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學會思考敢于發問

學會思考敢于發問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6 02:48:07

學會思考敢于發問?自我論證:假設—演繹的過程,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學會思考敢于發問?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學會思考敢于發問(學會提問尋求真理)1

學會思考敢于發問

自我論證:假設—演繹的過程。

胡适之先生說:“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

列:在看别人裝修房子,你會評論裝修得不好,儲物空間做小了,顔色不協調……評論别人很容易,但在合理的預算之内把裝修做到所有人都滿意,那很難。

頭腦風暴:不是所有的假設都是平等的,但是不妨讓它們先産生出來,然後經過幾輪批判性思維的考量,把一些假設淘汰掉,然後拿最靠譜的假設去執行。

支持結論的理由和證據

理由的作用:理由在本質上是支撐結論的一個陳述。如果你把結論看成是上面的閣樓的話,那理由就是地基和支柱

從理由到結論的整個思維過程叫論證。

做報告的時候用:“因為什麼”“鑒于什麼”“基于如下理由”。先給大家一個結論,然後再說你支持這個結論的理由。

證據:是對經驗的描述。如果對于經驗的描述能夠起到理由的作用。這樣的描述就叫證據。

讀書的意義:經驗寬泛,不會受到個人經曆的局限。

直覺:光有直覺,隻能秘密調查,不能對他人進行人身拘押。

證據的五種來源

一、個人經驗。

二、典型案例。比如有學校吹噓他們的升學成績好,他們的小張同學考上了清華,小李同學考上了複旦,小王同學考上了常春藤出國了,這些同學在各個國家的各個學校的表現都非常好,所有這就證明了他們學校的教育質量很好。

這個話能這麼說嗎?不能,這是因為它是故意找了一些掐尖的學生來說的,它沒有說中檔的學生,也沒有講最差的學生。所以典型案例本身的典型性,有可能也是被人為編造出來的,有一些人為修剪的痕迹。大家對于這些事情,也要留一個小小的警惕心。

同時,典型案例本身生動有趣、直觀,所以能夠更加引發大家的注意,但是我們要注意,典型案例有可能并不代表大多數人的情況。

三、别人的證言:在中國有個成語叫“三人成虎”,如果三個人都說這有老虎,或者某某人是老虎,那麼衆口铄金,你也可能會被誤導。

列:網絡上有一些網軍,沒事就跑到一個人微博下面去留言,留言都是各種各樣污名化的攻擊,說你是不是拿了别人的錢啦,說你是不是故意為某些利益集團說話啦,這就完全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然後隻要有兩三千人這麼說,其他人就會認為那個人真的拿了錢了,真的在為某個利益集團說話了。

别人說的證言,可能是有帶有很大水分,尤其在今天這個網絡時代。所以你在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對發表證言的這些人的來源來進行考量。

四、專家證言:相對來說比較可靠,但也要有警惕心,因為專家也會犯錯,畢竟專家也是人。

“根據某位不願意具名的專家向本台記者透露的信息”,這種信息你不用去多看,因為他連自己的真名都不願說出來,你沒有辦法判斷是真有一個專家向某某台彙報了這個信息,還是某某台編造出來的一個信息。

然後在看他發言的這個内容和他的網上所體現出來的學術軌迹是否重合。學術軌迹指的是,他在官網上肯定有他以前發表了什麼文章,這些文章所體現出的專業領域是不是和他的專業領域相投。如果在官網上都找不到這個人,這事情就很麻煩了,同時你要看一看,專家說的話,在被媒體引用的時候會被斷章取義。所以你也要判斷一下媒體在引用這段話的時候,是引用了一兩句話,還是一整段話,這段話在鏡頭裡面是不是有明顯的剪切痕迹,或者專家有沒有他自己獨立的微博和其他的社交賬号,以不受媒體影響的方式表達他的意見,這樣可以進行交叉比對。

同時也要注意,對專家信息的引用來源要進行考察。就是很多報紙,在引用信息的時候會采取循環引用,所以大家一定要去追尋那個轉載鍊,看看轉載鍊的第一條是在哪裡。如果轉載鍊第一條就出問題了,即使被轉載一萬遍,還是不靠譜。

