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科技日報 ,作者科技日報
4 月 23 日早上,黑龍江省密山市白魚灣邊境派出所接到報警,稱密山市白魚灣鎮臨湖村 10 組的一處廢棄民宅内發現一隻老虎,白魚灣邊境派出所立即出動警力保護現場,疏散人群。經專業人員判定是野生東北虎。一名村民被咬傷,正在醫院治療。
當日 21 時許,在黑龍江省臨湖村附近遊蕩了十幾個小時的東北虎被成功控制住。因防止老虎傷人,老虎被打了三槍麻醉針,麻醉後的東北虎已被裝入籠中。
下一步老虎将何去何從?據黑龍江省小興安嶺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研究中心主任崔岩介紹,這隻野生東北虎将被送往位于橫道河子的東北虎林園進行觀察,并提取其基因,以此判斷這隻虎的來源。
初步觀察這隻老虎有 400 多斤,沒有外傷,因為這隻老虎在村子裡和村民藏貓貓,為防止老虎傷及村民,不得不暫時對這隻老虎實行麻醉抓捕,如果是在野外發現的,會直接驅逐進山林即可。
實際上,野生動物離我們并不遙遠。央視紀錄片《我們的動物鄰居》就曾将鏡頭對準了生活在北京的動物。建外 SOHO 草坪裡的刺猬會在夜晚出來覓食,猛禽紅隼把窩搭在了高層居民樓的空調外機上,成群的烏鴉在郊外的垃圾場大快朵頤……野生動物在這座特大城市裡生活、繁衍,悄悄地做着人類的"鄰居"。
對公衆來說,每個人都可以踐行"動物友好型"的生活方式,提高對野生動物保護的認知,增加對自己身邊動物鄰居的了解,學習與它們和平相處,減少對動物的打擾。對動物鄰居,人類無需害怕,但也不要過度親近,應該保持安全距離,盡量營造一個人和動物可以和諧共存的空間。
文 | 張蓋倫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科技日報"(ID:kjrbwx),原文首發于 2020 年 4 月 7 日,原标題為《嗨,你們好!城市裡的動物鄰居》,原文有删減,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住在我們身邊的動物鄰居
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正帶領志願者團隊,在上海開展"公民科學家"項目的探索。
他們在調查動物,調查城市裡的動物。
80 台紅外觸發相機,正在日夜記錄着城市動物的分布和變化。王放說,在疫情出現之前,他們就已開始調查野生動物在城市的分布、習性、和人類的關系,以及它們對于環境變化的适應性。相機記錄到了貉和刺猬。其實,黃鼬、狗獾也是上海常見的哺乳動物。根據資料,野生鳥類是上海野生動物中的主要類群,其中又以遷徙性候鳥為主,鸻鹬類和雁鴨類是代表類群。
天地自然保護團隊隊長尹山川曾在北京生活多年。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北京地方大,自然元素豐富,處在鳥類南北遷徙的要道上,城中還有多年長成的高大樹木,鳥類特别是大型鳥類多,猛禽多,喜鵲、烏鴉更是"多得不得了"。"玉淵潭、圓明園這些地方,都能看到很多鳥。戴勝、白鹭、啄木鳥,我都見過。" 黃鼬(黃鼠狼)、鼹類、鼩鼱和刺猬,也是北京的常見動物居民。
來源:《我們的動物鄰居》截圖
名單還能列很長。世界動物保護協會首席科學家孫全輝博士介紹,以北京和上海為例,城區常見的野生動物以鳥類居多,如雨燕、金腰燕、家燕、紅隼、長耳鸮、烏鴉、灰喜鵲、喜鵲、麻雀、珠頸斑鸠、啄木鳥、戴勝、灰椋鳥、八哥、綠頭鴨等;獸類有花栗鼠、黃鼠狼、刺猬、貉、蝙蝠、老鼠等;兩栖爬行動物主要是一些蛙類、蛇類、壁虎和蜥蜴等。
"這些野生動物多出現在城市裡的公園、綠地、湖泊、河流等相對自然的環境裡,但雨燕、金腰燕、紅隼、斑鸠等鳥類,有時也會選擇在高大建築物上築巢。"孫全輝說,相對于自然環境,能夠定居城市的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都比較有限。
2 動物進城更多的是被動适應
