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大一選課教程

大一選課教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30 19:21:01

大一選課教程(大一新生晉級攻略)1

四川一高校軍訓現千人疊軍被的壯觀場面。視覺中國供圖(資料圖片)

随着高考錄取進程的不斷推進,再過一個多月,衆多00後将邁入大學校門。這些伴随着新世紀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的個人發展将不可避免地與國家、民族的發展深深融合在一起。因此,他們如何度過自己的大學生活,不僅影響着他們個人和家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關系着國家的未來。

為此,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了多位北京高校輔導員,他們用自己的經驗,把那些大學新生“菜鳥”容易走的彎路、曾經陷入的“坑”一一标注出來,希望00後們能繞過這些“溝溝坎坎”,順暢地度過适應期,更好地抓住時代機遇,迎接新挑戰,把自己的理想和擔當落到實處。

學會“斷舍離” 對“忙”“盲”“茫”說再見

“我們曾經做過群訪,大一新生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忙。”北京工商大學輔導員尹航說,去年北京工商大學對學生進行的調研也發現,近30%的學生加入5個社團。正如尹航所說,很多大一新生之前過着緊張、單調的高中備考生活,進入大學後豐富多彩的社團生活撲面而來,讓他們目不暇接,仿佛邁入了一個新世界,所以很多學生看什麼都感興趣,看什麼都想試試,于是變得很忙。

尹航已經工作8年了,迎來送走了八屆大一新生,熟知他們在剛邁入大學時都會遇到哪些“坑”。很多新生忙完生活忙社團,然後再忙着人際交往……“但忙來忙去也不知道自己忙了什麼。”尹航說,在這種“忙”之後,便是“盲”和“茫”。有些同學沒時間去圖書館、沒時間寫作業,甚至沒時間去上課。生活因抓不住重點而陷入毫無章法的忙亂中,然後人也陷入一種無方向感的迷茫。“我後來在大學新生中開了班會,專門讨論‘斷舍離’。”尹航說,對剛剛進入大學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學會取舍:有取舍地投放自己的精力、有取舍地實現自己的目标,把自己的興趣進行簡單的分類和規劃,做好時間管理。

清華大學的劉傳舉是一名即将上崗的“雙肩挑”輔導員(清華大學一直使用研究生做本科生輔導員),1996年出生的他對即将進入大學的00後們有着更多的作為同齡人的理解:從隻知道學習、考試的高中過來,剛進入大學的大一新生很重要的一點是,重新确立自己的夢想和方向。“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要做‘加法’。”劉傳舉說,比如今年剛剛從清華本科畢業的李亞東,就是不停地做着“加法”,不為自己設限,不斷探索新的世界去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大三結束後休學一年,深入非洲6個國家進行采訪,還創辦了非洲第一本取得國際刊号的中文雜志《東非瞭望》。

“不過,做‘加法’不是無止境地增加,最終還是要做‘減法’。”劉傳舉說,李亞東通過不斷嘗試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畢業後,毅然決定從事文化傳播工作。

不少輔導員指出,很多大一新生是過了一個暑假後找不到方向了。因為他們在做“加法”時缺少思考,沒有盡快确立明确的方向,因此,一旦停下來就會對之前産生疑問,對之後産生迷茫。

“很多同學容易陷入‘多線操作’,每日處在忙碌狀态,但靜下心來後又感到生活得很不充實。一個人最終隻能選擇一條人生道路,遵從自己的内心,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才能擁有充實的人生。”劉傳舉說。

不第一,毋甯死?學會把知識轉化為智慧

對于大學生表現出來的“忙”“盲”“茫”,北京師範大學輔導員郭智芳有些心疼。“自己以前上高中時,一到寒暑假就盡情玩。而現在一些孩子雖然有遊學等活動,但過得并不輕松。高考分數不錯,但目标不清晰,尤其是原來以考大學為目标的同學,一進學校就特别懵,不知道自己的長期目标在哪裡”。

