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站代表一座城市的發展和曆史,一般不會見到哪個火車站的站名被寫錯或者存在書寫歧義的。
唯獨1952年10月投入使用的蘭州站,所懸挂題字總讓人誤以為是個錯别字,其實内有深意。
全國唯一蘭州火車站的“蘭”字備受争議,因這首橫長,下面兩橫短的形象與我們常規書寫首兩橫短,底橫長的樣子差距還是很大的。
很多人質疑這個字的正确與否,甚至心底暗暗嘲笑,堂堂蘭州火車站,竟然會把“錯别字”放在這麼明顯的地方。
其實“蘭州站”這幾個字是當時請書法家張邦彥先生寫的,他是甘肅天水籍的著名書法家,至今蘭州站,進站口,出站口都是他的書作,他在書法界也很有威望,被稱為是“簡牍之父”。
蘭州的“蘭”寫成上長下短其實主要的原因是解放後,很多字體被規範為簡體字,包括蘭州的 “蘭”,這與曆史上的繁體書寫有很大出入。
所以剛從繁體書寫轉入簡體書寫的書家們,就會在這個時候書寫出很多“不規範”“不統一”的書寫形式,就跟當時六國文字不統一一樣。
其實,曆史上文字孳乳省缺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很多景點會以文字的衍變形态來趨炎附會做文章,讓人倍感神秘,其實就是文字的演變史,比如:
康熙禦筆“避暑山莊”的“避”字多一橫,您去景點遊覽,導遊肯定跟您說,這:“寓意着大清帝國的江山更穩當。”
其實,學過《九成宮》的書友都知道,歐陽詢就是這樣寫的!“辛”字多一橫,不但是篆隸的傳統,也是楷書之通則。
很多人附會說“魚”字應該是四點底,當時康熙認為“魚”在沸水裡,豈不死魚嗎?所以老人家将其改為三點底,聽着很神秘,很有道理,但其實是康熙帝的戛戛獨造嗎?
其實,“魚”在繁體楷書中,的确應該是四點底。但是,應用在行草書中,四點則可以變通為三點,甚至是一橫。
所以,不要再認為簡化字是1956年之後的事了,漫漫的曆史長河中,文字早就悄無聲息地一點一點進行着變化,哪是一個“英雄人物”就能創造出來的?
位于濟南的名勝“大明湖”,很多人認為“明”字寫錯了:“清代為了避大明的諱,故意将日多一橫,意思是‘睜眼寫錯字’”。
我覺得這些人才是“睜眼寫錯字”,我們現在使用的“明”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易經》裡說:“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明”字出現的雖早,然而在很早以前的古代,“眀”、“朙”的寫法更為常見。
比如咱們看看下面的顔真卿、柳公權都寫的是“眀”,顔真卿還寫過“朙”,所以說“清代為了避大明的諱”的,可能是曆史演繹小說看多了。
位于江蘇揚州大明寺平山堂的牌匾上,赫然寫着“風流宛在”四個大字,它出自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
原作者認為“當時的清政府正處于内憂外患的時代,‘流’字少一點,‘在’字多一點,是劉總督的良苦用心,意思是少一點風流,多一點實在!”
曆史小說總是聽起來很玄妙,可事實并非如此。“流”和“在”皆屬書法中增與減的變通,故可看作為一增一減的典型,曆史上早就有之,何來“劉總督的良苦用心”,我看是演繹者的“良苦用心”吧!
還有文字部件的排布位置,比如北師大的“新樂群”樓中的“群”字,啟功先生就将“群”“君”“羊”的左右結構變為上下結構。
其實這不是什麼新奇的發明,曆史上早已有之,在這裡改為上下結構,也是為了書寫的排布美觀,沒那麼多講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