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南京11月13日消息(記者景明 通訊員何玢于維兵)走進贛榆區柘汪鎮響石新社區,隻見一座座統一規劃的“小别墅”錯落有緻,矗立在道路兩側,格外引人注目。房前屋後花香怡人,道路兩側的新型節能路燈,點亮了農民的幸福生活。
“以前想都不敢想能住進這麼好的房子,現在啊,這日子是越來越好過了。”作為響石村的重點扶貧對象,陳大明一家從平房搬進了小别墅,他和老伴也在村裡的幫助下開始了特色養殖,心裡别提有多高興了。
贛榆區在推進農房改善工作中,對焦區域優勢,放大規模效應,促進農村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因地制宜把農村資源資産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觀光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特色産業,放大以農房改善撬動集體經濟發展的杠杆效應,努力做到選好一條路子、緻富一方百姓。
搬得出 強保障讓群衆擁有歸屬感
白牆灰瓦的院落、和諧秀美的村莊、整潔靜逸的環境,在響石新社區,一切都是小康路上幸福的模樣。這些依山傍海的小别墅就是響石村村民的新居。今年29歲的蘇琳在柘汪鎮響石村出生,如今在鎮上一家企業工作,在此生活多年的她告訴記者,搬進新房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現代化,用水用氣都比以前方便許多。“新房就像城裡的小區,規劃整齊布局合理,各種設施一應俱全,住起來也舒心。”
為了讓群衆沒有後顧之憂,擁有歸屬感,贛榆區在農房改善過程中堅持服務為先,綜合配套與政策保障同向發力。着眼“功能配套”,完善公共設施,讓群衆“舒心”;靈活開展現金安置、房屋安置、托底安置,讓群衆“安心”;保持村集體資産收益權、土地承包關系、村集體債務債權關系“三個不變”,讓群衆“放心”。抓住“搬得出”是關鍵,“穩得住、能緻富”是硬道理的重點,全力推進農民住上新居之後的扶持工作,讓群衆搬遷之後再“紮根”,踏實過上好日子。
穩得住 好政策讓群衆增強幸福感
“我家老房子置換一套還能餘下好幾萬塊錢,我這心裡别提多高興了!這麼好的政策我得趕緊去告訴村裡人。”剛簽完安置協議的贛榆區城頭鎮青墩嶺村民王豔紅小跑着“串門”去了。她口中的好政策是城頭鎮在搬遷工作中,對優先搬遷和騰空房屋的實行一系列政策優惠,根據被搬遷房屋面積按月發放臨時安置補貼,安置房價格按照最低标準收取,隻要在獎勵期階段順利簽約的,在選擇一套安置房後還可以餘下幾萬元。如今的安置房——潤城華庭小區已經封頂,100餘戶村民今年底就能搬進去住了。做好農房改善工作,群衆緻富是關鍵。城頭鎮通過“就創結合”的思路,為搬遷群衆找到緻富“好路子”。在潤城華庭新型農村社區南側規劃建設農民創業園和中小企業園,建設标準化廠房17棟,通過招商引資引入企業12家,可提供2000餘個就業崗位,所有崗位優先對搬遷戶開放,讓群衆在家門口就業,解決群衆的就業之憂。
同時,城頭鎮在優勢農業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稻蝦混養”項目,打造“公司 合作社 搬遷戶”的模式,目前多半的搬遷戶通過土地置換的方式包田養殖,每年的收成由公司統一收購,圓了群衆“當老闆”的創業緻富夢。
能緻富 多途徑讓群衆提升獲得感
今年32歲的城西鎮程圩村村民謝春雨,現在到了鎮工業園區一家電子廠上班,談到如今生活的變化,她感慨地對記者說:“當初村子要拆遷,還有點舍不得,現在看到馬上要搬進去的新小區,在鎮上核心地段,條件比俺村強多了,心裡啊很期待,現在自己也有了新工作,離新家也不遠,還真是充滿幸福感。”
今年以來,贛榆堅持練好“内功”,謀定後動“重規劃”,做到超前謀劃、高起點規劃。按照“重整農業、重構農村、重塑農民”的指導原則,結合新一輪鎮村空間布局優化調整,因地制宜推進“多規合一”,努力做到鎮村“一本規劃、一張藍圖”,實現15個鎮區總體規劃、350個村莊建設規劃全覆蓋,因地制宜“創特色”。計劃完成農房改善戶數6000戶,開工建設農房改善項目30個,總改善戶數1.12萬戶。
改善農民群衆住房條件必須讓群衆安居又樂業,不斷提升獲得感、幸福感,而贛榆區厲莊鎮對此作了有益的探索。厲莊鎮對涉及搬遷的6個居民點探索土地經營權試點,引導社區居民以土地入股經營高效設施農業。
截至目前,共有81戶居民加入特色種植,預計每戶年均增收1萬元。發揮醫輔器械産業園區的區位優勢,依托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已吸納近200名社區居民家門口就業。近年來,醫輔器械産業園又新簽約在建企業共有6家,預計建成投産後可為社區居民提供就業崗位4000餘個。“搬得出、穩得住、能緻富”成了新型農村社區最真實的寫照。
來源: 連雲港市贛榆區融媒體中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