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小兒外科病房裡的小馨馨(化名)露出一排小白牙,天真的笑着。誰能想到,就在一周前,幾顆不起眼的“小鋼珠”差點要了小馨馨的生命。
5月19日,1歲2個月小馨馨被爸爸媽媽抱着,一路從當地醫院緊急轉到同濟醫院小兒外科,檢查發現小馨馨易發生腸梗阻、彌漫性腹膜炎,拍片顯示腹腔内有一串長長的鍊珠,證實又是一例誤吞磁珠病例(如圖1)。醫生立即實施了急診手術才挽救了小馨馨的生命。
父母說,小馨馨剛學會走路,總是想下地到處“逛”,最喜歡的是像個“小尾巴”一樣跟着8歲的哥哥後面,“搶”哥哥的玩具。也是我們“疏忽”了,稍沒有注意到,出現這次意外。
圖1 誤吞的磁珠相互吸引呈鍊珠狀。
同濟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王文靜介紹, “小鋼珠”即巴克球,又稱磁珠。這本是一種成人減壓玩具,但由于人們對它的危害認識不足,以至于現在成了廣泛流行于少年兒童中的玩具。由高強度磁化材料制成的磁球具有強大的磁力,彼此相互吸引可形成不同的外形,加上鮮豔的外表,可對兒童産生強烈的吸引力。
但當幼兒分次吞入的磁球随小腸蠕動向下運動,由于腸管柔軟、狹長和彎曲,當不同位置的磁球運行到鄰近的腸曲部位時,強大的磁力相互吸引,立刻夾擠雙層腸管,此時磁球不能再運動,壓住的腸管逐漸缺血、壞死,最後穿孔。如果腸管其他部位還有磁珠,就會依次再發生吸引夾擠腸管,最後磁珠形成鍊珠狀,夾擠的腸管相互折疊,形成腸梗阻(如圖2)。由于每次夾擠的都是雙層腸管,所以腸穿孔一般都是偶數。小馨馨的腹部平片顯示有14顆磁珠,手術證實小腸共有6處穿孔,說明這十四粒磁珠聚集了四處,夾住三處共六段腸管。
圖2 磁珠損害機理。
近年來,兒童誤吞磁珠的意外頻發。雖然有的産品包裝上有8歲以上兒童的提示,但實際上由于小兒心智不成熟,八歲以上兒童誤吞的報道也屢見不鮮,同濟醫院小兒外科報告的最大誤吞病例是13歲。
磁珠不同于普通異物,分次誤吞兩粒以上即會吸引夾擠腸管而不能排出,并且百分之百會導緻腸穿孔。鑒于磁珠玩具一旦被誤吞将會導緻嚴重損害甚至緻命的危害性,醫生強烈呼籲家長、學校、生産廠家以及監管部門起責任,嚴格禁止兒童接觸巴克球(磁珠)!
王文靜還提醒:除磁珠之外,現在兒童玩具豐富多樣,加上許多家庭有大寶、小寶,這就需要特别注意。特别是一些較小的玩具和零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幼兒很容易誤吞,且更多時候孩子不會自己主動告訴家長,故一般早期沒有任何症狀。過了幾個小時或是幾天後才會出現幹嘔、唾液增多以及吐泡泡等等症狀,家長不注意将會導緻嚴重後果。對磁珠來說,拍一張腹部X片即可确診,故家長一旦發現異常應立即就診,盡早明确診斷,以免導緻嚴重後果。
來源:央視網
吉林日報全媒體 編輯:張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