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諸子散文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特點。
先秦諸子有九流十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
三個發展階段:
一、春秋末至戰國初,有《老子》、《論語》和《墨子》。
《老子》篇幅簡短,
《論語》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
《墨子》始漸有論說文的基本規模,但質樸無文,同時也還有語錄體的篇章。
二、戰國中期,有《孟子》和《莊子》。
開始擺脫語錄體,長篇大論,說理暢達,文辭富贍,是說理文的進一步發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動,比喻、寓言疊出,行文波瀾起伏,有較濃厚的文學色彩。
三、戰國後期,有《荀子》和《韓非子》。
論題集中,邏輯嚴密,說理透徹,文辭富麗,是先秦說理文的高峰。
發展趨向:由簡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邏輯不斷增強。
一、《論語》、《老子》《墨子》簡介
春秋末—戰國初,有《論語》、《老子》和《墨子》。
《論語》多為簡短的語錄(語錄體)
《老子》篇幅短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
《墨子》始漸有論說文的基本規模,但質樸無文,同時也還有語錄體的篇章。
《論語》是以記錄孔子言行為主,兼記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論集。《論語》以簡練語言活畫人物形象,如《先進》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子路的坦白直率,冉有、公西華的謹慎謙遜,曾皙的潇灑不羁,都在各人的言談舉止中鮮明地體現出來。
《侍坐章》節選
“點,爾何如?”
鼓瑟希,铿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yú),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侍坐章》在描寫人物語言動靜相當傳神。孔子與學生在一起時的和藹可親,循循善誘;子路的坦率和自負;冉有、公西華的謙遜;曾晳的志趣高遠和性格灑脫,都勾勒的十分清晰,生動。而末後曾晳的一段話,非常形象地描畫出一幅陽光和煦,春回大地,一群性格活潑的青年,說說笑笑,融融樂樂,載歌載舞的遊春圖。本章也生動體現了孔子的思想境界。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開山著作,篇幅簡短。有兩大特點:一是形象化的說理。《老子》往往通過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譬說明抽象的道理。例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八章)這段文字,以鮮明淺近的形象,來比喻說明虛玄抽象的道和無的思想。
二是語句上的韻散結合。《老子》的語句簡短而比較整齊,有的整章用韻,有的韻散相間,例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争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這一點較之先秦其他子書,特色更為鮮明。
《墨子》
墨子名翟,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社團”“巨子”
《墨子》文章的特點之一,是由小及大,連類比譬,逐層推理。典型的例子如《非攻》。《墨子》文章的第二個特點,是質樸無華,造句遣詞口語化。
二、《孟子》的雄辯風采——論述
孟子的雄辯,
一是把握對方心理,循循善誘,使對方心悅誠服;
二是氣勢豐沛,是非鮮明,一旦對方被納入自己設置的機彀,便鋪張揚厲,縱橫恣肆,不給對方辯駁的機會。例如《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章》、《齊桓晉文之事》。
二、《孟子》的雄辯風采
孟子抓住齊宣王想要稱霸天下的心理,教之以王道。
先用齊宣王在祭祀時以羊易牛的實事,指出他有“不忍”之心,并說有此心就足以行王道,使齊宣王感到“心有戚戚焉”,在心理上與齊宣王拉近了距離。
接着,孟子進一步指出,齊宣王之未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引起了齊宣王渴望了解“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的興趣。孟子遂得以闡明“仁政““推恩”的思想。
而後,孟子又逼出齊王欲以武力争霸天下的真實想法,從而指出以戰求霸天下,猶如緣木求魚,必然失敗。
進而洋洋灑灑,鋪排縱恣,鮮明透徹地闡述了他的王道理想。
