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生隻有最初的19個月見到過光明,然後便陷入到了無邊無際的黑暗當中。
年幼的她曾為此焦躁不堪,然而很快調整了自己,踏上了一條自強不息的道路。
她出生在美國東南部的阿拉巴馬州,在這個州的北部小城塔斯坎比亞,一個相對偏僻的地方。19月大時,她生了一場大病,醫生說是胃部和腦部急性充血導緻的,結果幾天後她體溫降下來,但這次病痛讓她變成了一個聾啞人。
她叫海倫·凱勒,相信聽過她的名字,以及她傳遍全世界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但她所走過的艱辛道路,其中諸多人生細節,真的是值得你我學習的。
海倫早慧。
在她六個月大時就曾經說:你好,還曾經說過“茶”這個單詞,令家人深感驚奇。
這或許可以解釋她很有語言天賦,以至後來她學了好幾門外語,如德語、法語、拉丁語。
随着海倫·凱勒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她很快意識到自己跟别人的不同。她隻能用手去感知周圍的世界,而周圍的人交流不比用手,用嘴巴就可以了。海倫凱勒很快陷入到一種悲憤和痛苦之中。
在莎莉文老師的陪伴下
改變一生命運的人:莎莉文老師海倫繼承了父親喜歡讀書的禀賦。她的父親是一家報社的編輯,經常在書房讀報紙,是一個熱愛家庭,極其仁慈和寬厚的父親。她說自己最早的記憶,就是穿過成堆的報紙去找父親。父親還是一個講故事高手,會在女兒的手上寫單詞,讓海倫接受簡單的故事,這樣海倫了解到父親早年的傳奇。
海倫妹妹的到來,讓她不再是母親的唯一。這給她造成很大的困惑,甚至憤怒。日漸長大的海倫,始日被“封鎖”在黑暗之中,沒有聲音沒有光亮,誰的心情能好呢?她的脾氣越發暴躁起來。
幸好有明智的父親和母親。母親對海倫的教育始終抱着希望,沒有放棄。當時的美國對特殊人群的教育,是全世界所領先的。海倫的母親看到了狄更斯的《美國劄記》後,對美國第一個成功接受系統教育的聾啞人勞拉·布裡奇曼印象深刻,所以開始了對海倫尋求系統教育的過程。
在她六七歲的時候,父親帶着海倫尋訪名醫,尋求特殊人群受教育的良好機會,終于找到了波士頓帕金斯學校的校長阿納各諾斯。阿納各諾斯校長給他們推薦了一個老師,這就是莎莉文老師。次年三月,也即1887年3月,小海倫終于迎來了人生的轉折。用一生時光陪伴她成長的,被稱為“再塑生命的人”的莎莉文老師,第一次來到了海倫的身邊。
海倫終生銘記這個時間:1887年3月3日。在莎莉文到來之前,海倫形容說:我的人生就像一條陷入迷霧的大船,并且自己的情況更糟,甚至連指明方向的指南針都沒有。不知何時才能平安靠岸。她無數次在靈魂深處發出無聲的呐喊:光明,請賜予我光明。隻有莎莉文老師到來之後,可以說光明才真正的來到了海倫的身邊。
體會大自然的美好。來自網絡圖片
艱難中不放棄,終于找到适合的路莎莉文的教育方法很别緻,很科學。她通過手指寫字開始對海倫的知識教育,從她身邊的簡單事物開始幫助海倫認識世界,如“布娃娃”這樣的單詞。困難可想而知,長年被困在無聲無息的黑暗中的海倫,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單詞。
形象化事物認識起來相對容易,逐步的就過渡到一些抽象的詞彙上。她第一次對抽象詞彙的認識,花了不菲的時光。
