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中喪葬禮儀大全

關中喪葬禮儀大全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17 05:12:07

關中喪葬禮儀大全?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曆史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喪葬習俗雖然喪葬品準備及喪葬程序不斷減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沒有太大變化,并且流傳至今,家家躲不開,離不了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下面為大家,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關中喪葬禮儀大全?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關中喪葬禮儀大全(豐縣地區傳統喪葬禮儀)1

關中喪葬禮儀大全

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曆史。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喪葬習俗。雖然喪葬品準備及喪葬程序不斷減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沒有太大變化,并且流傳至今,家家躲不開,離不了。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下面為大家

喪葬禮儀在豐縣較為重視,俗話說:“事再大也大不過爹死娘亡。”可見豐縣人的尊祖敬宗之情是多麼濃厚。喪葬習俗是社會文化的标志之一。“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這也是豐縣喪葬遵循的禮節。

《呂氏春秋節哀篇》寫道:“孝子之重其親也,慈親之愛其子也,痛于肌骨,展性也。所重所愛,死而棄之溝壑,人之情不能為也,故有葬死之儀。”

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死葬有多種:水葬、土葬、火葬、天葬(藏族鳥葬)、風葬、懸棺葬等。豐縣漢族是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以回族較多,喪葬習慣,向都沿用土葬。葬,掩埋屍體曰葬;葬者,藏也。在封建社會,豐縣喪葬禮儀各階層的人是不一樣的。封建社會上層人物的葬禮,十分講究,先要勘看好風水墳地,内棺外椁,木材貴重,開喪行吊 ,大擺宴席,紙人紙馬,素衣素孝,儀杖擺列裡餘。喪後要守孝三年。

入葬時,用金玉器物陪葬,有的還用生人殉葬,将丫環、仆女放入墓中。後來這種慘無人道的陋習雖已杜絕,但仍以陶俑代替。

窮苦人家殡葬簡單,甚至有的死無墳地,蘆席裹身,黃土蓋臉,埋在亂墳崗或義地。豐縣城内的四角、城外土堤的兩坡、東關處的蠻子林(今愛民巷所在地)、西關外的鳳凰嗉等處解放前都是公葬義地。在農村也都留有義地,供無地的窮苦農民死後埋葬之用。

一般的喪葬禮儀為:

1.紙幡; 2.蓋棺入殓;3.紮紙罩;4.送行;5.訃聞;6.吊喪;7.發引、送殡; 8.謝喪

1.紙幡

有喪事的人家,要用表寸紙剪成紙杖,放置大門外旁邊(放在門左說明死了男性,右則為女性),門扇上用寬約四寸的長表寸紙條貼成“×”形(若兩位老人有一位健在,貼成“/”或“/”形),門框兩邊貼無字的表寸紙或藍色紙,如對聯形,這是對外向親友告知家有喪事。重孝子不能自由出入家門,所有外事活動都必須停止。

2.蓋棺入殓

将死者換上壽衣、壽帽、壽靴,用紙蒙臉。用苘縛雙足腕,蓋棺縫用紙封貼,棺頭上置飯罐,子女等親屬要在棺旁晝夜守候(謂之守喪)。

3.紮紙罩

有一種迷信的說法,認為人死後到陰間與在世一樣。所以,為了盡孝道,子女親屬便為死者紮紙罩。紙罩一般為紙屋、紙轎、紙馬(男性)、紙牛(女性)、紙人等,現在有紮紙電視機、紙轎車等。紙罩為送行和送殡時用,要燒掉。

4.送行

習俗在死後的第三天傍晚要送行,俗話稱叫“送盤川”。送行時二人擡着靈位牌樓,二人擡紙轎,親屬随後,并小聲禱告,喊死者去拾錢。送至十字路口,便将紙冥器物燒掉,并将周圍用水環潑,以示财不外溢。焚燒完畢,衆親屬哭着走回家中。

