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成都約60公裡的大邑縣,有一個廣受歡迎的兒童畫室。畫室的主人叫米克,今年30歲。小時候,米克因為興趣學畫畫,初中開始走藝術道路,大學畢業後從北京回到成都,在事業風生水起時,選擇去歐洲遊學。回國後,他做了一個幾乎身邊所有人都很難理解的決定——回到大邑的農村老家,開一家畫室。
在農村開畫室,開給誰?會有人去嗎?現實是,米克的畫室一到周末、節假日、寒暑假,常常聚滿了家長和孩子,其中絕大多數人來自成都,甚至也有廣州、深圳等從外地特意過來的家長和孩子。
米克出生在大邑,10歲之前,他都和爺爺奶奶住在大邑的農村。10歲後,他跟着媽媽去了城裡生活。從小就很喜歡畫畫的他,用鉛筆在紙上畫,用竈台燒黑的木條在牆上畫,隻要夠得到的地方都能成為他的作畫場所。
有一次米克蹲在地上畫畫,被隔壁的阿姨看到了,她問米克媽媽:“你兒子這麼喜歡畫畫,為什麼不送他去學畫畫?”當時學特長并不普及,作為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米克媽媽也并沒有機會去深入了解興趣班。後來在這位阿姨的介紹下,他被媽媽送到美術家協會退休老師那裡學畫畫。
在那個年代,能夠學一項特長是很了不起的事。米克由媽媽獨自撫養,知道媽媽送米克去學畫畫,外公外婆都很不理解:一個人撫養孩子本來就很困難了,為什麼還要去學一些沒什麼用又花錢的東西?
在米克看來,媽媽雖然生活在農村,沒有太高的知識文化,但她與大多數傳統的農村女性不同。加上她在城裡工作,遇到了很多不同的人,也有着更開闊的視野。所以盡管當時外公外婆反對,媽媽依然堅持讓他去學畫畫。
剛到城裡時,米克比較膽小、害羞。為了讓他更加的開朗,米克被媽媽叫去賣報紙,賣報紙的錢歸自己所有。報紙如果當天賣不掉,就成了廢紙。為了不浪費進報紙的錢,也為了掙十塊零花錢,米克跟着大一點的哥哥姐姐,從一開始的不情不願,到想盡各種辦法去推銷。
五年級的暑假,他一邊學國畫,一邊賣報紙。這個暑假過後,米克也變得外向和自信了。他開始畫畫送給同學,因為畫得好,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找他畫。如果學校裡有什麼畫畫比賽,他通常是拿第一名的那個人,慢慢的,他成為了學校裡的畫畫“小明星”。
畫畫這件事所帶來的自信與光環,也讓藝術的種子開始在米克心中發芽,後來走藝考道路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大學時,他學了舞台美術設計專業,由于對專業中涉及到的服裝設計尤為感興趣,畢業後在北京找了一份造型助理的工作,期間也合作了很多明星,生活看起來十分光鮮。但工作完回到出租屋裡常常已經是半夜了,在北京工作掙的錢隻夠維持生活,有時候甚至需要媽媽補貼。面對未來的迷惘與無措,最終他選擇了“逃”回成都。
回到成都後,憑借自己的專業與之前的工作經驗,他在奢侈品行業做起了銷售、個人形象顧問。兩年後,他在成都買了房,那年他26歲。在很多人看來,他事業正風生水起,但也在這個時候,他選擇離職去歐洲遊學——因為每天做着大量重複且枯燥的工作,一直處于輸出的狀态,他需要更新自己的對審美和時尚的認知,也需要一些精神補給。
在英國,他發現那邊的鄉村和自己從小居住的鄉村十分不同,沒有五金店也沒有輪胎鋪,走幾步就能遇到一個咖啡館或是書店,裡面很多老年人讀書看報。米克想:我們的鄉村自然環境也很好,隻不過沒有人去開發罷了。與此同時,回鄉搞點事的想法便開始在他腦中萌發。他也開始着手準備,考察英國鄉村的經驗。
從英國回來後,米克對自己做了梳理,從小學畫畫,也喜歡畫畫,開畫室是最合适不過的了。為此,他又去四川美術院學了半年油畫,撿起畫筆,并且學習兒童繪畫教育。與此同時,媽媽在老家替他尋找合适的院子。經過一番修整與裝修,破舊的小院變成了農村裡充滿藝術感的空間。
米克對自己的畫室定位,首先是區别于美術培訓機構的。他想要教的孩子,是真正喜歡學習畫畫的,他希望孩子們在充滿創造力與想象力的年紀,不要被規則所限制。“我非常讨厭一闆一眼的教學。”
米克小時候的畫畫老師年紀比較大,在他的印象中,老師上課很嚴肅,他畫一筆,學生跟着畫一筆,調色也是,什麼顔色加多少,怎麼加都跟着做。“你會做了,但并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加。這樣的方式是可以培養良好的基本功底,但後面我也發現,自己在創造方面是沒有那麼大膽的。”米克說。
在歐洲遊學期間,他也發現在那邊學藝術的同學,可能基本功沒有那麼好,但是在創作上很有自己的想法。當米克自己開始當老師教孩子畫畫時,他會更加注重孩子們思維上的培養。
米克會帶着孩子們看國内外前沿的畫作和經典藝術家作品,豐富他們的認知,也會帶着孩子去鄉野觀察花鳥魚蟲。在他的小院裡,還有和孩子們一起制作電話亭,小魚缸。