《孟子》文章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說理。典型事例,如《齊桓晉文之事章》齊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實。如為了說明“不能”與“不為”,以“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為喻(《齊桓晉文之事章》)為了說明舍生取義的道理,以舍魚而取熊掌為喻(《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章》)等等。這些明白恰切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顯而易見,也使文章形象生動。使用寓言說理的例子,如“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揠苗助長”(《公孫醜上》)等。
三、《莊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藝術表現的融合
(一)異彩紛呈的故事
《莊子》以寓言說理。《莊子》中寓言故事俯拾皆是,如莊周夢蝶、庖丁解牛、螳臂當車、伯樂治馬、西施病心、濠梁觀魚、蠻觸之争、舐痔結驷……這些故事的情境和内涵,往往遠離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故而神奇杳渺,引人入勝。《莊子》用衆多的寓言故事說明道理,行文中充滿了故事情節,使說理足具形象性和趣味性。
(二)奇幻谲詭的想象
《莊子》異彩紛呈的故事,是建立在奇幻谲詭的想象之上的。《莊子》的想象,奇幻,誇張,出人意表,變化莫測。如《逍遙遊》寫鲲鵬南遷,鲲可以自由變幻體貌,由鳥而魚;鲲、鵬體形之巨大不可拟想;它的飛行,驚天動地,氣勢恢弘。這樣的想象,堪稱奇麗、誇張而壯觀。
(三)空靈飄忽的文風
《莊子》的每一個故事本身都形象生動,想象奇幻飄逸。不受常情常理的拘限;而全篇又是由一個個這樣的寓言故事連綴而成,故事之間往往是跳躍式的承接,這就造成它結構、行文的空靈飄逸。例如《逍遙遊》,從鲲鵬變化而南徙,到蜩與學鸠的搶榆枋而止,轉到小知大知、小年大年的比較,忽又回溯曆史等。
(四)諧趣和譏刺橫生
讀《莊子》,常有會心契意之感。這往往是由于《莊子》文章諧趣和譏刺搖曳橫生。如《逍遙遊》中蜩與學鸠對大鵬南遷行為的不理解、惠子與莊子關于大瓠的争辯,都趣味盎然。《莊子》的諧趣、譏刺,往往連珠并玉,難分彼此。
(五)精湛傳神的文筆
《莊子》不以寫人物為務,但凡涉及人物描寫,往往用很少筆墨,就寫出了人物鮮明的形神特征。例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逍遙遊》)描寫神人,就其體貌、飲食、行止略加點染,便呈現出神人冰心玉壺般純淨清潔的境界和飄飄仙風。
《莊子》中光怪陸離的藝術形象,一般都是以“寫意”筆法出之。不過,《莊子》也很擅長細膩逼真的“工筆”。
四、《荀子》和《韓非子》
荀子,名況,戰國後期,是先秦最後一位儒家大師。據《史記》本傳,他曾遊學于齊稷下,“三為祭酒”;後适楚依春申君,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荀子遂廢居家中,著書而後卒。
從文學的觀點看《荀子》有兩點可注意:
第一,長于比喻,但少用寓言。《荀子》中比喻豐富多彩,層出不窮。例如《勸學》,前半篇幾乎是由一個接一個的比喻組成。
《荀子》中寓言極少,大都極簡短,類于比喻。
第二,創作賦和詩。《漢書·藝文志》說:“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可知漢代人即把荀、屈當做賦的始祖。但屈原并不以“賦”名篇,以“賦”名篇的,在先秦隻有荀子。
荀子的《賦篇》,在賦的發展史上,确有其影響和貢獻。
韓非,戰國末韓國公子。《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說,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秦始皇看到《五蠹》、《孤憤》,慨歎“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遂急起攻韓。韓王派韓非使秦,但因李斯、姚賈的妒忌讒害,韓非死于秦獄中。韓非子的說理文,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極善分析,條理嚴密,議論透徹,在先秦說理文中自成一格。
韓非散文最具文學色彩的是它的寓言。韓非寓言的一貫特征是,往往采用曆史故事的形式闡明思想。
《韓非子》寓言的特點
《韓非子》中的著名寓言有:扁鵲見蔡桓公,三人成虎,鄭人買履,自相矛盾等。
這些寓言,都通俗淺白,形象可感。先講一個(或不止一個)故事,之後擺出寓意,比較明切。但是由于韓非寓言大多采用曆史故事的形式(盡管有的也是虛構),表現手法又比較單調。較之《莊子》寓言的想象富奇、飛動飄逸,顯得沉悶而缺少姿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