5.訃聞

人死後,其家屬主喪人用文字訃告衆親友周知。訃聞上要寫明死的時間及開吊祭葬的日期,在舊社會訃聞的寫法如下:

不孝子×××罪孽深重,禍延已身,家嚴(如是母亡則稱“家慈”)于×月×日時壽終正(内)寝(男死曰“正寝”,女死曰“内寝”)。茲定于×月×日開吊祭葬。

親友接到訃聞(窮人叫“報喪”,派人到親友家口頭通知某月某日燒紙吊喪)後,即準備吊喪奠禮,吊喪者一般用三牲祭禮(三鮮供:豬頭、鯉魚、公雞)或糖供、菜供,親友關系疏遠的便是三事祭盞(缺蠟燭)或隻送一塊鉑(大德寶,小德寶或粗鉑),到期前往吊唁。

6.吊喪

吊喪,俗稱出殡,即集體悼唁祭拜。吊喪,要在死者靈前搭喪棚,上有起脊棚頂,正面用秫稭箔隔開,正前方放靈桌,以便放置祭品。兩面圍成牆形,晚輩親屬在兩旁跪棚謝客。

吊喪時,吊喪人要先到收吊禮的地方進行登記,在吊禮單上由登記人記下吊喪者的姓名、祭品名稱等。然後由主持喪事的總管(俗稱“大老執”)安排,按先後順序進入喪棚吊唁。 吊喪時,要鳴炮,奏哀樂;吊喪人至靈前哀哭,行跪拜禮。

(客人吊喪之前,要先開喪,即子女至親在靈棚行跪拜禮,并大哭一場)行跪拜禮時,由一人在前主祭,行二十四拜或十八拜禮(簡單的行八拜禮),其餘的人,則跪在後邊陪祭。

7.發引、送殡

《清·通禮》“役人舉柩就載,設奠柩前,如祖奠禮,奉魂帛就靈車,置主椟于後,乃發引。”“發引,曰,柩車啟行也。”按《吾學錄》:“挽柩車之索謂之引,古亦謂之拂,今以整匹的布為之,系于杠之兩端,前屬于,柩行,引布前導,故稱“發引”。後來将棺靈置喪架上,上覆紙罩,橫杠前後系有粗苘索,以代白布,重孝子牽引慢行,其餘親屬也挽苘前進,又稱“執拂”,俗稱“送喪”。

發引前,重孝子披麻帶孝,手持哀杖,将牢盆摔碎,一人高聲報路,孝子、親朋痛哭慢行,紙人紙馬,伴随前進。

至墳地,按方向置棺土圹内。如夫妻均已去世,要兩棺并列,中間搭橋,以示至黃泉相會之意。如兩妻均去世,則葬棺的順序按“排棺葬”,嫡妻在前,庶妻在後。棺材的前上方,放置弓箭飯罐,然後封土築墳。墳為圓形。殡葬畢,衆親屬哀号歸家。

豐縣回民的喪葬習俗與漢民不同,回民喪葬,棺材無底,死者脫去衣服,送入清真寺公用的“金匣”内,用白布蓋在死人身上,再用雙幅白布裹好,用三根白布帶子捆起來,然後放入棺材内,用土作枕頭。葬時,家家戶戶送葬至哀,阿訇口念“可蘭經”,追悼死者入土。墳築方形。葬後歸來不回頭。

8.謝喪

孝子除當日追悼發引謝喪外,還要在第二天黎明時,由一人攜地氈領到附近的親友門外作踵謝,引領人高喊:“謝金子啦!”即俗話稱“謝金子”。如路途遙遠,不親往踵謝,便郵寄謝柬,以示謝意。舊時的謝柬寫法如下:

謝 孤哀子×××泣血稽颡齊期孫×××頓首叩

×××

×××

說明:如父母雙亡則稱“孤哀子”,如父亡母在,則稱“孤子”,如母亡父在,則稱“哀子”。即無父曰孤,無母曰哀。

注:來源于網絡整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