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教始祖老子是誰

道教始祖老子是誰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30 19:30:27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谥伯陽,春秋末期人,出生于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史學界普遍認為在今河南省鹿邑縣),《史記》等記載老子出生于楚國或陳國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曆史名人之一。

道教始祖老子是誰(道家學派創始人)1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人物生平

老子大約于公元前571年(周靈王元年,魯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出生于陳國苦縣。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所說,老子即李耳,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

老子的父親老佐是宋國的司馬。楚國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戰時被楚軍魚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數名侍女、十數家将、數十侍衛。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敵軍如潮湧來,衆家将急忙駕車,保老夫人且戰且逃。至傍晚,追兵雖已不見,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和一位駕車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老夫人與家将侍女來到一個偏僻村莊,向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家将隻知應向西行,豈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她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将忙停車于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隻聽篷車之内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産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

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親鄰們又呼之曰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道教始祖老子是誰(道家學派創始人)2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郭蘭芳在《論老子哲學思想》中寫道:老子姓李名聃,是楚國苦縣的厲鄉曲仁裡人,生于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圖書館長、管圖書,是孔子的前輩,曾向他問禮。

公元前551年(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書的官員)。在被推薦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學習知識。

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魯昭公七年),老子因受權貴排擠,被甘簡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職,出遊魯國。在魯國巷黨主持友人葬禮,孔子助葬。時孔子17歲,問禮于老聃。

道教始祖老子是誰(道家學派創始人)3

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魯昭公十二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之史。

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魯昭公十六年),26歲的孔子适周觀光,拜訪老子。

道教始祖老子是誰(道家學派創始人)4

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魯昭公二十六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攜至楚國,被罷免守藏室史一職,回故裡居住。後去往秦國,确切年代不詳。

公元前501年(周敬王十九年,魯定公九年),51歲的孔子南至老子故裡向老子問學。

道教始祖老子是誰(道家學派創始人)5

大約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魯哀公十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雲遊。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雲遊,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聽後,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幾天後,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據說,這篇著作就是後來傳世的《道德經》。然後,老子就騎着大青牛走了。相傳歸隐修煉于景室山(後更名為“老君山)”。

道教始祖老子是誰(道家學派創始人)6

道教始祖老子是誰(道家學派創始人)7

老君山

相傳老子長壽,大約于公元前471年(周元王五年)死于秦國,享年一百零一歲。《莊子·養生主》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胡适認為,老子至多不過活了九十多歲。

公元666年(唐高宗乾封元年),老子被封為太上玄元皇帝;公元1013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後世紀念

太清宮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城東五公裡的太清宮鎮的東北隅,是祭祀老子的祠廟。據《後漢書》記載,太清宮建于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名老子廟。當時漢桓帝兩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鹿邑太清宮1978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道教始祖老子是誰(道家學派創始人)8

鹿邑縣古稱“鳴鹿”“苦”“真源”“谷陽”“仙源”。農曆二月十五是老子生日,後人為紀念老子,在鹿邑縣老君台、太清宮興起廟會進行祭拜。2012年2月,鹿邑縣被中國文聯、中國民協正式命名為“中國老子文化之鄉”

道教始祖老子是誰(道家學派創始人)9

主要成就

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裡。《老子》,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有學者認為《老子》并非成于一時,作于一人。 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編為上下兩篇,并分成八十一章,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道教始祖老子是誰(道家學派創始人)10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道教始祖老子是誰(道家學派創始人)11

《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這本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争論,至今仍無法确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内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道法自然

老子思想的主要範疇是“道”,“道”字在《老子》書中出現了七十三次,天道自然無為是《老子》一書的主旨。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态,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化生萬物的根源;道常無名,無為而無不為,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争,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

道教始祖老子是誰(道家學派創始人)12

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體,又是萬物的規,還是人生的準則。儒家以天、地、人為“三才”,老子則以道、天、地、人為“四大”。“四大”在“三才”之上增加了道,就給中國文化思想的架構,打開了一個極其高遠、極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間。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貫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貫穿中,不給天與帝這類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餘地。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從根本上改造原始道論的基礎上的一個偉大的發明。

道教始祖老子是誰(道家學派創始人)13

道作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本原與本體,締造、成就了天地萬物。但道成就天地萬物,并非有意作為,而完全出于無意作為,完全是自然而然。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者,自得其然也。自然是對道之狀态與作為的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實體的自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順其自然,這就是道的本性。道之本性是自然無為,但正是這種無為,成就了有為;正是因為無為,才成就了一切。這種現象,被老子加以哲學的高度概括,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道教始祖老子是誰(道家學派創始人)14

“無為而無不為”,不僅是道之大德、大用,同時也是支配天地萬物之最根本規律,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則,是所謂“道理”。“不自生,故能長生”,“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是天地萬物之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這就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則。

道教始祖老子是誰(道家學派創始人)15

“無為而無不為”,不僅是道之用、道之理,同時亦是“道術”,是侯王治理國家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侯王之“王”天下、治天下,亦當以道為法,“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以“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辯證思想

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動”。這就是說,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同時,事物的發展、事物向反面的轉化,并不是一下子實現的,需要經曆一個數量上不斷積累的過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社會理論

