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喜歡照相,對能拍出照片的相機更感到神奇。有一次,父母帶我到照相館照相,我們端端正正地站在相機前,看到對面的方盒子上,還罩上一塊黑紅兩面的方布,像魔術師變戲法似的。我好奇地跑到相機後邊,看它到底是怎麼變出相片來的,攝影師原諒我的莽撞和淘氣,讓我看了倒映在背鏡上的圖像。可我心裡又生出新的好奇,“為什麼照相機裡面的影像是人頭向下腳朝上的呢?”這個疑團直到我上中學聽了物理課才被完全解開。
我上小學時就夢想有一台相機,但也隻是無法實現的夢想而已,那時,照相機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是奢侈品。高中畢業後參軍入了伍,在部隊認識了一位搞攝影的戰友,在他的指導下,我學到了許多攝影知識,怎麼取景、怎麼對焦、怎麼調整光圈速度,慢慢地用他備用的相機學會了拍照,并且還在他的暗室裡學會了沖膠圈、洗照片、放大照片、顯影、定影等一整套操作方法。
有了初步的攝影知識,就更渴望擁有一台自己的相機。複員後我參加了工作,自己手裡有了錢,縮衣節食,省吃儉用,終于攢夠了買一台照相機的錢。那是我的第一台相機——青島牌120雙反相機。這台雙反相機,兩個鏡頭有着同樣的焦距,并與對焦系統同步。其中一個鏡頭用來拍攝,另一個鏡頭用來取景,它的優點,是取景時可以直接看到拍照時的影像,以及更小的快門延遲,這樣,對我這初學者來說更有成功的把握。那時的相機都是用膠片,這台相機既可照12張又可照16張,能多照4張,那可是得了不少“便宜”呢。後來,為了攜帶方便,又買了一台上海牌135相機,一個膠卷可以照幾十張照片,不用再擔心搶拍時來不及換膠卷。
有了相機,不僅滿足了我的攝影愛好,而且它還為我做記者工作出了力。過去為報社隻能提供文字稿,有了相機,雙管齊下,文字稿之外再加大量的新聞照片,這樣,我每年的發稿量大都名列前茅,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記者。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後,照相機技術發展非常之快,過去的老相機全是機械傳動,變換光圈速度焦距全靠手動,後來漸漸有了電驅動的半自動、全自動及“傻瓜”相機,這種相機,隻要你會取景按動快門就能照出比較理想的照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喜歡攝影的我,與時俱進,買了一台便于攜帶又使用方便的日本佳能“傻瓜”相機,後來去德國又買了一台“祿徕”相機。兒子還買了一台“美能達”相機。這些相機,不管是手動還是自動的都要使用膠卷。
進入21世紀,數碼相機漸漸取代了老式的使用膠卷的相機,我的“青島”“上海”“ 祿徕”“美能達”等都成為“古董”,成為我的收藏品。數碼照相機的更新換代更是非常之快,幾乎一年一個樣,像素由幾千變到1萬、2萬、3萬、4萬……功能也變得越來越多,成像效果也越來越好。我先是買了1 台佳能500D單反相機,沒幾年就退了伍,又換成了佳能70D,從此,告别了使用膠卷照相的時代。這些,還是要感謝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的生活富裕,讓我們有了這越來越高級的享受。
我喜歡相機,熱愛攝影。我親手拍下的那一張張照片,定格了我許許多多幸福的回憶。從照片上,可以看到父母漸漸變老,兒女從嬰兒長大成人,還有我從當戰士、做工人到當幹部做記者的種種經曆……家庭的變化,個人的成長,以及社會的進步,都是那樣形象真實地記錄了下來。退休後,我有了充足的時間,相機的利用率更高了,我喜歡旅遊,在旅途中我拍攝了大量的風景照片,有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峻,黃山的松峰,桂林的山水,更有那九寨黃龍的人間仙境……我喜歡賞花,還拍攝了上百種數千張花卉照片,這些作品,有的已見于報端,有的發在了我的博客上,衆多的博友看了我的作品給我點贊,有的還為我的照片寫詩作詞,真是其樂無窮。攝影,豐富了我的生活情趣,鍛煉了我的身體,可謂一舉多得。
老相機雖然随着時代的變遷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那些各式各樣品牌的老“古董”,卻是那個年代的攝影愛好者們無法抹去的回憶。(戴泉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