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國外風格複古建築

國外風格複古建築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5-17 07:15:59

國外風格複古建築(讓失落的民族建築重獲新生)1

海南五指山市初保村,大連民族大學師生開展與黎族村寨保護項目相結合的科研與教學。受訪者供圖

走進江西樂安縣金竹畲族鄉大通村,仿佛在色彩斑斓的畫中行走,畲族風情的彩繪牆壁引人注目。

以前,這裡很多房子都年久失修,但在大連民族大學建築學院師生的努力下,老房子煥發出新的生機。改造後的少數民族民居,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發展,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從4680元增加到1.1萬元。以前5萬元就能買到的房子,如今30萬元當地人都不賣。

多年來,大連民族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倪琪一直緻力于保護少數民族建築、傳承建築文化。在他看來,少數民族建築承載着豐富的民族文化,要保護有典型意義的少數民族村落和民居建築,并為傳統民居注入适應時代發展的新内涵。

老房子的新生

2018年,倪琪到江西大通村考察時,一座本要廢棄的房子進入了他的視野。

當時,這棟200多平方米的二層樓房已被遺棄,戶主一家早搬到城裡居住。由于長期空置,房子的頂梁歪斜,木闆爛掉,牆上還有裂縫,房主打算拆掉它。但倪琪注意到,這棟二層民居是用傳統建造工藝建成的,無論是建造形式、結構形式還是建築材料,都有典型的畲族鄉土建築特征。

倪琪提出,把這棟房子改造成本學院的民族建築教學實習基地。随後,大連民族大學建築學院與當地簽訂共建協議,學校出經費,把房子恢複成代表性的畲族建築。他們修複了原本破敗的部分,外立面用灰色貼面磚翻新,為了安全起見,内部的樓梯等木質部分也換新了。

建設實習基地,學校花費了不到20萬元。他們使用了當地的石材、青磚、木材,以畲族民居的建造工藝賦予了這棟房子新的生命。

建築系大三學生範涓汶去年7月來到這裡時,修複後的民族建築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建築的基調以灰白為主,屋頂由黑色瓦片鋪成,門窗多由各式木棂條組成,刻有畲族吉祥物等元素的雕花。建築布局大緻分為三跨,主體和附屬功能分開,使用很方便。

“上百年的傳統木構民居顯然已不适應現代生活方式的需求,我們思考如何改造才能讓它适合現代生活,變為文化産業,以農業文化生活為基礎,發掘第三産業潛能。”倪琪說,唱歌跳舞、祭祀等民俗,需要相應的鄉土空間展示,在現代鋼筋混凝土的房子裡展示的民俗文化,顯然有些缺少韻味,但是在傳統村落的情境裡,這種文化是活的。

倪琪和學生們希望讓村民看到,用傳統建造工藝和材料改造的民居,比貼瓷磚刷塗料的鋼筋混凝土建築更有文化和經濟價值。

受此啟發,其他高校也在當地設置了教學實習基地。靠着“實習經濟”,地處偏遠的大通村漸漸繁榮。前來實習學生的吃、住、行,給村莊帶來了經濟效益。大通村村支書廖國華說,村子位于山區,離縣城很遠,大連民族大學建立實習基地後,帶動了村裡的餐飲、民宿經濟以及農副産品銷售。全村有293戶1123人,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從4680元增加到1.1萬元。

學生的實習成果也演變成一個民俗展示館,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發展。老百姓認識到老房子的價值,開始開發鄉村旅遊。

“以前村裡人80%都外出務工,自己賺了錢建新房,廢舊的房子就擱置了。現在村裡旅遊業發展起來,一部分年輕人回村搞養殖、餐飲。去年‘五一’假期,村裡遊客最多時的一天達5000人。房子金貴了,以前5萬元能買到的房子,如今30萬元都不賣。 如果沒有大連民族大學師生的維護,很多老房子可能就倒塌了。如今,民族建築的保護和經濟的發展實現了共赢。”廖國華說。

民族建築猶如一面回照曆史的鏡子

在遼甯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赫圖阿拉村,有一處充滿濃郁滿族風情的民居大院。房間内,空調、獨立洗浴室、WiFi等現代設施一應俱全。去年旅遊旺季,這裡一天的住宿費高達750元。

倪琪參與設計這個民居時,整體建築群已經完成。要在這種如軍工大院般規整的建築内注入滿族文化特色,是個難題。

他深度挖掘滿族文化特點,并結合現代人的居住需求,提出了“新滿族民居”的概念。“建築猶如一面鏡子,回照着特定曆史時期、特定地域以及特定民族的曆史文化和生活習俗等信息。今天的新滿族村建築,也是明天大家了解我們現今文化的渠道。”倪琪說。

