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央廣電總台中國之聲
祁連山是我國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就在這片橫跨青海、甘肅的綿延山脈裡,被譽為“雪山之王”的雪豹在這裡奔跑跳躍、生存繁衍。
今年三月,一隻年輕的雪豹在青海門源縣被救助,随後被放歸野外。在衛星監測下,這隻雪豹在祁連山國家公園及周邊行進近千公裡,用自己的腳步勾畫着在新家園裡的生命軌迹。
總活動面積約1700平方公裡
衛星追蹤記錄雪豹“淩蜇”活動全程
從春到秋,雪豹“淩蜇”一直在祁連山國家公園範圍内尋找自己的領地。作為一隻四歲多大、剛剛成年的雪豹,今年三月它誤闖進入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一名農戶家中,在沖破玻璃窗的過程中導緻頭部輕微受傷。
現在,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副主任齊新章對當時的救助過程,仍記憶猶新。“它應該是一隻剛剛獨立生活時間不長的雪豹,我們推測它可能是被某一隻強勢的雄性雪豹強勢碾壓後,慌不擇路逃跑誤入了村莊。”
△今年3月,“淩蟄”誤入農家後在院牆上徘徊
當時,經過救護後,“淩蜇”在佩戴衛星追蹤項圈後被放歸,并開啟了自己的“尋家”之旅。
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侯雪晗一直在關注“淩蜇”。她所在的科研團隊負責通過雪豹的衛星項圈對它進行監測,準确記錄“淩蜇”的每一步。截至8月25日,雪豹“淩蟄”所佩戴的項圈跟蹤器已回傳衛星點位數據2943條,其總活動面積約1700平方公裡,各項指标和狀态健康穩定。
△圖片來源:青海日報微信公衆号
侯雪晗說:“放歸後大概四個月時間裡,它都在一直活動,走了将近800公裡。現在它又返回到放歸的位點附近進行探索,逐漸趨向穩定。”
這些衛星追蹤采集到的數據有利于加強對雪豹的認知。不久前,侯雪晗實地探尋了一處“淩蟄”的捕食地點,試圖勾勒出以往隻存在于科研人員猜測中的雪豹生活軌迹。踏遍雪線,越過山梁,浮跨河流,兜兜轉轉,它在生機勃勃的廣袤原野上,尋覓一塊獨屬于自己的家園。
侯雪晗說:“雪豹捕食地點往往都非常陡峭,非常難走。我當時就想‘淩蟄’的能力還是非常強的,它在野外能夠捕獵岩羊讓我們非常放心。白天它會選擇一個非常隐蔽的地方,比如岩壁下方的石洞,在那休息曬太陽;晚上它就會一直走,尋找領地。”
△雪豹“淩蟄”活動衛星追蹤軌迹示意圖
通過布設紅外相機與糞便DNA分析
對雪豹種群進行調查研究
傳統中,雪豹一直被賦予美麗、高貴的評價。它們習慣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脊、石壁、峽谷行走。
△被紅外相機捕獲的雪豹影像
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所長時坤說,在雪豹調查研究中,布設紅外觸發相機(以下簡稱紅外相機)與糞便DNA分析是最有力、有效的方法。作為資深“鏟屎官”,時坤需要在雪豹遺留的痕迹中觀察這些雪山精靈。
時坤說:“在野外要通過它的痕迹推斷雪豹活動的情況,布設紅外相機拍到影像來分析雪豹種群分布的數據;通過身體斑紋識别個體,推算種群密度。在這個環節當中,我們也會去調查雪豹栖息地的植被情況,它的獵物情況,包括人類活動的情況,來分析它生存面臨的威脅。通過野外撿到的糞便進行DNA分析,從分子層面上研究種群的遺傳結構和遺傳多樣性。”
△研究人員在岩壁之間布設紅外相機
2013年,中國雪豹保護優先行動計劃啟動,開始全面系統對雪豹栖息地和種群進行調查監測,并健全多種形式的保護管理體系。
2017年,在已建的26個雪豹自然保護區基礎上,國家公園試點開始從更大空間尺度上對雪豹等野生動物栖息地采取嚴格保護措施。雪豹栖息地逐漸向好,種群數量有所恢複。
時坤說,國家推進退牧還草政策下,草場的情況有所恢複,包括岩羊、北山羊、白唇鹿這些雪豹的獵物種群快速恢複,雪豹種群的生存條件已經大大的改善了。
△圖片來源:青海日報微信公衆号
雪豹活動範圍廣闊
反映當地生态環境持續向好
雪豹“淩蜇”用自己的足迹驗證了其廣闊栖息地内整體生态環境的改善成效。
齊新章這樣解釋雪豹栖息地改善和人的關系:“青藏高原的野生動物所處的地方是中華水塔,這裡的生态好了,無論是黃河還是長江中下遊都能夠有充足的水源保障。青藏高原的生态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的生物多樣性不僅僅是全中國乃至亞洲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是全人類的事情。”
△随着整體栖息環境改善,雪豹更頻繁與紅外相機“相遇”
根據自然保護聯盟(IUCN)統計結果顯示,目前全球野外雪豹種群數量在7446到7996隻之間,其中我國的分布占比多達六成以上。
時坤認為,未來保護雪豹,必須在科學的視角下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和了解。“對交配的地方、産仔的地方,包括重要的取食地,要加強管理,由原來的粗放管理到科學管理。我們對整體栖息地有一個把握之後,也需要衛星追蹤數據發現雪豹種群的行為細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