郭智芳所說的情況确實存在,有些學生進入大學後仍然延續着高中時的狀态:依然把學習成績當成唯一目标,唯成績論,甚至“不第一,毋甯死”。郭智芳記得,有位學生在期末考試中得了89分,回家後就開始哭,奶奶看了也跟着哭。後來爸媽實在沒轍了來找老師求助,懇求老師把孩子的成績提高2分,提到90分以上。“90分以上就可以,89分就接受不了。學生對分數這麼較勁其實是對大學生狀态沒有做好準備。”郭智芳說。

這種情況并不少見,“在與學生的一對一談話中,經常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很多學生對成績有一種焦慮,在班級群裡學生讨論最多的事兒也是學習。”鄧安琪說。

在郭智芳看來,學生是自負和自卑的矛盾體,這一點在新生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比如以前我是高嶺之花,上大學後就低到塵埃裡,學生有時接受不了落差”。郭智芳認為,學生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總是停留在知識層面,還要不斷學習把知識轉化為智慧,适當調整自己。“去年軍訓的時候我問學生:你們想要爛隊友,還是神一般的隊友?其實就是要告訴學生們,一定要博采衆長,及早彌補不足,讓自己更優秀”。

“大學跟高中很大的區别是:大學評價體系多元。體育、文藝等方面作了突出貢獻都會得到認可。”劉傳舉認為,大學中也不乏追求獨立且有特點的學生,這也給輔導員工作帶來更多挑戰,“我們的角色也要從管理變為引導,引導他們去追求多種多樣的人生”。

告别“佛系”告别“喪” 拒絕“空心”,鍊接國家和世界

進入大學後,有的人“不第一,毋甯死”,而有的人則幹脆放棄學習,覺得“凡事無意義”。

“我們學校曾經有一個保送生,本來成績還可以,第一學期各科成績都在80分以上,中上等。到了第二學期突然就不去上課,宅在家裡,覺得自己學習沒什麼意義。”鄧安琪說。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曾經在一家庭教育的論壇上聽到北京大學徐凱文老師提到了大學生中的“空心病”現象,指的就是因為在價值觀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使部分大學生覺得人生毫無意義,對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常感到疲憊、孤獨、情緒差,感覺學習和生活沒有什麼意義,對未來沒有任何希望,存在感缺失,身心被掏空。

雖然不能判斷這種現象在大學生中是否普遍,但是“沒有内生的動力,做什麼都覺得沒有意思的現象還是确實存在的。”鄧安琪說,比如,還有在年輕學生中盛行的“喪文化”“佛系”等。

鄧安琪認為,在應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喪”“佛系”不值得鼓勵,“學生們日常在群裡刷很喪的表情包。”鄧安琪說。但是,輔導員發現學生并不是真的“喪”,“我進宿舍與他們聊天時發現,他們有時隻是出于好玩、跟風,并不代表他們真實的意願,可能是一種消極态度、目标迷茫的折射。”

不是真“喪”、真“佛系”,那什麼才是這些大學生内心真正的東西?輔導員們應該怎麼點燃他們呢?

“很多輔導員會害怕和大學生談理想,會擔心跟00後談理想談不過他們,也擔心孩子根本不接受。但根據我們的經驗,學生是很樂意跟我們談理想的。”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輔導員韓瑾說,在引導學生樹立理想這方面,首先“打鐵還需自身硬”,輔導員們自己首先要堅信理想的力量,“理想是克服迷茫、恐懼的一劑良藥”。

同時,韓瑾認為要講究方式方法,讓他們自己與國家、社會産生鍊接。

一年前,韓瑾曾與一撥學生一起去農村支教扶貧。他們所在的地方天氣炎熱、環境艱苦,學生們隻能睡在硬木闆拼成的大通鋪上,那些日子,韓瑾内心一直非常忐忑,“我真怕學生們撂挑子不幹”。但是,學生們最後都堅持了下來。

韓瑾發現,那次艱苦的支教回來之後,學生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再給學生講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時候,我發現他們接受的程度跟其他同學比起來非常高。談論一些問題與以前相比更加務實、踏實。”韓瑾說,其實,隻要讓學生們真正到社會實踐中去,他們自己便會找到與社會、國家的鍊接,從這點上看,“他們完全是可塑造的一代”。

