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英語水平最高的時候就是高考?大學英語學了四年詞彙量不增反減?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建立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慧教育新模式?日前,在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主辦的“第十屆全國大學英語院長/系主任高級論壇”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的教學專家針對高質量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上述痛點進行讨論。
一場讓“學霸”們頭疼的英語水平考試
考前怕往答題紙上謄答案的時間不夠用,考試時發現自己想多了;這張卷子我做下來就一個感受:走過路過,全部錯過;隻有姓名和學号有把握,其他的都沒有把握……上述“怨言”并非來自一名“學渣”,而是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學霸”在網上針對“上海交大英語水平考試”的吐槽。
為什麼把英語水平考試做得這麼難?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導、常務副院長常輝首先分享了一個調查數據。根據交大在校内組織的問卷調研結果,入校後學生每周花在課外學習外語的時間太少。文科生每周平均僅1小時左右,理科生更少。而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通過率上,交大學生的表現不俗,通過率高,且四級分數在570分以上者亦不在少數。“對這些考進名校的優等生而言,保證國家統一的大學四六級通過率并不是什麼難事。”常輝表示,測評的本質是一種學習反饋機制,水平考試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具有抓手作用,也具有反撥效應, 因此“必須給交大學生的英語定一個門檻要求” 。
一方面,交大在教學中增加了英語教學的難度,挑選與時事相關的内容進課堂,另一方面,增加考試難度,不僅單詞量詞彙量要求也從常規5000左右提高到1萬,考試在英語聽說方面不斷加碼,其中聽力部分占比35%,閱讀也占比35%,寫作等占比30%。此外,還提高了考試的不及格率,全校挂科人數達到5%到7%的高比例,全校約4000人考試,有兩三百人會挂科。如此高的挂科對這些來自全國各省市的高考拔尖人才來說,是一項不小的打擊。在測試的推動下,背單詞、課外時間學英語的現象重回大學校園,學生的四六級成績也有顯著提升。
就這樣,《大學英語》期末考試從一場單純的課程考試,上升為一場全校英語水平考試。這也是交大打造的上海市本科教改重點項目。
新技術作用于大學英語課堂
“大學英語教學所面臨的困境還不止于此。” 華中科技大學徐錦芬教授表示,除了高校的大學英語學時學分被大幅削減,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下降之外,新技術對傳統英語課堂造成的沖擊更大。
“外語學習的條件變好了,但是我們教育的概念、生态、方式、課程、師生關系的轉型還沒有跟上。” 徐錦芬表示,疫情期間,不少老師被迫從線下轉到線上授課,她發現,過去一年中慕課的發展迎來了黃金期,大學英語質量建設應當促成技術、英語教學與育人的有機融合。
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料庫研究院洪化清教授則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智慧教育研究為例,分享數字化時代下的教學實踐與教育創新。
洪化清表示,在南洋理工大學,全校接近八成的學生擁有第二學位,老師們并不提倡通過超大型教室集體授課,而是主張通過“少教多學”的方式促成學生的自主學習。比如,在教學中,課前自學占70%,課堂時間占10%,主要由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讨論,最後課後20%的時間加以鞏固。但問題就在于,如何保證學生在課堂之外充分學習,高效學習。“這就需要依靠智慧教育的技術手段。” 洪化清表示,可以結合教育大數據的挖掘分析技術,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數據進行捕捉和分析,從而對學習情況進行預測、調整和幹預。比如,如果大部分學生都不認識某單詞,那麼可以在教學中對其着重講解。“上外正在探索語言數據AI賦能教育上的研究應用,支持科學決策和智慧教育,我們希望建立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慧教育新模式。” 洪化清說。
論壇開幕前夕,外教社發布了兩本新書:“新目标大學英語(第二版)”“全新版大學高階英語”。
據悉,新版教材依據《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修訂而成。外教社的李法敏副編審将“新目标大學英語”(第二版)的特點歸納為MUSTS,即Moral cultivation,Useful expressions,Skills,Test-related exercises,Smart learning——新教材在保留初版特色的基礎上吸收讀者反饋,在修訂過程中融入中國文化及課程思政元素,提升思辨能力和測試能力,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的智慧教學,形成紙數融合的教學資源,助力高校建設一流外語課程。
作者:吳金嬌
編輯:王星
圖片:主辦方供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