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學院把202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對“量子信息科學、光子糾纏實驗”等方面做出貢獻的三位外國科學家。
量子科學,作為人類現階段最前沿的科學,自問世以來,給頂尖的科學家,給普通大衆,都帶來了覺得“好神奇”的一次次驚喜,能獲得諾獎并不意外。
而對于我們老百姓,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面。
我國一貫秉持高科技發展戰略,且提倡高科技服務民生。
量子技術的發展,助推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精密測量等領域的進一步發展,相信不久的将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能享受到更多的應用。
[鼓掌]……
但是,在高興之餘,為祖國計深遠,我們還是要冷靜地看到以下兩點:
一、在量子信息科學上,我國目前處于什麼水平?
在科研方面,我國目前在量子信息科學上的水平,雖然能與發達國家美歐日一同處于世界第一梯隊,但國際上的量子競争異常激烈,我國目前隻在量子通信上,是國際一流水平,在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上,卻相對落後。
在産業化發展上,我國與發達國家差距不小,有的關鍵環節還受制于人。
那麼,已經第一的,需保持,暫時落後的,需趕超。
人才方面,雖然我們有被譽為“量子之父”的潘建偉院士,但是,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在人才上的差距,還是需要縮小。
各方面挑戰,不容小觑。
二、「量子論」是其他國家的科學家率先發現與提出的,并不是由我國科學界精英所發現
量子科學,全稱是「量子信息科學」,這是量子力學與信息學交叉形成的一門邊緣學科。
量子信息科學的喜人發展,即充實了量子理論的内容,又深化了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内涵。
而更為重要的是:再次驗證了「量子論」的真實性。
「量子論」真實性之争,是舉世矚目的「科學論戰」,充滿戲劇性。
「量子論」從1900年由德國柏林大學教授普朗克先生率先提出後,一百多年來,因其像「玄學」一樣的結論,受到多方激烈質疑,不僅遭到科學界“強烈否定”,也遭到社會大衆的“強烈否定”。
奇怪的一幕出現了——很多在量子論下誕生的科學技術,雖然逐漸投入應用,直至遍布于大衆生活,但即便這樣,一些知名科學家、懵懂的社會大衆,還是從“情感上”難以接受「量子論」這一理論本身,繼續“強烈否定”。
這種像「玄學」一樣的科學理論,颠覆了人們腦中原來對「科學」的認識,太不像「科學」了。
這是什麼情形?
這就是人的「顯性人體意識」起主導作用下,産生的奇怪結果,對「科學」定義的認識,太過僵化、狹隘了。
直至2015年,「量子論」、「量子糾纏」被澳大利亞科學家通過實驗實證,還是有很多人保持着對此的“憤憤不平”。
事實上,「量子論」、「量子糾纏」這還隻是「重疊宇宙」運行規則的冰山一角。
現代人腦中的「科學」定義,其實隻是「現代科學」概念下的小範疇,不是真正理性「科學」概念的全部内涵。
很多人把「現代科學」看成是「科學」的巅峰,其實不是的。
還把「現代科學」看成是一種「絕對科學」,其實也不是。
「現代科學」僅僅是建立在對「單一結構世界」即「單一宇宙」這一「假設前提」下的科學認識與應用。
而在對「單一宇宙」的認識上,也是經曆了一個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每一個時間點的認識,都隻是相對于那個時代的“正确認識”,随着新發現、新理論的提出而被取代,新理論的适用面更廣、幫助人獲得的新認識的水平更高。
「現代科學」從「地心說」開始,發展到「日心說」,再到牛頓的《經典力學》,為人類建立了剛性的「單一宇宙」的世界觀,再發展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讓人認識到這個「單一宇宙」并不是剛性的,而是彈性的。
但是,彈性的「單一宇宙」也還不是我們這個完整的「真實世界」的最終形态。
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告訴我們,我們這個「真實世界」是「重疊結構世界」。從宇宙視角來說,就是「重疊宇宙」。
「量子論」的提出,和不斷被實證,就是在向「重疊結構世界」的研究方向邁進。
不過,剛剛邁出一小步。
道阻且長……
我們中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智慧,很多是颠覆現代人頭腦中「顯性人體意識」的觀念的,而一旦被實證,足以超越、颠覆「現代科學」的現有水平。
過去,我們追着其他國家跑了這麼多年,現在成績斐然,國人振奮。
将來,是不是能望向更高、更遠的目标——開辟新賽道,走自己的路,讓别國在望塵莫及的同時,以我們為學習目标?
那時,世界頂尖科技獎項,還愁不花落中國嗎?
結語由軒轅黃帝開創,老子、孔子等聖賢傳承下來的中華源頭文化——「重疊結構世界」原理和「心智系統轉換」方法,不是一種隻供人敬仰的、高高在上的、離我們很遙遠的學問,而是能真正幫助到現代人,去提高洞察力、提高創造力、提升生命智慧的實用理論和方法。
現代人的注意力,不要隻停留在西方開創的「現代科學」上,收回來看看自己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這是能從實質上提高現有的「科學」水平的。
走出我們中國人自己更高明的「科學」之路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