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在2011年《步步驚心》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在一次康熙出塞行圍時,太子為了博得康熙的歡心,表演的馴鷹技,并說會像康熙一樣能馴服天下人。
但是現實卻很打臉,他的馴鷹技并沒有練到如他說的那般好,最終鷹在他的指揮之下差一點傷了康熙。幸得佐鷹王子及時救駕。
而在此之前,八王爺為了讨好康熙,曾送來兩隻海東青給康熙,然而,康熙看到的卻是兩隻奄奄一息的海東青,引得康熙大怒,并下旨斥責胤禩“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這便是清野史裡的有名的“斃鷹事件”。
那個時候對于海東青還不甚了解,總以為是蒙古或滿族人專有的打獵之物。
後來去獨庫公路,在喬爾瑪跟前就有當地哈薩克人舉着鷹讓人拍照,雖然好奇,卻也隻是看了看,那個時候的我也從未将這鷹與獵鷹聯系起來。
2019年在設計線路時,當家的說從阿克蘇往喀什走,如果不走高速公路的話,而走才國道,會經過一個叫“獵鷹之鄉”的地方(新改建的G219線中已将此段收入了其中)。那是第一次聽說在新疆也是有獵鷹的。
前兩天在看紀錄片《山河新疆》時,在第一季的下集裡,有一段是專門介紹哈薩克人與獵鷹的事,這才知道,原來用獵鷹打獵是哈薩克人的傳統。雖然,有着獵鷹之鄉之稱的阿合奇是柯爾克孜自治縣。
對于哈薩克人來說,馴鷹是一種通天的技能為了了解獵鷹的知識,特地上網搜了一下。
原本以為獵鷹隻是某一個民族特有的民俗,卻原來并不是。
也許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看到獵鷹都與清代的曆史劇有關,不過在他們的口中,是叫海東青,這個叫法多見于東北一帶。
但是新疆的哈薩克民族也有獵鷹。正如我之前在喬爾瑪見到的獵鷹之外,在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人也有獵鷹。
在阿勒泰的青河縣,有一個有着草原金字塔之稱的三道海子,這裡有一個巨大的古石堆,在考古學家推翻了它是與成吉思汗相關人員的墓地之後,最終确定這裡其實在兩千多年之前,是當時生活在這裡的人的祭祀地。
在這片祭祀地上,有一種鹿石,鹿石上刻着一種奇特的動物,它有着鳥的喙和鹿的身子,且能向着太陽飛翔。
在古代人的眼裡,鹿是這個世界是跑得最多的動物,而那些能飛翔起來的大鳥擁有着通天的能力。
于是将天空之鷹馴化,便成為了哈薩克人民通天的一種技能。
一隻野鷹要成為了人類的獵鷹,要經過四個階段:捕鷹——熬鷹——馴鷹——放鷹。
在哈薩克人的傳說裡,鷹是唯一一種能直視太陽而眼睛不會被灼傷的神鳥。因此,在捕獵中,鷹是天空中的主宰,也是終極獵手。
一隻被人類捕捉回來的雛鷹,最終成為一隻優秀的獵鷹,它要走過艱苦的曆程與阿勒泰地區相隔千裡之外的阿合奇縣,是屬于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地方。它與阿勒泰地區的相同,同為高原地帶,唯一不同的,是阿勒泰位于阿爾泰山,而阿合奇則在天山。
生活在新疆這兩條山脈的不同民族,因為鷹有了共同點。
對于柯爾克孜人來說,馴鷹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對于他們來說,在之前漫長的狩獵生涯裡,鷹是他們捕獵的得力幫手。
當獵人們騎着馬奔騰在高原,獵犬在馬前咆哮、奔跑,而鷹則在高空中跟随着奔跑的獵物,伺機向它們撲去。這樣一個讓外人看來熱血沸騰的場景,對于當地的柯爾克孜族人們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場景了。
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每家每戶都有馴養的獵鷹,獵鷹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裡一個不可缺少的夥伴,用我們的話來說,是家人一樣的存在。