科學報告需要避免的坑,不是所有在專業雜志上發表的科學報告都是可以相信。

研究報告本身也有質量的高低,不同的研究報告之間可能是互相矛盾,有些研究報告可能做的實驗是對的,但是實驗所得出的結論不能夠支持文章所給出的結論,最後是貨不對版。

有些實驗報告的時間過早,在當時看來還是個不錯的研究,但是後來實驗設備更新了以後,有了新的研究報告,把它原來的結論給推翻了,所以要看實驗發表的時間,如果它過于久遠,那麼你就得小心。特别是某些變化非常快的領域,你去引過早的論文來說明學界對于這個問題的最新看法,那是沒意義的。

在實驗報告的研究當中,實驗報告經常牽涉到數據,數據就會牽涉到對于樣本的處理,很多人所得出的結論是基于一些錯誤的樣本設計,比如第一個錯誤是樣本過小,從很小的樣本當中得出的結論就會缺乏說服性,所以樣本是越大越好。

二,樣本的類型不是很多。在處理數據的時候特别要注意的一個坑,就是我們一直搞不清楚平均數、中位數和衆數這幾個數據之間的區别,這三個數字在反應事物的一般趨勢的時候走的路徑不一樣,你不把這些問題搞清楚就會被實驗報告的結論給弄懵了。有些人就會故意在這裡做一些障眼法。

百分比也會坑人。有些人張口就說我們這裡的企業的增長量非常多,從去年到現在我們這裡就增長了75%的企業量。一聽很驚人,覺得增長75%的企業量很厲害。那我就問了:“你這百分比對應的實際世界中的數字是多少呢,去年你這裡有多少家公司?”你說有4家。“那麼現在有多少家呢?”你說有7家。

看,增加了3家算一算是75%,但它本身的基數非常小,增長75%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同比算一算,如果去年你這個地方的公司是12家,你同樣要增長到75%的話,你最後增長到的這個數就是21家,如果你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增長75%的話,

看表面,兩個都是75%,那就看不出後面一種增長更加具有實質的意義。

前面講了證據,怎麼搜集證據,怎樣的證據是合理的,所以學會提問在這個環節就體現為怎樣提一個問題,怎樣的證據是合理的,怎樣的證據是不合理的。個人經驗也好,專家的證言也好,科學的報告也好,哪些報告是合理的、不合理的,你在這個環節要善于提問,就能夠防止跌入一個一個關于證據的坑了。

推理中的10大典型謬誤

我們要把各種證據結合在一起,才能構成一個完善的論證。證據結合在一起構成論證的過程中,就需要推理的工具。

在推理的時候,我們也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坑,這些坑就被稱之為“推理的謬誤”。

一:人身攻擊。對人不對事,不是針對你讨論的這件事合,而是進行各種各樣的身份的攻擊。如:地域、階層、名族、種族、性别等等。

二:偷換概念。同一個詞,說的時候把它的含義改變了,如:“我認為張三他不是個真男人。“張三看到壞人就慫。”李四說:我覺得張三是個真男人,他身上有腹肌。

第一個人說的“真男人”,是指一個人有血性、敢于和壞人壞事做鬥争,不是指一個人的身體特征。

三:訴諸于公衆意見。周圍的人都這麼想的,如果就你不這麼想的話,你就會變成一個另類了。所以公衆的壓力會驅使你做出這樣一種妥協。

四:訴諸可疑的權威。如祖宗留下來的就一定是對的,這種思維方式會把我們帶到思維的坑裡面。

五:訴諸于感情。一個聰明的辯論手,可以去觀察聽衆對哪些話是愛聽的。

真正的理性推理能力是鼓勵大家進行換位思考,而不是進行某種思維方向的一個固化。

六:稻草人。把對方所不承認的某種觀點硬是灌輸給他。如:某教授僅僅說某一種藥具有一定的療效,你非要把這句話歪曲成某教授說某種藥是天下奇藥、包治百病,結果發現了某些負面的案例,大家就說這個教授胡說八道,但實際上胡說八道的是你,這個教授從來沒有說過這個藥是包治百病。

