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何時起,許多蘋果的擁趸都開始認為蘋果已經進入創新瓶頸期,年年更新的 iPhone 都像是在擠牙膏。
許多分析師同樣也認為蘋果正在把自身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未來的領域,像是近來大火的虛拟現實領域和造車。
幾年過去,蘋果的虛拟現實依舊虛無缥缈,造車也頻繁換帥,前途不明。
誠然,近兩年大熱的 M 芯片給蘋果挽回了一些創新顔面,全新的 MacBook 産品布局令人眼前一亮,讓很多老用戶喊出了蘋果又重回電腦公司的往日榮光。
▲ M2 MacBook Air
隻是,芯片上的突飛猛進,并沒能掩蓋蘋果産品在硬件、軟件甚至交互上的萎靡。近兩年 iOS、iPadOS、macOS 大版本的更新多在于細小功能和細節優化上,鮮有類似通用控制和前台調度功能的出現。
至于硬件層面,除了芯片,幾乎都是在跬步前行,少了幾分極緻,多了幾分妥協。
▲ iPhone 14 依然是熟悉的劉海屏
尤其是屏幕,自 iPhone X 引入劉海屏之後,一直持續到 iPhone 14,同時,MacBook 的屏幕也加入了「劉海」行列,而劉海似乎也成為蘋果産品的一則家族化設計元素。
在彼時的 iPhone 上,蘋果更願意選擇接近純黑色的壁紙來掩蓋劉海的存在,新 MacBook Pro 亦然,把它藏在菜單欄裡(在一些軟件裡還會遮擋菜單選項)。
遮遮掩掩的劉海,也成了對于蘋果産品最大的「槽點」。
直到昨晚 iPhone 14 Pro 系列「靈動島」設計的出現,蘋果不再「遮掩」而是光明正大的面對了屏幕的缺陷,并用設計和交互的力量,将其變成了 iPhone 14 Pro 系列的一個亮點。
當這個創意出現的時候,你會覺得曾經的那個蘋果又回來了,這感覺久違了。
「靈動島」,軟硬一體靈動島設計的精髓在于「靈」。
原本屏幕的打孔成為一個交互的中心,借助于 OLED 屏幕的純黑特性,盡可能掩蓋它本身并非是發光屏幕的一部分。
▲ 息屏顯示也終于出現在 iPhone 14 Pro 系列上
配合 App 的适配,讓 iPhone 14 Pro 系列的屏幕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進化成了「全面屏」。
為了實現靈動島的最終效果,動用了相當多的資源,也付出了軟件和硬件團隊相當的努力。
「靈動島」不亞于對 iOS 原本通知、交互、卡片、彈窗等一系列交互規範的解構再重做,同時就如同「劉海屏」首次出現時,需要 App 開發者對全新交互邏輯、卡片行為、動畫等重新适配。
iOS 背後團隊也需要給予開發者預留足夠多的接口,才能徹底發揮出「靈動島」區域勢能。
目前來說,在發布會演示中,「靈動島」暫時隻适配了蘋果自帶的 App 以及 Lyft 應用,并且也支持一些 iOS 基礎的功能演示,像是攝像頭調用、FaceID 認證等。
另外,對于多任務的顯示,靈動島也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分别演示,此時,任務欄的電池、信号等元素也會随之隐藏和活動,靈動島交互區域的靈活度相當高。
看來 iOS 軟件團隊已經着力開發許久,似乎 iPadOS 系統延期也與「靈動島」的傾力開發有點關聯。
記得在 iPhone 14 發布之前,就有消息稱 iPhone 可能會引入一個副屏來顯示一些狀态信息,而 iPhone 14 Pro 系列上的「靈動島」何嘗不是副屏的另一種形态,隻不過這個創意要遠遠領先于 1 1 式的雙屏配備。
▲ 上:iPhone 12 Pro Max 的 FaceID 模組,下:iPhone 13 Pro Max 的 FaceID 模組。圖片來自:iFixit
