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

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13:27:38

  加快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時期,乃至今後更長一段時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内容。這就要求把擴大内需作為戰略基點,通過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内需求的适配性,同時注重需求側管理,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态平衡。其中,投資作為需求的重要組成,是從需求側牽引供給側的重要抓手,對于優化供給結構具有關鍵作用。行為經濟學研究中的市場主體預期行為研究對發揮投資在優化供給結構中的關鍵性作用做出了積極探索。

  有效投資是優化供給結構微觀動力之源

  從宏觀經濟學角度看,一國的總供給在實物形式上表現為各種産品門類的生産供應規模及其結構特征,總需求表現為各種産品門類的需求規模及其結構特征。總供給中能夠與總需求相适配的那部分可被視為有效供給。可見,優化供給結構的本質,就在于不斷擴大有效供給。進一步看,有效供給又需以相應的産能基礎作為實物支撐,即該國總資本存量中能夠與總需求相适配的那部分産能基礎,這可被定義為有效資本存量。因此,擴大有效供給的前提條件是擴大有效資本存量。一旦将有效供給與有效資本存量相聯系,又可進一步将其與市場主體的投資行為相聯系。

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以投資優化供給結構需關注預期行為)1

  一般而言,一國的總資本存量取決于各時期淨投資的累積結果。投資在短期内屬于需求範疇,但從長期看,投資的去向決定了供給的内容,即通過資本積累形成一定産能,從而為未來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提供生産手段。有效投資是從需求端牽引和推動供需适配的重要抓手。據此可構建一個完整的從提升有效投資到形成有效資本存量,再到形成有效供給從而優化供給結構的理論邏輯鍊條。在這一邏輯鍊條之下,優化供給結構的本質即在于擴大有效投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決策主要由微觀層面的衆多市場主體做出,因而一項投資是否有效,就與市場主體在相關經濟環境下的投資活力密切相關,這是形成有效供給、優化供給結構的微觀動力之源。此處的投資活力,可理解為市場主體的投資決策對真實社會需求的響應力。如果市場主體的投資活力充足,則市場将自主推動投資資源的動态優化配置,即各類要素資源能夠合理地在各産業門類之間暢通出入。反之,相關投資資源将會在市場的某些流通環節發生“卡頓”或“沉積”,從而形成某些行業領域的投資過度或投資不足,最終導緻産能出現結構性錯配。因而,在微觀層面構建激發市場主體投資活力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即可不斷擴大宏觀層面的有效投資和有效供給,推動實現優化供給結構的總體目标。

  實現供給結構優化 需重視個體預期行為

  對于如何推動實現供給結構優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給出了明确的指導方案,即“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内生增長機制”。隻有培育由市場主導的投資内生增長機制,才能有效推進供給結構優化,而這在本質上屬于如何化解市場失靈的範疇。所謂市場失靈,系指市場主體無法依托市場充分有效地調動和配置各類要素資源。在投資領域意指某些有利于推動供需适配的投資行為無法發生,或是某些不利于供需适配的投資行為無法停止,導緻無謂損失,未能實現滿足社會最優的投資水平。

  在傳統的經濟學觀點之下,市場失靈的原因被歸結為外部性、市場勢力、信息不對稱等客觀因素。市場失靈原因主要與市場結構以及市場主體的激勵機制有關,所以矯正和彌補市場失靈的政策工具,也主要從這些角度切入和展開。這些設計都含有一個潛在假定,即把市場主體預設為理性的決策個體,會客觀有效地處理市場可得信息,謹慎計算和權衡成本與收益。所以,政策工具的設計原則僅在于從市場結構上推進競争、從激勵機制上消除外部性和信息不對稱即可。當這些條件得到滿足時,市場主體就能快速發現自身的偏好排序和約束條件,并依此開展決策。于是,市場将可自動到達出清狀态和資源最優配置。

  然而,近年新興的行為經濟學理論指出,基于理性範式的政策設計準則忽視了一個重要環節,即作為市場主體的“真實的人”受其自身認知能力所限,對各類市場信息的感知、處理和使用模式是極為複雜的,深受市場信息呈現方式的影響和框定。在不同的呈現方式作用下,市場主體易于對某些信息産生過度反應或反應不足,于是導緻預期行為及相應的決策結果出現系統性的偏向,從而阻礙了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進程,這也可視為一種市場失靈,即所謂的“行為失靈”。

  以上讨論所得的啟示是,在為了彌補市場失靈而進行相應的政策設計時,應将市場主體的認知局限以及市場信息的呈現方式作為重要考慮變量,不再單純以“理性人”作為構建市場機制的邏輯起點,而應以“真實的人”的真實認知特征作為起點,充分考慮如何在政策上搭建呈現市場信息的情境架構,完善對市場主體預期行為的引導機制,“助推”市場主體的決策行為趨向于符合市場效率和社會福利目标的選擇,構建真正以人為中心的市場交易機制。

  突破傳統政策幹預機制 合理引導預期行為

  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我們認為,構建市場主導的投資内生增長機制、激發市場主體投資活力,也應在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處理上拓展思路,不僅從傳統的市場結構和激勵機制角度思考政府如何修正市場失靈,還應創新性地從“行為失靈”的角度探索彌補市場失靈的有效途徑,即政府應如何在市場機制中引入合理的情境架構,改變市場信息的呈現方式,以此幹預市場主體的認知過程,“助推”市場主體的投資決策向提升有效投資的方向調整。可以進一步從加強預期管理、合理引導市場主體預期的角度展開思考。

  對于投資活動而言,市場主體的利潤預期是影響其投資決策的重要決定因素。在傳統經濟學觀點下,市場主體的預期模式被假定為“理性預期”,即能夠有效利用可得信息并做出平均意義上最準确的預測,并依此形成決策。在此假定下,市場投資主體的利潤預期也符合理性預期模式。如果市場投資行為偏離了資源優化配置的方向,那麼政策幹預的目标僅在于如何消除信息不對稱、促進公平競争、清理投資壁壘、拓寬融資途徑等,這些都屬于從市場結構與激勵機制角度修正市場失靈的方式。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市場主體的預期并非是完全理性的,而是呈現出“有限理性”特征,因為認知是具有局限性的。如果信息的呈現方式不當,如對某些冗餘信息格外看重,對某些關鍵信息反而反應遲鈍,加之認知模式中所固有的相互模仿與遵從傾向,還可能使預期行為嚴重趨同,導緻市場整體預期出現嚴重的系統性偏向。

  可見,當投資主體在形成利潤預期時表現出“有限理性”特征,則意味着市場投資結果将可能會出現“行為失靈”。此時,傳統的彌補市場失靈的政策幹預機制将不再适用,需要創新性地使用預期管理手段對市場主體行為進行合理引導。一方面,對于市場信息的發布,應推進構建權威發布平台,通過定期發布、應急發布等多措并舉的形式,探索實時調整信息強度和密度的可行途徑,引導市場主體關注有效信息,推動形成與市場真實需求相契合的利潤預期,做出有效投資決策。另一方面,對于各類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應意識到政策内容本身也屬于市場信息的一部分,因而需注重加強政策的連續性、前瞻性和應變性,使市場主體能夠對政策環境形成穩定預期,從而進一步對利潤前景形成穩定預期,以免出現投資行為的大起大落,推動有效投資穩步增長,最終實現以投資優化供給結構的目标。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研究”(21ZDA03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那藝 賀京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