倪琪認為,鄉村建設要盡量利用實用的技術、當地的建築材料,遵循經濟實用的原則,融彙民族元素與時代風格。

他探索為新修的建築注入傳統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時保護民族地區傳統建築,也不容耽擱。近年來,他與貴州、内蒙古等地區的少數民族村鎮開展深度合作,到侗族、羌族、苗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原生态村落進行信息采集及數據化建設。

在倪琪看來,保護少數民族建築的阻力,一方面來自當地人對人居環境的追求,因為多數鄉村傳統民居無法滿足人們對現代高質量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普通百姓沒有很強的保護民族建築文化的意識,地方政府也需要加強保護意識,如果盲目拆遷,會導緻鄉村同質化。

他建議,政府應适當引導,比如做好示範點、示範街區,激發老百姓的自覺保護行為。“先從做幾個示範街區開始,讓人們看到,民族文化保護好了,環境會改善、經濟會得到提升,老百姓參與的積極性就會調動起來。”

不過,倪琪也提醒,旅遊産業不一定适合所有少數民族村落,比如有些地方更适合種植藥材,這就需要探索各種各樣的産業形态。

傳承民族建築文化的血脈

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朝陽村地處深山,傳統建築為吊腳樓。在學生實踐環節,師生們要對這裡的建築形态與空間構成等數據進行采集,并對生态環境、曆史與演化過程調查訪問。

每年,建築學院有三四百名學生去少數民族地區實習。滿族男孩白永亮是倪琪的碩士生,他本科就在大連民族大學建築學院就讀。白永亮特别喜歡去民族地區考察,本科期間,他每年大概有兩周時間在民族地區做建築研究,研究生期間走的地方更多,一年去四五個民族村寨作研究。

“學院每年有四五組學生到全國各地的民族村寨進行測繪實踐。過去,我們在書本上看到那些柱、梁、枋、椽,沒有立體概念。測繪之後,腦海裡的文字圖片瞬間就立體化了,測完一個建築後閉着眼睛,腦海裡就浮現出整個建築的形象。”白永亮說。

2016年,白永亮去貴州一個小山村做測繪。村莊在非常偏遠的山谷裡,那裡有的人一輩子都沒出過村。村裡生活條件很差,他每天要走半小時山路進村。有一次半路遇上大雨,大家都淋濕了,到了測繪地點,老鄉拿來火盆給大家烤鞋子和衣服,還有老鄉拿出家裡的紅薯幹分給同學們吃。鄉親的淳樸,讓大家很感動。

“當地很貧困,我們測繪的數據會提供給當地政府,能為當地的開發建設、脫貧攻堅貢獻一點力量,我感覺自己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去之前,大家覺得條件太艱苦,并不是很願意,但是去之後,收獲很多。”白永亮說。

他記得,一個學姐去一個古村落做測繪時,看到了兩棟非常漂亮的舊民居。但學姐一年後再去,那兩棟民居被拆了,這令她痛心不已。這個故事也讓白永亮意識到,保護民族古建築刻不容緩。

建築系大三回族學生範涓汶去年參與了村寨測繪,測繪内容包括建築外牆尺寸和屋頂坡度等。精準測量後,再用軟件畫出平面圖,通過三維建模展現,建設少數民族村落信息數據庫。傳統村落可能會随着歲月變遷而消失,測繪旨在給後人研究及複原建築提供信息支撐。

“測繪不是做樣子,有時量了一整天,若核對時發現數據不精準,指導教師會帶着我們重新測量。”她說。

在湖南老家的村子裡,她發現有的房子在改造時破壞了原始的村容村貌,這讓她有些痛心。她想畢業後到民族地區工作,為民族建築改造提供專業指導。

2006年至今,建築學院培養建築專業本科畢業生近1000人,其中40%的畢業生紮根民族地區,服務于建設一線。

倪琪認為,如果建築師不理解民族建築的文化内涵、不深入農村了解人們的需求和意願,建築創作就是無源之水。而對于民風民俗、民間文化的理解,絕不能依靠課堂上的知識灌輸,隻有通過體驗和實踐學習才能獲得。

他說:“建築師應該與人民在一起,而民居是人們生活最直接的體現。不知道人民的生活狀态,作為建築師是孤立的,更談不上傳承與保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