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與水文的淵源
相傳,公元前23世紀,也就是4000多年前,發生了全國規模的特大洪水。
《尚書·堯典》載:“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
意思是說:滔滔的洪水普遍危害人們,水勢奔騰包圍了山嶺,淹沒了丘陵,浩浩蕩蕩,彌漫接天。臣民百姓都在歎息,有能使洪水得到治理的嗎?
為此,在一位叫堯的部落首領主持下,大家推舉了一位叫鲧的人, 帶領人們治理洪水。鲧“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低)”(堵塞圍截河水)的方法幹了9年,沒有把洪水治住。
後來堯死了,舜當了老大,舜決定讓鲧的兒子禹接着幹,也就是後人所稱的大禹。
大禹召集部落有治水經驗的人,召開會議集思廣益,總結了一條“水性就下”的規律,意為水往低處流。大禹想,順着水流開挖河道,把水引出去,不就有可能成功了麼?
現在看來,這是當時古人摸索出的水文規律,而大禹召開的會議,或許是最早的一次“水文分析會”,誰也沒有想到,或許這次會議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發展進程。
據《史記》記載,大禹“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也就是樹立标志杆,開展測量和河水觀測。
大禹“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采用“準繩”“規矩”等測量工具,把河流、湖泊、窪地和山脈等自然地理情況大緻摸清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大禹組織開展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水文調查和水文測量。
準繩規矩示意圖(引自明代《三才圖繪》)
正是有了樸素水文知識的幫助,大禹雄心勃勃地制定了治水方案,進行圩堤加固改造,興修水渠、 疏通河道。他率領20多萬勞動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水利建設。為使這個浩大的工程早日建成,早日發揮效益,他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後來有人說,這就是“團結進取、求實奉獻”的治水精神的萌芽。
《禹貢今釋》一頁
随着水文知識的日益豐富,大禹治水信心滿滿,帶領人們經過13年的艱苦奮鬥,終于疏通了九條大河,水患得到治理。
正是大禹治水的成功,使得古代中華大地上的部落凝聚在了一起,形成了國家的雛形。後來,大禹的兒子啟繼承父親創造的偉業,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國家——夏,中國從此由原始社會進入了奴隸社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