七:虛假的兩難推理。故意制造出一種往左走也是坑、往右走也是坑的兩難處境,你忽視了這個人可以繞過這兩個坑走第三條道。

八:胡亂歸因。出現某個現象以後總是要找到原因,就叫歸因。思考一下,你所給出的這個原因,和你所要解釋的這個現象之間,是不是有一個因果相關性。

九:轉移話題。也就是轉移注意力。

十:循環論證。自己通過自己的話來證明自己的這個論證,效率低。但是我們有時候在日常生活中,還免不了做這種循環論證。

人類是一種好奇的動物,凡事都要找到一個原因,但是有時候我們因為急于找到原因,我們會犯急于找到替罪羊的錯誤。這個替罪羊也不一定是指人,它可以是另一個現象,然後就通過這個現象随便找到一個原因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但實際上這個原因不是一個正确的原因。

所以在進行溯因推理的時候,我們就要避免掉入一些坑,來減少我們發生錯誤因果匹配的可能性。在進行因果推理的時候要注意,我們能夠想到的原因未必是事件發生的唯一原因。

一個事情發生了,它發生的條件裡面有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

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是不同的。必要條件它肯定是原因的一部分,所以它叫必要的,但是至于它是不是關鍵的一部分則另說,因為關鍵這件事主要是取決于在具體的語境中哪個要素更加緊缺。充分條件則未必是一件事情所發生的原因,因為有備選的充分條件。

重大的曆史事件中,這個可能發生的原因的序列可能是超級複雜。如思考二次大戰爆發的原因,是一次大戰結束的時候分贓不均,或者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在三十年代的爆發,或者是在二次大戰爆發之前英法這些國家所采取的“綏靖政策”,到底哪一項是關鍵的呢?我們把它們全部羅列出來,看哪些是遠因、哪些是近因,這就構成了一個非常複雜的原因。

不能因為兩個詞它是相關的近義詞,就認為這兩個詞所代表的事情可以成為替代性的原因。

原因的确經常是在結果之前,但是這并不意味着在前面的就是原因,在後面的就是後果。

列:打雷的時候,大家都會覺得先看到閃電,後聽到打雷,但是你不能夠因此認為閃電就是打雷的原因,因為這個說法在科學上是不靠譜的。為什麼先看到閃電後聽到聲音呢?因為聲音的傳播速度比光速慢得多,光速是每秒三十萬公裡,聲速大約是每秒三百四十米。所以前後之間的關系并不一定就是因果關系。

因果解釋,它自身是不是包含邏輯矛盾;因果解釋和你已知的科學知識是不是有邏輯的矛盾;因果解釋,和它類似的解釋别人有沒有用,在曆史上它的成功率是多少。

如果沒有這樣的一些相關的輔助性證據的支持的話,你去偏好一類特殊的因果解釋就不是特别有道理。

《學會提問》的本質是一套方法論原則。

首先,你要搞明白的是,你針對的是什麼話題,你要把這個話題搞清楚,所以首先要針對話題提問。

二,你把這個話題厘定了以後,你要去搞清楚論點是什麼,别人支持什麼觀點、反對什麼觀點,你支持什麼觀點、反對什麼觀點,要搞清楚自己的觀點和别人的觀點。

三,搞清楚論點以後,你要學會提問理由是什麼,你自己支持一個觀點的理由或者反對一個觀點的理由是什麼,别人支持和反對一個觀點的理由是什麼。

那麼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理由就牽涉到了兩方面,一方面和内容有關,一方面與形式有關。

與内容有關的就是證據,他支持某某觀點的證據靠譜嗎,是來自于個人經驗的證據,還是來自于專家的證詞,還是來自于科學的報告?那麼哪些科學報告是可以被相信的,哪些是不可以被相信的,你都要進行仔細地盤問。

另外一方面的理由是關涉到形式的,就是怎樣的推理結構把這些證據聯系在一起。你可以問在這個推理結構裡面是不是出現了循環論證,在這個推理的過程中是不是出現了人身攻擊,是不是出現了一個稻草人的謬誤,特别是有沒有出現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關系錯置?

你要對所有的這些問題進行一一解答,然後才能夠找到一個正确的發問方式,才能夠變成一個善于提問、善于批判的人。

批判性思維之難并不在于批判别人,而在于批判自己,不在于否定别人的觀點,而在于修正和改變自己的觀點。這就需要大家和自己的一種過度自尊心作戰,自尊心過強的人往往無法接受真理的光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