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是什麼樣的來曆?在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女娲是大地之母、人類之母據說她花六天時間創造了各種動物,又在第七天用泥土制作出與自己相似的人類此外,在共工怒觸不周山,使得天空出現一個巨大的缺口時,也是她煉石補天,才終于拯救了凡間,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女娲是什麼樣的來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在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女娲是大地之母、人類之母。據說她花六天時間創造了各種動物,又在第七天用泥土制作出與自己相似的人類。此外,在共工怒觸不周山,使得天空出現一個巨大的缺口時,也是她煉石補天,才終于拯救了凡間。
在後世,女娲地位十分高,被尊為人文始祖、婚姻女神。
和許多其他神話人物一樣,關于女娲的故事在曆朝曆代有着許多種不同的說法,無數文人學者對女娲的生平事迹、文化内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作為神靈,女娲的誕生和成長,直至創造并幫助人類征服自然的一生是相當不凡的。
在許多故事裡,女娲都是以人首蛇身的形象登場。那麼,女娲的原型和起源是什麼,為什麼會是人首蛇身呢?
早在成書于戰國至西漢的我國著名志怪書籍《山海經》中,就有着關于女娲的記載。不過書中卻并沒有直接描寫女娲,而是叙述道:"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這十人是女娲的腸子所化,居住在廣闊的原野上。
在目前發現的最早一版《山海經》,即晉代學者郭璞注釋的《山海經傳》中,對"女娲之腸"解釋道:"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
與《山海經》最早成書的章節處在同一時代的著名詩人屈原也曾吟詠過女娲,在他的名作《天問》中,他感歎道:"女娲有體,孰能匠之?"
從這兩處記載可以看出,早在先秦時期,女娲的形象便已經是遠古時代的偉大女神了。至于她的生平事迹,暫時還沒有人對此進行過記載。
到了東漢時期,以博學多聞著稱的泰山太守應劭編寫了一本民俗著作,名叫《風俗演義》,其中不但有着許多百科全書似的知識,也搜羅有不少妖魔鬼怪、神話傳說。也是在這本書中,"女娲造人"的故事最早出現,并由此被後世廣泛傳播,成為了其代表性的事件。作為一位女性神明,女娲身上有着濃重的母系社會烙印。
一方面,她捏土造人,孕育了世間萬物;另一方面,《堯典》中還說女娲開辦"春社",讓人們趁着春天祭祀神明的機會談情說愛,以促進人們之間的交往和繁衍。
上文提到過的《風俗演義》中也曾寫道:"女娲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可見,女娲便是人類早期處于母系氏族時,德高望重的"一族之長"的象征,這便是其原型。
至于起源,早在先秦時期,民間關于女娲的傳說便已經廣為人知了。她的事迹,大抵發源于民間,也興盛在民間。人們将其視為擁有生育、繁衍力量的偉大神明,對其十分敬畏。後來經過曆朝曆代的口口相傳,以及文人們的各種記載和創造,女娲的形象逐漸清晰,也更加被人們尊敬。
關于女娲廣為人知的"人首蛇身"形象,從屈原起便有對其具體模樣的追問。對于屈原"女娲有體,孰制匠之"的疑問,東漢文學家王逸評論道:"傳言女娲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其體,如此,誰所制匠而圖之乎。"可知戰國屈原的時代,女娲還沒有一個得到廣泛認可的形象,而到了東漢之時,女娲人首蛇身形象的說法便已經初步推廣開了。
除了史料典籍,我們也可以将目光放在文物上。
漢朝時,畫像磚是記錄的重要載體,不管是曆史事件還是人物形象,畫像磚上都能夠進行記錄。而女娲作為人們心目中重要的神靈,也出現在了磚上。
湖南長沙的馬王堆遺址因屍身千年不腐的女屍而知名,其實,墓葬中許多其它文物也十分具有價值,比如被郭沫若認為是女娲像的帛畫。
盡管帛畫上的人物存在争議,但是女娲的可能性很高。在漢朝其它畫像磚中,也存在有女娲和伏羲的人首蛇身像。要說為何女娲是這個形象,我認為這和蛇的生育特點有關。我們知道,蛇一般會一次性生下許多顆蛋,不久後蛋殼破碎,小蛇誕生。在古人眼裡,這是多子的象征,而女娲作為生育之祖,有着蛇身更能體現其特點。
(本文作者為“古今事”平台邀約作家 煮酒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