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有人說地球是圓的?太陽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竟然有人敢挑戰教會的權威?拉出去燒死!”
“What ?人類是從猿猴進化來的?荒謬!你才是猴子變的,你全家都是猴子變的!”
“什麼?和氏璧其實是一顆超級大裸鑽?笑話,真是世紀大笑話!”
。
。
。
。
仁盈深感,還好這個時代沒有寶石教會,不然王博士遭受的就不僅僅是網絡暴力了!
千古之謎,驚世之解
2010年,國際知名玉學者、中國科學院寶石礦物學家王春雲博士宣布稱,他揭開了困惑我們2000多年的和氏璧自然曆史謎案,王春雲博士在科普著作《破解國魂和氏璧之謎》中,詳細闡述并論證了和氏璧并非傳國玉玺,也不可能是傳國玉玺,而是一顆超級大鑽石。并推測其魂歸始皇陵。
和氏璧這一材質結論的确驚世駭俗,我們必須承認,在目前學術界所能獲取的曆史文獻證據條件下,在當前所能建立的邏輯論證體系中,王博士關于和氏璧為一顆超級大鑽的學術研究結論看來還是有相當依據的,也是最有可能的。
盡管按照學術的基本準則該結論最終是否可行,還是要等待秦始皇陵的考古發掘與和氏璧實物發現的檢驗。
和氏璧之謎,是中國所有自然曆史文化之謎中最富魅力、最具影響力、最讓人回味和思索的謎團,至今仍被國内超過100多部各種各樣的未解之謎書籍評為各色未解之謎。
對和氏璧感興趣的,我建議可以去讀一讀王博士的《破解國魂和氏璧之謎》。該書特點是,于非邏輯的曆史記述中,凝煉出了強大的邏輯,于翻毛蕪雜的蛛絲馬迹的曆史記述中,提煉出了一個個強力的證據,和一個個強力的證據鍊,最終破解天下第一寶——和氏璧這一千古之謎。
破解和氏璧密碼
No.1 和氏璧沒有經過任何加工琢磨
和氏璧在三次楚國宮廷鑒定為“寶”的過程中是否經過打磨磨去表皮玉璞?和氏璧成為天下名“璧”的過程中是否經過切割琢磨加工成了一塊“玉璧”?
王博士的觀點是,和氏璧作為一顆大裸鑽,無論是在鑒定為“寶”的過程中還是最終得名為“和氏璧”的過程中,都沒有、也不可能經過任何形式的琢磨加工。
韓非子關于和氏璧的記載是曆史上最詳細的,也是學術價值最高的。
《韓非子》: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 ,遂命曰:和氏之璧。
從《韓非子》關于“和氏之璧”記載的上下文的邏輯順序,可以推理得出一個邏輯關系:“玉璞 = 和氏之璧”!也就是說,這中間沒有經曆任何琢磨加工,從楚厲王到楚文王,隻是玉人相玉水平的提高到可以準确鑒定寶玉了,所以,楚文王的玉人“理其璞”,也就是“相玉”而已。
對一塊被玉皮包裹的寶玉,楚厲王,楚武王玉人又怎麼能給出“石也”的鑒定證書來,以至砍掉卞和的腳呢?這不合邏輯,也不合常識!所以和氏璧不可能被玉皮包裹!
另外,從《韓非子》記載【【楚文】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描述直接從原石鑒定為“寶”變為命名為“和氏之璧”,為此特别用了一個文字“遂”,即沒有任何中間的切割琢磨和加工的步驟出現。
這就說明,全文描述文字經過真相還原就是:楚文王玉人鑒定玉璞為寶玉,楚文王接着命名為“和氏璧”。因此,“和氏璧=玉璞=原石”的邏輯關系成立。
因此,和氏璧就是一塊無皮包裹的原石,自始至終沒有經過任何形式的加工。“理其璞”仍然是玉的鑒定過程,絕非剝皮,而是研究原石和氏所獻璞玉并未被加工。
No.2 和氏璧與傳國玉玺并無關聯
和氏璧作為千古之謎,我們傳統的關于和氏璧的理解确實太多疑點,更有“琢璧為玺”的故事淵遠流長,王博士研究發現“琢璧為玺”的故事完全是子虛烏有,是北魏學者崔浩在公元5世紀時憑空捏造出來的一個沒有文獻根據和事實根據的說法而已。
可惜的是,這個子虛烏有的故事被以訛傳訛地流傳了1650年,直到今天。以至于今日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以及今日無數自然曆史、地質礦物、财寶金融、宗教權力教科書仍然以此為模闆為定論。
春秋戰國時,作為鎮國之寶和王權象征的和氏璧一直被各諸侯國殘酷争奪。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和氏璧更是作為皇權的象征和秦帝國一統天下的标志。但在秦朝之後一直到後唐的千餘年時間裡,和氏璧又與曆代相傳的天下至寶——秦始皇傳國玉玺變得糾纏不清。
和氏璧由此深深地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和靈魂,而被譽為中國民族的“帝王之石”和中國人的“靈魂之石”。但是問題來了:秦始皇真的用天下至寶和氏璧雕刻了傳國玺嗎?