富有耐心的莎莉文老師,用“愛”去溫暖并敲開海倫冰封的心靈,她一再地說“我愛海倫”。然而海倫始終不明白“愛”是什麼。然而肯思考的海倫終于在另一個抽象單詞上頓悟,這就是“think”。這個單詞讓海倫頓悟了一件事:這個世界還有所謂抽象的單詞。
這一刻,對海倫無疑是一次腦洞大開的感覺。抽象世界之門被她堅持不懈的努力所打開,另一番天地闖入了海倫的頭腦之中。從此,師徒二人可以在一些話題上做精神層面的交流了。
回想幾年來認識粗淺事物的過程,海倫說:房間裡幾乎每樣東西都被我們當過實物造句的道具。
當然,不止房間内的事物,大自然中的各種事物也是海倫的學習對象。她格外喜歡沉浸在大自然中,對無法看見隻能用心體會的海倫來說,她有一顆高度敏感的心靈,所以對大自然的心靈體驗逐步超越了常人。海倫學習上的最大障礙,來自數學。數學是以各種符号來揭示事物規律的科學,是一種高度抽象的學科。數學對許多常人尚且是巨大的障礙,對海倫而言自然是一種巨大的障礙。
得到莎莉文老師的關懷和教育,被海倫視為人生中的第一件盛事。她人生中的第二件盛事,是1888年的波士頓之行。
這一年,她們在帕金斯盲人學校安頓下來,在這裡開始接受系統的學校教育。參觀和旅遊的學習方式,也讓海倫的心智得以豐富和發展,她很喜歡這所學校。放暑假時,學校安排她和老師到海邊度假,海倫第一次感受到了大海的雄渾氣度。當她品嘗到大海的滋味時,充滿童真的海倫不僅問莎莉文老師:是誰往裡邊放的鹽?
第一次波士頓之行之後,作為南方人的海倫,差不多每個冬天她都是在北方度過的,她喜歡北方的冬天,對北方的冬雪有着清晰的記憶和刻畫。
她對冰雪世界的刻畫是很美的,比如:我是多麼吃驚,樹木光秃秃的,好像被一隻神秘的手脫去了綠色的衣裳,樹幹上隻零星挂着幾片幹癟的樹葉。鳥兒不見了,幹枯的樹上隻剩下堆滿積雪的鳥窩。萬物凋零,生命似乎都蜷縮到了地底下,即使太陽出來,天氣依然蕭條凄冷,好似年邁的老人已元氣大傷,虛弱地探起身,隻為最後看一眼大地和海洋。
挑戰更有難度的系統學習1890年,10歲的海倫開始學說話。這是很有難度的一件事。難度在于,她沒聽過人們如何發音,也看不到人們如何張嘴說話的樣子。
這一年勞拉·布裡奇曼的老師拉穆森夫人來看望海倫,給她講述了拉格尼希爾德的故事。拉格尼希爾德也是看不見聽不見的,但憑借着巨大的毅力學會了說話。這極大地鼓舞了海倫,她纏着莎莉文去找一所學校的校長沙拉福樂小姐,福樂小姐答應教她,并一共教了她11節課。最後,海倫終于說出了一個完整的句子,這是她一生當中第一次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今天很暖和。
她的發音雖然蹩腳,但得到了極大的自信。雖然學說話的過程中,她隻能憑手指的觸摸來體會老師嘴唇的動作、喉嚨的震動和面部的表情。即使這樣,她的發音也不一定是準确的。但與人用嘴巴交流的欲望十分強烈。其實,當時的海倫已經用手寫字母可以很好交流了。它的手指非常靈活,就像在打字機上敲擊鍵盤一樣。
學會說話之後,海倫不再滿足于簡單的讀書和學習,她想投入創作,去寫文學故事。不過,她第一次所寫并發表的故事——《霜王》,卻在她的心靈世界引起了一次不小的震動!對她來說不啻為一次人生痛擊。
《霜王》的故事發表在帕金斯學校的年度報告中,但這篇故事涉嫌抄襲,導緻學校組織了一個8人的審查小組,針對海倫做了一次調查。最終結果,人們認定海倫可能是無心造成的。在她的記憶中,從沒有讀過類似的故事,但可能是莎莉文老師在給她講課的過程中,把類似的故事傳遞了出來,結果在海倫學會說話之後開始寫故事,就寫了這樣一篇,結果被人以為是抄襲了一篇叫做《霜凍仙子》的故事。
