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如今六尺巷如何?在康、雍、乾三朝,安徽桐城張氏顯赫一時,這個家族中因出現了張英、張廷玉兩位父子宰相而被載入史冊不過張家最鼎盛的還是張廷玉中晚年的時候,在此之前,也就是張英在世時,桐城就廣為流傳了一個“六尺巷”的故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安徽如今六尺巷如何?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康、雍、乾三朝,安徽桐城張氏顯赫一時,這個家族中因出現了張英、張廷玉兩位父子宰相而被載入史冊。不過張家最鼎盛的還是張廷玉中晚年的時候,在此之前,也就是張英在世時,桐城就廣為流傳了一個“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如今是桐城著名的旅遊景點,這個故事說的是張家和鄰居吳家為了建房而引起的一個糾紛,兩家人為了侵占三尺土地而鬧得沸沸揚揚。值得說明的是,當時的張英乃是康熙近臣,這個吳家又是什麼來頭,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呢?
故事的經過是這樣的。張廷玉十六歲那年的一天,張家總管捂着額頭哭跑了進來,張廷玉很吃驚問他發生了什麼事。總管說:“鄰居吳家建房,侵占了咱們家三尺土地。我過去評理,他們竟用磚頭砸我。”
張廷玉那時因為年輕氣盛,一時怒不可遏,他通知家丁、傭人共十餘人前去理論。他心想,祖上留下來的每一寸土地絕不能丢了,非要搶回來不可。可是到了地方一看,吳家人更橫,數十名家丁拿着家夥站在門前,氣勢一下就讓張廷玉冷靜了下來。
在當時那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沒有官府的庇佑是無法生存的。于是,張廷玉想到縣衙那裡找回尊嚴。可是,當張廷玉跑到縣衙或,衙役說丁知縣正生病在家,不能見客。
這個丁知縣,平日裡是張家的常客,自從張家和吳家鬧矛盾後,他知道張、吳兩家都有人在京城做官,都是得罪不起的主。丁知縣是芝麻官,但是鬼點子不少。一直身體健康的丁知縣作出決定,這一次無論如何也要生病,避開這個風頭。而且他還讓人買來瀉藥,為了保住官位,丁知縣不惜痛下本錢,連自己的小命也顧不上了。
求救當地官府無路,張廷玉覺得隻有父親張英才能幫忙,因為父親好歹也是朝廷的三品大員。當張英看到兒子寫來的告狀信後,心裡怒斥吳家不地道,但他畢竟宦海沉浮多年,沒有馬上給兒子寫信,而是給當地知府寫了一封信,要求父母官秉公處置。其實,這個秉公處置就是不秉公,如果真的秉公那張英也就不必寫信關照了。
知府大人收到信後知道接了個燙手的山芋,一旦處置不公,下一個摘頂子的就是他。這個時候,吳家人從京裡也來信了,意思也是讓他多加關照。兩家人都在朝中做大官,都要求關照自己。說實在,這差事的确不好辦,可事情總歸是要辦的,于是知府大人想出了個歪點子,決定化被動為主動。
原來,知府把張家的信悄悄地給吳家人看,把吳家的信也悄悄給張家看。知府大人自然成了張、吳兩家的好人,還有誰不把知府大人當親信呢?而知府也在耐心地等待好戲的上演。
眼看劍撥弩張、你死我活的戰火快要被點燃,這時一首詩卻把火給熄滅了。這首詩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張英。張廷玉看了父親的這首詩後,越讀越不敢相信,最後竟持着詩文目瞪口呆,詩曰:
千裡捎書為一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裡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其實,都說張英是宰相肚裡能撐船,不過依筆者臆斷倒也未必。因為曆史上對吳家的記載不多,我們無法确切地知道吳家在京城所擔任的是何職務,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吳家的官肯定不比張家的小,至少也是個侍郎或者尚書,怎麼地也要壓張英一頭。
不過不管怎麼說,張英此舉還是值得肯定的,或許張、吳兩家早就積怨多年,絕不會因為三尺土地如此大張旗鼓。正是張英的這個睿智的讓步,解開了張、吳兩家多年的矛盾,而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張英的詩在朝廷中廣為流傳,康熙帝也覺得張英大度。
當然吳家也不是不識擡舉,他們馬上調轉船頭,主動拆除了牆頭,将多占的三尺土地退回。因此,張、吳兩家便形成了一條寬六尺的巷道,這就是有名的“六尺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