值得注意的是,iPhone 14 Pro 系列中的 3D 結構光組件所占的屏幕空間減少了 33%,因此 iPhone 14 Pro 才會去選擇開孔更小的定制 OLED 屏幕。
從 iPhone 12 到 iPhone 13,蘋果精簡了屏幕上的一個開孔,将「泛光照明器」與點陣投影結合在一起,并把聽筒上移,從而縮小了 20% 的體積。
▲ 屏幕下方其實藏了一個接近傳感器
而在 iPhone 14 Pro 系列中,蘋果再一次優化 3D 結構光的體積和結構,将原本在劉海區域的接近傳感器藏在屏幕後方,打孔區域僅限前置攝像頭、泛光照明器以及點陣投影儀。
其真正的形态就是此前曝光的歎号屏幕,隻不過蘋果利用了軟件将其調整成一個藥丸的區域,并附以「靈動島」這一特殊的交互形态。
▲ iPhone 14 Pro 系列真機 圖片來自:The Verge
從「靈感島」軟件創意的出現,到 FaceID 組件,以及定制屏幕等硬件層面,再到 App 交互方式、卡片呈現形式、權限通知顯示等等,這一過程不亞于以 M 芯片為基本重新創造 MacBook。
硬件與軟件一同作用形成一個近年 iPhone 上令人贊歎的交互功能,這軟硬一體目前也隻有蘋果一家公司能夠完美的執行并呈現出來。
熟悉的蘋果式革新iPhone 上「劉海屏」的出現,其實是最合理的一個選擇。
面對全面屏的潮流,去除實體 HOME 按鍵勢在必行,3D 結構光的 FaceID 在安全性上要更勝于 TouchID,且也要成熟于當時的屏下指紋方案。
但彼時,iOS 并沒有為劉海而單獨設計交互方式,甚至蘋果也沒有對第三方 App 開放權限和接口增加劉海部分的交互方式。
劉海區域就是 iPhone 屏幕實打實的一個硬件缺陷。直到 5 年後,iPhone 14 Pro 上的「靈動島」交互方式。
它可以算是 iPhone 在真正全面屏之路上,屏幕缺口 2.0 的本版本,如同 1.0 的劉海一般,應該會作為家族化語言成為接下來幾年 iPhone 的标配。
▲ iPhone 14 Pro Max 真機 圖片來自:techradar
從 1.0 躍升到 2.0,也從簡單的硬件配置,轉變成軟硬一體,帶來了一個蘋果式的交互新方式,甚至可以說是蘋果注重人機交互體驗的一次回歸。
它也是蘋果對多年軟件創新不足的一次反擊,且反擊的還很漂亮。
▲ 圖片來自:New York Times
在 iPod 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之後,Steve Jobs 在許多場合總是強調,iPod 的成功并不是搭載了先進的硬盤或者新型芯片,而是用戶體驗。
就如同當下已經發展到第三代的屏下攝像頭技術一般,它的确有着超前的技術成就,但并不易用,且也會給用戶帶來相當的不便。
蘋果産品之所以會與衆不同是因為在内部設計過程中,重點是放在如何發揮硬件與軟件結合後的優勢,而不是一味的在硬件技術上大做文章,很容易将産品變得複雜。
「蘋果的核心優勢在于如何把複雜的高科技為普羅大衆所理解」,換句話說也就是消除複雜硬件上參數、數據之後,能帶來哪些用戶體驗。
iPod 使人們輕松裝下了千百首歌曲,iPhone 的多點觸控讓人們憑借直覺操控電子産品,而 M 系芯片讓人們不再擔心續航,而「靈動島」則讓人們暫時忘記了屏幕上的那個不完美的「缺口」。
就如同 Jobs 所言,蘋果産品讓你記住的不是它有多強大的硬件性能,多超前的硬件規格,而是讓普通人直接體會到科技進步給自己生活帶來了多大的便利。
從劉海到「靈感島」,從無接觸式的解鎖體驗,到全方位的沉浸式新交互,硬件進步,軟件交互創新,引發的人機交互創新,這就是我們最熟悉的蘋果式革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