院子外面有一小片水泥空地,周圍被綠樹包圍,天晴的時候陽光會從樹葉的縫隙中穿過,照在青綠色的石闆上,這裡也是孩子們室外寫生的地方。繪畫不止發生在畫闆上,米克允許孩子們在牆上、衣服上、地上,任何他們喜歡的地方作畫。
米克的課堂,一般是以主題性創作來進行的。他給出一個主題,每個孩子自行進行創作,每個人畫的内容必須是不一樣的。如果出現畫的一摸一樣的内容,會被要求重畫。
“每個人看到的,觀察到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就像一個杯子,有人看到的是這一面,有人觀察到的是另一面。在一堂課上,如果(孩子們)很晚才開始畫,選擇面就更少,就要他自己去想象和創作,這個過程中讓他們去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米克說。
在米克的畫室學畫畫的孩子,最小的有3歲,不設上線,年齡大的孩子,隻要想學,就可以一直學。通常3-5歲是啟蒙階段,這個階段米克會主要培養孩子們的色彩意識和表達,用自己想用的顔色,表現出自己心中的某一個事物就行,并不要求練基本功。
6-9歲,他會在發掘孩子們創意與想象力,以及表達力的基礎上,開始慢慢由淺入深地将繪畫理論融入到教學中,開始接觸素描等基本功的練習。等孩子再大一點,再讓他們去選擇某一個特定的繪畫類型,比如國畫、油畫等。
很多家長一開始就會讓孩子去選擇某一個特定的類型,或者是想要非常快地看到孩子的蛻變,但這些都是不符合孩子的學習規律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們能學到的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更是能夠給自己帶來快樂的放松方式。”米克說。
“就像畫畫這件事,對我來說,最初是興趣,後面是學業,現在變成事業。最終,都要回歸到一種精神補給。”
在農村開畫室這件事,米克坦言有很大一部分底氣來源于社交平台上積累的粉絲,此前他将自己改造小院的經曆發到社交平台,吸引了很多的網友。也有很多家長帶着孩子特意從外地飛到他的畫室去上課。
他的學員中有一個來自深圳的孩子,通常寒暑假,媽媽會帶着他來這裡待十五天,晚上住在酒店,白天來畫室畫畫。
畫室的大部分學員,來自成都。每逢周末或者是小長假,生活在城裡的家長會帶着孩子去米克的畫室,學畫畫的同時,讓孩子感受自然的鄉村生活。
“當人們的物質生活開始富足,會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補給,回歸自然也成了一種新的精神追求和教育方式。”米克坦言,自己的畫室之所以能夠如此受歡迎,或許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
越來越多生活在城市的人,開始追求鄉村與自然的悠閑舒适。在米克與家長們的交流中,他能明顯感受到,來這裡的很多孩子,基本上沒怎麼真正接觸過鄉村與自然,甚至很多大人也是。
我們也能看見,現在很多家長在假期,會選擇帶着孩子去農田割稻子,去山間摘橘子,去森林中露營……對于很多常年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自然,成了一種渴望。與其說他們來這裡學習畫畫,不如說是給自己尋找一種跳脫于城市繁雜的甯靜與悠然,給孩子尋找一個接觸自然的機會。
在城市的人們湧進畫室的同時,米克也發現,農村的家長也在給孩子尋求更好的教育資源。在畫室附近,有兩所學校,一些孩子周末也會來米克的畫室學畫畫。有一次米克去菜市買菜,一位老奶奶聽說他教畫畫,就把孫女送來學畫畫,而孩子的媽媽一開始甚至都不知道。
現在除了教孩子畫畫,他的畫室也開設了大人的課程。在他這裡學習畫畫的最大的年齡,是一位60多歲的奶奶,因為不想在家裡帶孫子。“我希望當人們想要放松時,有一個地方是可以給他們提供這樣的精神休閑空間的。”米克說。
米克發起了一個鄉村創業計劃,準備拍攝100個鄉村年輕人創業故事。加上他的畫室,101個,所以叫‘101鄉村創業計劃’。
現在在成都周邊,米克已經探訪了6個在農村創業的年輕人,建農場的,做紮染的,開民宿的……在他看來,農村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市場,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回歸或者體驗田園生活。這些越來越多的新事物的注入,也在潛移默化地打破我們刻闆印象中的農村,當一個良好的生态被構建起來,自然給孩子們帶來了更多的成長空間。
“就像當地部分送孩子來這裡學習畫畫的家長隻是覺得,那麼多人都跑來這裡學,那我也送我的孩子去學一學。”米克說。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關于教育的東西也在默默發生改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