區指導監督垃圾分類。
同學正準備把濕垃圾投放入投放口,保潔阿姨立刻提醒,裝濕垃圾的袋子是幹垃圾,要把垃圾倒出來後,把垃圾袋丢到幹垃圾投放口裡。
同學不由苦笑,“沒想到一把年紀了,扔垃圾還要人教。”
查垃圾分類是個大需求
新聞
留日學者聊起日本經驗:垃圾分類要從娃娃抓起
在上海的各個小區裡,保潔阿姨們站在投放點,協助指導前來投放垃圾的居民,并請居民以後在分類垃圾時帶着孩子,“親身教育體驗。”在韓冰看來,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是個好的嘗試。作為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國際貿易實務專業教師,韓冰在2007年10月到日本東京國立市的一橋大學,開始留學生活,研究的範圍包括中日環境教育的對比與中國的成人環境教育,所以她很關注這次上海的最嚴垃圾分類。
韓冰說,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垃圾分類做得比較好,也有不少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日本的垃圾收集的責任是下放到每個區/市,所以每個縣(相當于國内的省)、市、區都有不同的規則。”韓冰向錢報記者介紹了日本一些地方的垃圾分類規則。
“有的地方在每年4月初,會向民衆發放專門印制的《回收日曆》。”韓冰說,這本日曆每年都會更新,詳細介紹下一年該市垃圾分類的具體規則和詳細說明。
“日本有一個3R的概念:Reduce(減少)、Reuse(再利用)、Recycle(回收循環)。”韓冰介紹,日本對于垃圾的态度是,盡可能從源頭上減少垃圾,垃圾減量重于垃圾分類回收。有的地方對家庭垃圾中的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和塑料容器包裝垃圾進行收費處理,意圖就是促使市民垃圾減量。
韓冰提到,日本有的地方規定每天要在當天早晨8點半之前将當天對應的垃圾放到指定垃圾回收站。居民如果丢垃圾丢得晚了,就會看到自家的垃圾孤零零地呆在回收站裡,礙于面子,就會把垃圾帶回家,“日本人在這方面很要面子。在她看來,這更是一種社會的基本共識。但這份共識的形成,日本花了三十多年。
“此外,垃圾分類要做好,關鍵還是靠教育。”韓冰說,日本家庭會讓孩子從懂事開始,就跟着父母參與垃圾分類,進了幼兒園後就需要自己進行垃圾分類,小學以後,就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在日本,如果不好好進行垃圾分類會有什麼懲罰?對此,韓冰以國立市為例介紹說,家庭生活垃圾如果沒有好好分類,其實并沒有罰款等懲罰措施,隻是回收人員不收而已,但這會被鄰居說閑話或投訴。至于家電和大型垃圾,如果随意丢棄,一旦被發現,就屬于違法行為,最嚴重的會被處以5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1000萬日元的罰款(企業法人的罰款會追加到3億日元)。
新華社資料圖
新聞鍊接
垃圾粉碎器熱賣:懶得分類,直接粉碎
最近,在電商平台輸入關鍵詞“家用分類垃圾桶”,會跳出很多産品,以塑料制為主,價格從幾元、幾十到幾百甚至上千。
從顯示的銷量數據來看,價格幾十元左右、腳踏式、一體式但幹濕隔開的垃圾桶銷量比較高。并且很多款式都處于缺貨狀态,有商家表示:“家用分類垃圾桶6月就買斷貨了”。
同時,在電商平台分類垃圾桶月銷量TOP前十的也不乏浙江的賣家,記者聯系上該廠家負責線上銷售的朱先生。
“我們公司老闆今年春節就關注到了上海7月份要嚴格實施垃圾分類的消息,所以那時公司就想着要在這方面加強下,研發了幾款新的模具。6月份,銷量猛增,單子增長至少8倍。
與分類垃圾桶一樣受熱捧的還有垃圾處理器和垃圾粉碎器,與垃圾桶相比,這個要貴得多,基本要幾千元。記者咨詢了一家專賣某進口品牌垃圾處理器的店鋪,客服表示,銷量比以前确有增長,尤其6月,咨詢的顧客很多。顧客問得最多的是廚房是否需要改裝、對下水管道是否有要求。該客服笑着說,估計是懶得分類,直接粉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