王博士苦心孤詣,通過精密的計算發現:傳統認為的中空圓環的玉璧形狀不适合琢成玉玺,而即便前人認識到璧可能指玉石原料,其大小也不可能被雕成“方四寸”大小的傳國玉玺。
不僅如此,王博士還發現:秦朝滅亡之後,在兩漢、三國到兩晉的漫長時間裡,人們看不到任何目睹和氏璧實物的曆史記載,也看不到任何有關和氏璧與傳國玺之間有雕琢聯系的曆史記載,而所有先秦的文獻記載都表明和氏璧隻是一顆鵝蛋大小、可以雙手捧住的寶珠。
因此他指出:“和氏璧與傳國玺是兩件獨立的國寶,各有其波瀾壯闊的曆史傳奇。”
No.3 和氏璧呈中空圓形是個誤解
由于名為“和氏璧”,古往今來凡是沒見過實物的人們無一例外地都按照漢語字典對于璧形的解釋,将其理解為是一塊中空圓形的美玉,而從來沒有理解“和氏璧”專名背後所蘊含的科學含義。
對此,王春雲表示,“從古到今,大家都由‘和氏璧’的名字判斷它是一個外圓中空的圓片。實際上,從未有文字描寫和氏璧就是這個形狀。”
王春雲說,古代早期的“璧”字,并沒有特指“外圓中空”這一形狀,直到西周早期才在《周禮》中确定為“外圓中空”的禮器。
實際上,當時的“璧”應該是對美玉的稱呼,形狀就是“大珠”,與“珠”類似,在夏商周三代時以天文學現象描述的“珠聯璧合”成語就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璧”與“珠”的有機聯系。
由于人們已經産生了和氏璧就是中空圓形的印象,所以始終無法将和氏璧與大裸鑽這種價值連城的“寶石之王”聯想在一起,從而一直存在誤解。
No.4 和氏璧是一塊超大鑽石
王春雲博士論證和氏壁是顆天然大鑽石,乍一聞,匪夷所思,且慢,當您看完王春雲博土所著之兩本書,才知道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千古之謎是需極為艱苦卓絕之科學邏輯推演。星稀穹蒼曆史中,抽絲剝繭般将零星、或訛或實的記載進行幾千上萬次比對,方開悟玉是什麼?璧是什麼?
通過挖掘與和氏璧有關的全部曆史文獻證據,王春雲建立了一個個科學嚴密的證據鍊條。作為學術研究,隻有依靠這些證據鍊條,才可能在進行詳細的礦物學和寶石學解釋的基礎上,通過“假設——驗證”和“樣本——歸納”的邏輯論證方法來構築一個個邏輯體系。
王博士将現代寶石礦物學、經濟地質學和自然地理學等學科與曆史學、文化學、文博學和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進行創造性的結合。
将所有已知的材質與産地及物化特性等逐一進行比對。王博士判斷和氏璧的材質既不可能是拉長石、月光石、綠松石或者獨山玉(南陽石),也不可能是軟玉、碧玉、藍田玉、翡翠、瑪瑙或者蛋白石,更不可能是冰洲石或者三峽奇石。
和氏璧價值連城,這是司馬遷記載下來的戰國時代的信史,有秦昭王給趙惠文王的國書以及蔺相如獻璧時舉行的九賓之禮為證。
和氏一璧價值15城,如果材料是月光石、拉長石、藍田玉等玉料,戰國時的人可以輕易找到100塊、1000塊以及更多,依照價值連城來推理,豈不可以買盡天下之城?“物以稀為貴”,這是古今皆然的不二法門。
四大名玉和田玉,藍田玉,南陽獨山玉,岫玉,當屬和田玉為首。從夏商時期開始,和田玉成中原用玉的主流玉種,而和田玉無論墨、黃、白、青,從商代就不少見。
羊脂當時老坑多,并不足為奇。綠松石不透,古以透為靈。且綠松石當時并不少見,其餘就勿需多說。為何勿需多說,因為當時除天然鑽石之外沒有比和田玉更美之材質,而當時和田玉多,多而不寡殊登極之質也。豈非寡殊登極何以用15城相易乎?
王博士通過這些邏輯體系來求解和氏璧玉璞、形狀、硬度、顔色、光性、瑕疵、寶玉屬性、玉石分類地位、價值、大小、稀有性、專名性和是否經過琢磨等十三個邏輯肢命題對和氏璧材質進行判斷。
《韓非子》文中的“璞”、“玉”、“寶”、“理”、“璧”五個漢字構成了幾乎全部的“和氏璧密碼”,這些密碼為判斷和氏璧的材質提供了線索和依據。經過評判證據和論證命題,王春雲最終确定和氏璧是一顆超級大鑽,一顆千古美鑽。
在中華文明長河中,有很多千古之謎,有文化上的、人物上的、事件上的,都期待有人能解開。但是解這些謎的工卻又吃力不讨好。現在是經濟社會,學問與經濟糾纏太多。而且現在也是快餐文化社會,越來越少有心去讀正經書,去了解其中的神奇啊。
也正因為此,王春雲博士的《破解國魂和氏璧之謎》,在用學術方法推出和氏璧是超級大鑽之後,肯讀的肯了解的不多,但胡亂質疑的卻不少。質疑的人并未仔細讀原書,就其中的證據鍊條提出有效的反對證據,隻言不見其物不為真。
這種言語讓科研者心涼。科學家在科研過程中都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其穿幫也榮;如今質疑和氏璧鑽石說的人皆誇誇其談,并無辛苦勞動,讓人唏噓而已。
所有關注過和氏璧的人,思考過和氏璧材質的人,或者向往過夜明珠夜光杯等奇珍異寶的人,都應該讀讀王博士的學術成果。這也是對堅守學術陣地,在辛勤勞作的學者們的最好的支持。
文字 / 仁盈
配圖 / 老翡翠實拍,拒絕商用
關注我,持續關注老翡翠正名之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