老子認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無為,自然無為乃支配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也是人類應當信守的基本行為準則。從無為的原則出發,老子反對人之有為,因為有為破壞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樸,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帶來了虛僞、狡詐、貪欲、罪惡等種種社會醜惡現象。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天下有道,一切都自然而然。不标榜仁義,而自有仁義。等到以仁義相标榜,則意味着仁義已不複存在。由此老子提出“絕智棄詐”“絕巧棄利”,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雖有舟與,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複結繩而用之”。這是一種複古思想。與這一社會理想相适應,老子還主張貴柔處弱,認為“堅強處下,柔弱處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進而主張“上善若水”,認為最完善的人格應具有水一樣的心态和行為,“處衆人之所惡”,去别人不願意去的地方,做别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堅忍負重,居卑忍讓。

道教始祖老子是誰(道家學派創始人)16

美學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對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樸和稚拙,認為“大巧若拙”,贊美嬰兒“含德之厚”,主張大丈夫“處其實,不居其華”。古樸、稚拙作為一種美的形态,在中國古代一直受到人們普遍的贊頌,與此對立的華豔輕浮,曆來為人們所蔑視,這一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古樸、稚拙之外,老子也很推崇恬淡,認為“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平淡之美,也為很多人所崇尚,在宋代更成為一種審美風尚。

道教始祖老子是誰(道家學派創始人)17

老子“有無相生”以及“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思想,對中國傳統美學及傳統藝術也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繪畫和戲曲一貫強調虛實結合,強調“計白當黑”,強調“空靈”,這些理論源頭,正是老子“有無相生”的理論。老子還提出“味無味”。“味無味”本來是講體道的,因為道無形無味,所以對于道,不能靠感知來認識,隻能靠體味才可以覺察。中國古代審美理論很早就認為審美非認識而體驗,這也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響。老子講“滌除玄鑒”,這一理論本來是講觀道的,而審美也必須滌除物欲之心,所以這一理論就為後代美學家所繼承,成為中國美學審美觀照的理論。

文學成就

老子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不小。首先,《道德經》高度地發揮了文學的特定社會作用,對當時人們認識自然現象與社會生活起了重要作用。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好的文學作品是其實地再現自然和社會現象中的各種場景,反映一定曆史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描寫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人們的各種現實關系,使讀者獲得關于曆史和現實、社會與人生的各種正确認識,《老子》在這些方面有很大成就。

其次,老子在文章技巧上的成就。僅有五千多字的《道德經》,包容那麼豐富的内容而且首尾貫通,這全賴作者寫文章運用技巧之高超。老子的文學技巧可歸納為:

一、文簡意赅,文短味長,善于三字四字構成對句繪聲繪色地描寫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圖景。後人把《道德經》分為八十一章,每一章字數不多,多者八十餘字,少者二十餘字但它卻像一串串的八寶珍珠,一句一理間錯而不斷,中間還往往押韻,以增加文章的音樂性。

二、妙用比喻妙用對句。妙用比喻如第五章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第二十六章的“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妙用對句如第一章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二章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類。每句話都熔鑄着作者的強烈思想感情,這就是老子妙用比喻和對句的結果。

三、老子文章都很容易理解,并不是“難識微妙’,但要從他的語言運用上找出它的妙處。

四、老子文章善于用矛盾說明事物相互轉化的自然法則,在造句時信手拈來反正詞,巧妙地結合一起使用它揭示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本質,如:有無、同異、美惡、難易、長短、上下、高低、前後、虛實、強弱等等。

五、老子文章是以明理的散文為本。自六經以下諸子百家論述,文章皆為寓理的工具,老子也不例外,但老子文章情節結構和表現形式,則别具特色。

六、老子力求文工,一個道理常以數個同義詞,反複論證,再因語短而味長,理明而事核,而不覺重複;老子要文章形式從其内容不是“文章必以體制為先”;老子文章不求駕空、纖巧,而是靠實,叙述議論,辭正理備,《道德經》八十一章,從頭到尾前後呼應條理清晰沒有混淆之處,體現了結構服從主題的表現。

道教祖師

老子在道教中被認為是老君的化身,被尊為道祖,被稱為太清道德天尊。道教将《老子》一書改名為《道德真經》,作為宗教的主要經典。漢代道教中老子乃是神格僅次于西王母的“太上老君”,孔子率衆弟子拜見老君遂“得道受書”,不複經受北酆鬼官之考谪,升入仙界。據載老子“身長九尺,黃色,鳥喙,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 在很多道觀的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老君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執蒲扇,居住大羅天上太清仙境,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猶龍傳》載“故老君師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

道教标榜老子與《道德經》,乃出于道教本身和三教對抗形勢的需要。因為道教的思想理論淵源“雜而多端”,需要象《道德經》中那樣的“道”來加以概括。而老子的長生思想以及傳說中老子的高壽(“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與道教修道成仙之旨又相吻合。加以秦漢以後,老子被尊為聖哲,受人尊敬,漢初又與黃帝并列,合稱“黃老”,地位極高。在三教對抗中,崇奉老子,有助于道教同佛、儒相抗衡。

曆史評價

孔子:“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司馬遷:“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

揚雄:”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搥提仁義,絕滅禮學,吾無取焉耳。”

韓愈:“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

朱熹:“老子之術,須自家占得十分穩便,方肯做;才有一毫于己不便,便不肯做。”

林希逸:“若老子所謂無為而自化,不争而善勝,皆不畔于吾書。其所異者,特矯世憤俗之辭,時有太過耳。”

王夫之:“天下之言道者,激俗而故反之,則不公;偶見而樂持之,則不經;鑿慧而數揚之,則不祥。三者之失,老子兼之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