當一隻雛鷹被它的主人看中之後,主人會很小心地将它帶回家,之後便開始的長了半個月的熬鷹生涯,在這半個月裡,除了些許的淡鹽水或茶,鷹是得不到任何食物的。而被蒙住了眼睛的它站在橫杆上也是不能休息的。
主人日夜轉動着橫杆,即使是鷹實在熬不住從橫杆上掉落在地上,主人也會用冷水将它澆醒,繼續熬(這讓我想到了......有些殘酷的樣子)。但是不經過大苦便不會成功,正如孟子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裡寫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話對人有用,放在鷹的身上也有用。
正是這種熬,終于讓鷹聽命于人。熬過之後便是馴,馴帶有訓練、馴化的含義,先從短距離開始,之後再加長,最終再放向天空,隻要掌握了“不見兔子不撒鷹”的技巧,最終一隻鷹便會變成與人類親密相處的獵鷹。
被馴化之後的獵鷹,與主人的關系很親密,在它長在九歲之前,便一直陪伴在主人的身邊。到了九歲之後,便是它們回歸大自然的時刻,那個時候,它已長成了一隻成年之鷹,回歸大自然,繁衍生息是它的責任。
在被放飛之後,如果暫時不能适應野外的生活,它一定還會回來找它的主人,再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它會被主人再次放飛,這一次,它們便永久地回到了大自然。
獵鷹是千百年來遊牧民族重要的朋友對于獵鷹來說它的一生隻有一個主人,但是對于馴鷹的獵人來說,他的一生會馴服多隻獵鷹,但是每一隻獵鷹對他來說都很重要。在獵鷹陪伴他們的近十年時間裡,他們互相依靠,互相信任,唯有這樣,他們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捕獵過程中捕獲獵物。
正如新疆的山成就了水,水滋養了山一樣。獵人成就了獵鷹,而獵鷹也回報了獵人。他們就在這樣的共生之中,成為了彼此的傳奇。
寫在最後:
對于新疆來說,很多的地方是很不起眼的,它不同于内地,有些名人古迹的地方,人們總是會大肆地宣傳,或者會将當地打造的很是引人注目。
但是對于新疆來說,你所走進的一座小城或小村可能并不起眼,可是在轉角間你會忽然發現一個小小的石碑,刻着小城的曆史。在那一刻你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找了很久的地方就在這裡。
正如阿合奇縣,它除了獵鷹之鄉之外,還是瑪納斯之鄉、庫姆孜之鄉和柯爾克孜刺繡之鄉。
對于很多人來說《瑪納斯》或許并不陌生,它與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并稱為世界著名的“中國三大英雄史詩”。瑪納斯的發源地就在阿合奇縣,演唱大師居素甫.瑪瑪依就在此誕生。
同維吾爾族的彈布爾、哈薩克的冬不拉一樣,柯爾克孜族的樂器庫姆孜是民間最主要的樂器。
說起刺繡,大約很多人了解最多的是漢族人的刺繡,我還記得之前也有拍過《鳳穿牡丹》的電視劇,也是介紹刺繡的。但是每個民族都會他們各自的刺繡技藝,有的手法獨特,便會被人們賞識、傳揚,有些則隻限于本民族内。
而阿合奇縣的有名的便是柯爾克孜刺繡,對于不懂行的人來說,隻能看到表面的圖案,而隻有知曉刺繡技藝的人或許能看出一點門道來吧。
但無論怎麼說,阿合奇是個值得一去的地方,等到G219線完全打通之後,這裡也是必經之路。
新疆有太多關聯的地方,很多時候我們總會被眼前的一點所迷惑,但是當你走遍新疆,就會發現,原來所有之前并不在意的地方,竟然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關于新疆的獵鷹,你有什麼可以分享的,歡迎留言、評論。我是@鐵馬遊疆,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别忘了關注我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