是的,對絕大多數動物來說,城市不是一個理想的生存環境。但當人類侵占了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它們就隻能被迫進城。尹山川表示,一些動物選擇住在城市,主要也是因為有食物。有吃的,能住下,又沒什麼人傷害自己,動物就可能待下來。因此在世界各地的城市裡,都不乏野生動物的身影。
孫全輝說,這些動物,要麼逐人而居,如老鼠、喜鵲、烏鴉、麻雀等;要麼逐漸适應了城市環境,進化出一套與生活在野外的同類完全不同的生存策略,如蝙蝠、狐狸、刺猬、貉和猴子等。
王放在自己的微博中寫道,貉在城市中有變身的超能力:鑽到水裡,它是遊泳健将;若栖息地旁有丘陵灌叢,貉就展現出了掘土、跳躍和捕獵青蛙的技巧;而到了奉賢和南彙,它們會迅速學習校園和社區設計,在人類世界的夾縫之中繁衍生息。
但是,野生動物的習性改變需要時間。"大部分動物難以适應城市的人工環境。"孫全輝說。啄木鳥需要大樹鑿洞築巢,如果沒有高大的樹木,它們隻能選擇人工建築;雨燕喜歡在古建築屋檐下築巢繁殖,但出于文物保護的考慮,不少古建築都增設了防護網。
其實,城市野生動物對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動物種類、種群數量以及個體行為上的變化,都可以作為評價當地環境質量的依據。"在城市中栖息的野生動物有時更容易受到傷害,它們必須要面對人為幹擾、環境污染、噪音、交通事故等可能影響其生存的衆多挑戰。"孫全輝坦言。
來源:《我們的動物鄰居》截圖
這些生靈需要更多智慧,才能找到和城市的相處之道。而那些無法适應城市環境的,可能就此在當地消失。
3 在城市裡為它們留下一席之地
不過,随着人類環保意識的增強,現代城市管理者也在考慮讓城市對野生動物更加友好。孫全輝介紹,以北京為例,通過植樹造林、綠地恢複、增加生态涵養帶和郊野公園等方式,北京城區的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也有所恢複。
"我們要善待城市裡的野生動物,說白了,我們其實侵占了這些動物的栖息地。"尹山川強調。
由于氣候變化、城市生态環境改善以及城區範圍不斷擴展,孫全輝預計,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會進入城市栖息,在此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更多意外傷害,因此我們需要對這些動物開展救助,分析原因,盡可能減少人類活動對動物産生的負面影響。"可以對城市野生動物開展常規檢測和定期普查,了解野生動物的動态和種群波動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政策。"孫全輝建議。
一些國際都市也已經在人與動物和諧共存上開展了探索,在城市規劃和改造時,盡量顧及野生動物的生存需求,為它們留下一席之地。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喜歡野生動物,也不要與它們親密接觸。孫全輝提醒,不要随意捕捉和飼喂野生動物,也不要随意丢棄寵物。有研究顯示,家貓和流浪貓是野生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種群數量減少的重要原因。喜愛不能錯愛,不要把野生動物作為寵物飼養,這會給它們帶來痛苦,也會威脅野外種群的生存,還可能加劇人畜共患病傳播、生态入侵等風險。
對公衆來說,每個人都可以踐行"動物友好型"的生活方式,提高對野生動物保護的認知,增加對自己身邊動物鄰居的了解,學習與它們和平相處,減少對動物的打擾。
紀錄片《我們的動物鄰居》的導演在接受采訪時感慨,城市裡也有自然,城市裡,同樣能看到活的、真的、未被豢養自由自在的野生動物。"你會發覺,動物很大,城市很小。人類和動物都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平等地去相處,平等地去交流。"
來源: 瞭望智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