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獎學金
是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最高榮譽
用于獎勵取得重大學術成果、
為學校争得榮譽的在籍或畢業一年以内的研究生
2022年
學校共有2名研究生獲評該獎學金
分别是
環境科學專業2020級碩士研究生
郭修文
海洋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20級博士研究生
鄭陽
今天
小海就帶大家先來認識下第一位榜樣
▽▽▽
郭修文
郭修文,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科學專業2020級碩士研究生。
師從高陽教授,于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IF=28.660)發表關于海洋熱浪極端事件的研究,揭示了未來沿海生态系統将面臨海洋熱浪的持續性威脅。
就讀期間,參加第二屆iHESP年度項目會議并作英文報告;課程加權平均分為93.90,位列專業第一;獲中國海洋大學“學習獎學金”、“第九屆研究生年度人物”等榮譽。現已獲得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研究生錄取資格。
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從本科到碩士,從18歲到24歲,郭修文已經在海大校園度過了她的第六個春秋。變化的是學習内容和周圍環境,不變的是她對新鮮事物的求知欲,正是這種“好奇心”激勵着她一步一步前行。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廣泛閱讀文獻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功”,需要貫穿一項研究始終,可以幫助科研工作者了解學術前沿,明确研究目标,“我一直覺得讀文獻是一件十分開心的事情,仿佛像是跨越了時間與世界各地科學家交流,這種想法讓我慢慢變成一個愛閱讀、愛鑽研的人。”也正如此,她的科研之路漸入佳境。
郭修文此前并未有過關于“海洋熱浪極端事件”這個課題的研究經驗,所以剛接手内心十分忐忑:“許多東西都需要自己去摸索,當時我在完成數據評估後就卡住了,不知道下一步怎麼進行。”面對困難,她迅速調整心态,不斷搜集資料查閱相關文獻,嘗試新思路,最終成功找到了阈值選擇這一突破口。
“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在郭修文看來,科研就像在探險,在從“出發點”走到“目的地”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條路可供選擇,也會因為各種“意外”不斷調整路線,在途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
這是因為随着學習和研究的深入,我們或許會發現原定研究方向或者研究方法并不合适,因此需要重新調整實驗和分析。“但這不代表之前努力是白費的,不用氣餒也不必質疑自己,堅守科研初心,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整理行囊再出發,總能到達想去的地方。”
有的放矢 事半功倍
郭修文知道“用腦袋記住所有東西”是不可能的,“随手記錄”非常重要。她分享了自己的記錄文檔(課題組一般将其稱為README),其中包含了整理數據分析過程産生的大量腳本、數據及圖片,會議要點,一閃而過的靈感,工作計劃和代碼注釋等。
“我導師的README寫得非常好,他甚至能很快搜尋到八年前寫的程序”。郭修文說,“随手記錄看似麻煩,但實則是個很有效率的工作方法,如果當下因為偷懶不想記錄,未來可能需要花上百倍的時間去尋找想要的東西。”
如切如搓 如琢如磨
談及論文寫作,郭修文給出三點建議:
首先,在文獻閱讀中,要重視文獻分類和梳理,做好文獻綜述,标注清楚研究成果的來源。
其次,要珍惜思維碰撞的機會,積極與組内同學探讨,參加小組會彙報自己的成果,平時與導師交流研究進展,參加學術研讨會……“這些都是跳出自我局限,開闊思路的絕佳機會。科研不是一個閉門造車的過程,有時旁觀人的建議可以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再者,寫文章一定要耐住性子,要明白“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
郭修文分享了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的投稿經曆:“初稿完成後總覺得不滿意,于是又花了半年左右的時間改了40多版,文章框架都打碎重建了好幾次。後來交稿後以為可以松口氣了,結果一審時收到14頁的接近100個審稿意見,其中不乏尖銳的質疑。因為回複審稿意見時間緊、任務重,我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每天都繃着一根弦,承擔高強度的修改壓力,經常和導師讨論至淩晨。在重做了大量分析的基礎上,完成了近1萬字的回複意見。同時,非常有幸也非常感激多位國内外合作者給予的支持和幫助,促使我更加敏銳地思考和捕捉科學問題。”
在科研這條路上,一直有兩句話激勵她不斷前進:
一句是“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另一句是“不馳于空想、不骛于虛聲,腳踏實地方能不負初心”。
不畏山高路遠的跋涉者,山川回饋以最奇絕的景色。郭修文用奮鬥的青春诠釋了對科研的熱愛與執着。
來源 / 研究生院
編輯 / 鄭海甯 張潇楊
責任編輯 / 劉莅 張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