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脫口秀大會上,呼蘭為31歲還不成功的自己自嘲:我心裡還剩下三道防線,35歲的馬雲,43歲的任正非和60歲的姜子牙^_^
姜子牙,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有權“封神”的“大神”,也是大器晚成的典範。關于他,呼蘭說的不準确,姜子牙,姓姜,名尚,字子牙,年七十餘歲遇西伯侯姬昌,被姬昌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後輔佐姬發滅商。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韬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兵學奠基人。西周王朝建立後,姜子牙被封到齊地為領導人,成為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
所以,不是60歲,而是70歲的姜子牙。以此對标,呼蘭還有大把時間,大可不必焦慮。
70歲,即使在當今,也是古稀之齡,垂垂老矣的存在,除了鐘南山這樣的楷模人物,大多數能夠在家含饴弄孫順便自理已經算是表現不錯,更别提文明尚未開化、人均壽命短的可憐的商周時代了。可以想象,70歲大展宏圖,一手導演了改朝換代的姜子牙給當時以及後世的人們造成了何等的沖擊!人說諸葛亮“多智近乎妖”,姜子牙則是“智謀可封神”!
姜子牙究竟多麼有智慧呢?年代久遠,已不可考。但人人都聽過一個傳說:
話說姜子牙拿着挂着直鈎的魚竿到渭水河邊釣魚,周文王姬昌聽說後,親自跑去圍觀,問姜子牙為啥用直鈎釣魚。
姜子牙對姬昌說:我也不是釣魚,就是聽說周國的領導人姬昌正在招賢納士,所以跑到這裡來等他。
姬昌問他:你為什麼不去找姬昌呢?
姜子牙大笑說:主動送上門的哪裡有好貨,必須要等姬昌親自來邀我,這叫願者上鈎。
姬昌激動的說:我就是姬昌啊!
當即便把姜子牙請回宮中,暢談了三天三夜,最終,任命姜子牙為三軍總司令和國師,幫他振興周國,匡扶天下。
這個故事,後世叫它“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
重點來了!姬昌廣招天下賢能,報名者衆多,為何單單把老頭兒姜子牙請進宮呢?因為他會用直鈎釣魚嗎?當然不是!是因為姜子牙洞悉人性,成功運用人的好奇心理,給自己謀了個完美的出場,征服了姬昌。“願者上鈎”的背後,是欲擒故縱。
大概是嘗到了甜頭,之後的姜子牙,滅商扶周,振興齊國,雖然細節各有千秋,但戰略思想卻都是一個遵循:願者上鈎。
01扶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姜子牙成了周的國師,為姬昌出了很多治國理政的主意:對内實行“九一租稅制”。農民租用公田隻交九分之一的租稅,用現在的話就是低稅制度。給大大小小的官吏分地作為俸祿,而且子孫可以繼承。把官民的積極性都充分調動了起來,自覺搞好個人的一畝三分地。對外則一面裝慫,向商示弱;一面用各種優惠手段拉攏、分化商的屬國,瓦解商的勢力。
一時之間,周以外上至商的屬國、下至平民百姓,紛紛來投靠周國。
這就厲害了,姜子牙的這些政策,表面上看,是為了壯大自己和友好邦交。實際運用起來全面孤立和架空了殷商王朝。到幾年以後姬昌病逝時,商的屬國和部落已經不到原來的三分之一了。
傳說姬發曾經請教過姜子牙,請他簡單介紹一下扶周的戰略部署。
姜子牙回答仍是那句:願者上鈎。
姬發一琢磨,還真是這個理兒!姜子牙的一系列仁政已經把周國打造成為一個高速發展的實體,用不着刻意拉攏,天下人就源源不斷地來投奔,周國自然興盛壯大,可不正是“願者上鈎”嘛!這個“願者上鈎”的背後是得道多助。
02、滅商:攻心為上,上兵伐謀
按照周國當時的發展速度,根本不用和商纣開戰,他的百姓就會陸續到周國來,纣王分分鐘變成孤家寡人,天下自然而然就成為周國天下了。但是當時周文王姬昌已死,兒子周武王姬發比較好戰,不願再等。
于是,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和姜子牙率領三百戰車和三千虎贲,統步卒數萬,與各諸侯在孟津會師,共同向商王朝宣戰。在姜子牙的指揮下,周國大軍勢如破竹,很快推進到商的首都朝歌郊外。
當時,商王朝的主力正在東部平亂,來不及返回。商纣王為王多年,也不是吃素的,居然把朝歌監獄中的幾十萬罪犯釋放,編成了一支臨時武裝去抵禦周軍。