郭智芳認為,學生自己也要學會自己治理,勇擔社會治理乃至全球治理的責任,有遠大理想、長期規劃和短期目标,要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社會給予了很多機會,就看個體如何選擇了。如果學生将個人的目标與國家發展、民族複興結合起來,眼前暫時的得失看起來就沒那麼重要了。”

接受不完美,接受不相同 不做“草莓青年”

有人說,95後是“捧着手機的草莓青年”,不能壓,也不能碰,要小心呵護。

已經帶過幾屆大一新生的韓瑾認為,00後的學生會延續這些特點。“這一代大學生獨生子女很多,他們在父母的呵護之下很難接受自己的缺陷”。

北京師範大學輔導員李力最近被拉到2018級新生群裡。“一不注意就多出了幾百條信息。”在李力看來,現在的大學生們對自己的未來比較有追求、有主見,競争意識比較強烈。比如有學生大一剛入學就向老師詢問綜測加分、保研等問題,目标性很強。

“有主見是件好事,但也要學會傾聽周圍不同的聲音,不要鑽進‘死胡同’裡去。”李力說。在大學裡轉專業是一件很常見的事,但也要進行理性分析。李力曾經帶過一名學生,剛一入學時就有強烈的轉專業傾向,李力跟這名同學談了好幾次,确定一下學生是否是一時興起,家長也跟這個孩子聊了很多次,結果大一結束的時候這個孩子突然決定再重新參加一次高考。“雖然跟這名學生談了很多,但是學生固執地堅持着,說‘最差就是再考回北師大呗’。”李力說,這樣的孩子就是不跟自己妥協,不接受任何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樣的結果。“其實對于大一新生,有些事情是超出他們的能力之外的,一旦事情失敗,他們也應坦然承受”。

“大學生主要有兩個階段,即接受和樹立。首先要學會接受,接受不完美,接受不相同,接受不斷改變。隻有接受了、承認了别人的不相同,自己的不同才會被人接納,這是一個相互的過程。接受了這些,心态會發生變化,變得理性而平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韓瑾說,有一位在韓瑾眼中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學生,在前不久突然對韓瑾說,自己被查出重度抑郁症。韓瑾當時很是震驚,覺得自己也無法接受這一事實。後來在不斷交談和反思的過程中,韓瑾發現她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其中部分原因便是她不能接受自己的缺陷,不能接受學生會主席落選,不能接受寝室同學生活細節上的不一樣,不能接受大學評價體系的多元化,問題一一累積,最終壓垮了她。

因此在韓瑾看來,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完美,這種意識對他們來說很重要。

“輔導員和自己的學生都是新時代的主人,都是新時代的建設者,更要腳踏實地,珍惜青春。”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副部長王顯芳老師說,不過在大學生中還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剛開學時學生較為積極、勤奮,3個月過後就開始懈怠,有的早上不起床,有的不去上早課,還有的帶着早飯去上早課。再有“夜貓子”現象也愈加嚴重,有的宿舍時常開“卧談會”聊到半夜,有的同學則一起玩遊戲、打牌打到将近淩晨……

“學生進入大學,感覺就像突然沒有人管一樣,自控能力較差,便會出現這種情況。”尹航說。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幫助學生走出網絡,走出宿舍,尹航所在的北京工商大學要求所有大學生一周必須進行3至4天的晨練、晨讀活動,“做一個早練人”。後來,學校對學生進行大數據分析,發現有了晨讀、晨練後,吃早飯的人數明顯增加,達到總人數的80%左右,而去上晨課的人數也有所增加。

尹航希望,除了學校督促,學生自己也要加強自我管理,早休息,早鍛練,還要早規劃,“如果讀的專業不是心儀專業,那麼暑假可以提前了解本專業信息,提早規劃轉專業;如果計劃出國,也要提前做好英語學習的規劃等。”

總之,該來的一定會來,無論哪一代人都有自己要經曆的考驗,“對于00後來說他們要做的是‘既要躁動,也要靜心’。”北京師範大學的輔導員徐淑琳說。(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樊未晨 見習記者 孫慶玲 實習生 徐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