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缈追尋
——《詩經·秦風·蒹葭》解析
北郭先生
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跻。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一、翻譯
水上蘆花白茫茫,蘆上秋露已成霜。我所思慕那女子,卻在河水另一方。溯流而上追尋她,道路阻隔且漫長。溯流而上追尋她,而她似在水中央。
蘆葦茂盛稱萋萋,日頭未高露未晞。我所思慕那女子,與我相望在水西。溯流而上追尋她,道路阻隔且岖崎。溯流而上追尋她,而她似在水中坻。
蘆葦叢生稱采采,天未晌午露未已。我所思慕那女子,對岸徜徉欲何之。溯流而上追尋她,道路阻隔且迂曲。溯流而上追尋她,而她似在水中沚。
二、字詞
蒹葭蒼蒼、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蒼蒼,蘆花蒼白。萋萋,蘆葦茂盛。采采,蘆葦叢生。蒹葭,蘆葦。
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為,變為。晞,讀xī,曬幹。已,止。
所謂伊人。所思慕的那個人。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一方,水的另一邊。湄,讀méi,水邊。涘,讀sì,水邊。
溯洄從之、溯遊從之。溯,逆着水流的方向在岸邊往上遊走。洄,回旋的河流。遊,流淌的河水。從,追尋。
道阻且長、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阻,阻隔。跻,讀jī,登高。右,迂曲。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坻,讀chí,水中小塊高地。沚,讀zhǐ,水中小塊陸地。
三、押韻
第一章,蒼、霜、方、長、央,上古音系均屬陽韻部。
第二章,萋、晞、湄、跻、坻,上古音系均屬微韻部。
第三章,采、已、涘、右、沚,上古音系均屬之韻部。
四、主旨
《秦風·蒹葭》寫的是春秋時期,秦地,一個初霜的早晨,水邊,蘆花放白,一位男子沿着河岸,逆流而上,追尋河對岸的一位女子。因為河水迂曲,女子的行蹤也變得變幻迷離,一會兒似在水中央,一會兒似在水中地塊上。本詩傳達給後人的,是無以名狀的追尋之美、虛幻之美、可望而不可即的凄清之美,求之而不得的缺憾之美。《秦風·蒹葭》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可謂秦人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一大傑出貢獻。
蒹葭蒼蒼,是寫青色的蘆葦,還是寫白茫茫的蘆花?蒼蒼,本義是深青色。《莊子•逍遙遊》:“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僅就“蒹葭蒼蒼”一句而言,将“蒼蒼”解釋為深青色,并無不可;有人甚至因此将“蒹葭”解釋為初生的蘆葦。但若結合“白露為霜”,“蒹葭蒼蒼”就不是深青色的初生蘆葦了,而解釋為白茫茫的蘆花更切合時令,也更有意境。
白露為霜,寫季節變換。秋已深,天已寒。原先的早晨,草木上是晶瑩的露水。而此時,卻是白花花的寒霜。霜不是由露變來的,也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霜是一種凝華現象,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在0℃以下時跳過液态直接凝結于物體表面而形成的冰晶。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寫的是我和她有水阻隔,可望而不可即。其實,這種阻隔,或許是社會階層的阻隔,或許因為其他特别的原因使得他和她不能自由地面對面、手牽手。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寫追尋的不懈與艱難。這裡的“道阻且長”等語或許是指現實生活中宗族、社會等原因造成的人際阻隔。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寫的是追慕對象的虛幻與迷離。“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的幻覺是由河流迂曲造成的。河流之迂曲,從“溯洄從之”“道阻且右”可以想知。此外,地上下霜,水上可能有霧氣。霧氣也可造成“宛在水中央”的幻象。
全詩的基調是凄清,這一基調由開篇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奠定。為何凄清?求之不得也。
前人對于本詩的解析:
——《毛詩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将無以固其國焉。”
——宋代朱熹《詩集傳》:“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
——明代锺惺《評點詩經》:“異人異境,使人欲仙。”
——清代牛運震《詩志》:“隻二句(指首二句),寫得秋光滿目,抵一篇悲秋賦。”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此詩在《秦風》中,氣味絕不相類。以好戰樂鬥之邦,忽遇高超遠舉之作,可謂鶴立雞群,翛然自異者矣。”
——清代陳繼揆《讀風臆補》:“意境空曠,寄托元淡。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雲氣,竹影仙風。故此詩在《國風》為第一篇缥缈文字,宜以恍惚迷離讀之。”
——瓊瑤《在水一方》:“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願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無奈前有險灘,道路又遠又長。我願順流而下,找尋她的方向,卻見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