要知道,這幾十萬罪犯大多是壯勞力,更不乏心黑手狠之人,拿起武器就是一支強悍的軍隊。若是全力以赴對付周軍,那鹿死誰手還真說不好。
幸虧有姜子牙。危急時刻,他親自站到陣前向那些罪犯喊話:你們效忠的王朝隻剩下一座孤城,就算你們打赢了,還是要回去坐牢。如果你們能歸順我們,那所有人都無罪釋放!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纣王算個啥!姜子牙一席話可謂正中囚犯們的要害,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約而同調轉槍頭,降了周軍,争先恐後地去擒殺纣王,換取自由。這就是結束殷商統治的“牧野之戰”。一戰定乾坤,纣王大敗身死,姬發建立了周王朝。
囚犯們陣前倒戈,纣王不得人心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姜子牙深谙人性,準确抓住了敵軍的痛點,幾句話就徹底打掉了他們的戰鬥意志,更許下他們最看重的東西,順利收為己用。
姜太公又一次成功釣上了魚,這次願者上鈎的背後,是攻心計。
03、興齊:上善若水,順勢而為
姬發是個短命的國王,建立周朝沒幾年就去世了。他的弟弟姬旦(周公)輔政,大封諸侯,姜子牙被封到齊國做領導人。
姬旦雖然名字有點可笑,但在曆史上的地位一點不比姜子牙低, 他是姬昌第四子,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姬發伐纣,世稱周公。《周禮》就是他寫的,被尊為“元聖”。這個老頭和姜子牙的治國理念不太一樣,時常想敲打敲打姜太師。在姜子牙動身去齊國前對他說:老姜啊,齊國那地方都是野蠻人,不服管,所以才派你去。如果你在那裡搞不定,就趕緊回來,千萬别把老命搭進去。
姜子牙一笑置之,飄然上路。
到了齊國後,姜子牙發現問題比姬旦說的嚴重多了,齊國根本就不是個國,而是許多野蠻人部落,部落之間連年械鬥,更有甚者,還有個萊國,是商王朝的屬國,直到現在還沒有歸順周王朝。萊國很強大,總是欺負其他部落,搞得齊國烏煙瘴氣,民不聊生。
所以,擺在姜子牙面前的首要問題不是治理齊國,而是統一齊國。
可是他到齊國來根本沒帶兵,怎麼辦呢? 聰明如姜子牙,當即就想好了一招:以夷制夷。他先是召集了幾大部落的酋長,告訴他們,如果聽他指揮打敗了萊國,就把萊人所有的财産都分給他們。酋長們自然滿口答應。姜子牙帶着這些酋長部隊搞了個突襲,一舉滅了萊國。
戰後酋長們欣喜若狂地瓜分戰利品,趁着氣氛正好,姜子牙宣布了他的治國理念:我接手齊國後,大家歌照唱、舞照跳,過去的風俗文化都不用改,隻要做到一件事就行了,那就是聽我領導。
酋長們一聽樂壞了,他們本來最怕的就是姜子牙強迫他們像周人那樣一本正經地過日子,那得讓這群散漫成性的家夥憋屈死。沒想到居然什麼都不用變,一切照舊,這樣的好事到哪裡去找?于是興高采烈地接受了姜子牙的領導。
順利接管齊國,姜子牙在齊國的威望大增,很多人願意追随他左右。姜子牙就從這群人裡挑選一些有影響力又向往周朝文明的人,學習周朝的禮儀。這些人在生活中越來越像周人,一副很靠譜的樣子,逐漸成為大家模仿的對象。很快,遵循周禮的人越來越多,原本不受約束的化外之民自發地變成了周禮的忠實擁趸。
就這樣,用了不到五個月,姜子牙把齊國帶上了正軌。他回周王朝首都述職。姬旦看到姜子牙仙風道骨地飄了回來,大吃一驚,因為他的兒子伯禽被封到了和齊國相鄰的魯國,用暴力推行周禮,遭到了魯人奮起反抗,整天四處滅火,焦頭爛額,估計三年都回不來。
顧不上政見不合,姬旦趕忙向姜子牙請教,姜子牙這次理他了:民之所好好之,齊國的人野蠻不服管教,硬來肯定不行。不如順着他們。在順着他們的過程中,采取一些無聲無息的規定,把他們一步步導入正軌。當然,要從那些自願追随我的人入手,願者上鈎。可隻要有人上鈎,他就成了我的粉絲,粉絲越多,我的号召力就越大,禮儀教化的工作進展得就越快,到了後來那就是幾何級數增長。
姬旦歎服。這次的願者上鈎,背後是因勢利導,攻其不備。
從直鈎釣魚吸引姬昌,到陣前煽動商軍倒戈,再到以夷制夷馴化齊國,仔細想想,姜子牙的”願者上鈎“本質上其實是一種換位思考。從對手的角度和處境出發思考問題,發現對方真正的需求:在領導者心中,能人就該與衆不同、神秘莫測;囚犯最渴望自由,在野蠻人那裡,有财寶酒肉就是朋友。準确理解了對手,順勢而為找到解決之道,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這就是姜太公釣魚的智慧,你學會了嗎?
舉報/反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