“抄襲事件”給海倫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負擔,以至在以後的寫作中,她會反複掂量一篇文章當中,哪些是自己寫的,哪些可能是别人曾經寫過的。這些經曆為她走上專業作家的道路,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喜歡讀書的海倫,均為盲文版
從小立志上哈佛,終于如願以償13歲這年,在參觀過世界博覽會之後,海倫才正式進入學校系統的學習進程當中。她已經學過一些法語,這年開始又開始學習拉丁語。學習時,莎莉文老師都是陪伴在她的身邊。就這樣一直陪伴在身邊,幫助她把老師講的單詞等内容寫到她的手上,還有查字典。
1894年10月開始,海倫開始在紐約的懷特-修美森聾啞兒童學校讀書,為期兩年。在這裡可以鞏固她說話和讀唇語的能力,也在這裡學到了德語。在這裡,除了數學令人不快之外,其它方面的學習還是令人振奮的。2年後的1896年,海倫入讀劍橋女子中學,為将來進入哈佛大學拉德克裡夫學院做準備。這一年她16歲。
海倫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一個志向,曾經對自己的小夥伴是說過的:就是将來一定要上大學,并且讀哈佛大學。
從這樣的生命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出海倫内心深處的高遠理想,有着超越常人的動人追求。她深知:唯有拼過健全者,才能如願進入哈佛大學。
一年之後(1897),海倫參加了哈佛大學拉德克裡夫學院的初試考試,順利通過了所有的科目。
這次考試令她終生難忘。海倫是要使用打字機答卷的,為不影響其它考生,她是單獨參加考試。在一個單獨房間内,考場裡隻有她和一個叫做吉爾曼的老師。吉爾曼老師負責把題目用手語的字母翻譯給海倫,并在海倫打完之後,吉爾曼老師還會把海倫的答題内容寫在海倫的手上,以便檢查一遍!
門口有一位警衛,以免受到别人的幹擾。就這樣,她完成了一次重大的考試。這是她唯一有過的“特殊待遇”,在以後的歲月裡,從來沒有這樣特殊的考試安排,所以海倫非常感念劍橋女中。
第二年的學習開始後,海倫重點解決學習短闆——數學。她學習上太拼了,吉爾慢老師擔心她的身體吃不消,強行更改了海倫的學習計劃。即使莎莉文和吉爾曼老師争執了很久也不行,最後海倫的母親幹脆讓她從劍橋女中退了學,隻好找家庭教師。
其實對海倫來說,一對一輔導更有效。在大班上課時,老師不能隻顧海倫一人,即使在莎莉文陪伴下拼命地跟,也未必能跟上。但找一個專項家庭輔導教師的話,她學習起來更加的輕松,進步更快。
兩年後的1899年6月底,他通過了哈佛大學拉德克裡夫學院的考試,可以讀大學啦。不過家人覺得可以再鞏固一年時間,這樣一來,她1900年才正式實現了大學夢。
海倫凱勒的哈佛大學德克裡夫學院畢業照
不滿足大學學習,拼命汲取全人類的文化素養在哈佛大學,海倫很快發現:大學生活并不是非常理想的,小時候的想法其實有很多浪漫的成分在其中。逐漸意識到大學的很多弊端,不過在這裡她還是沉浸在知識的海洋當中,最喜歡的當然是寫作課,也讀了許多的思想經典、文學名著。
海倫從7歲開始第一次讀連載故事,就對故事等書籍愛不釋手。當然她所接觸和閱讀的都是盲文版,從閑散的閱讀中她已經學到不少。但在波士頓的圖書館,海倫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系統讀書。
這裡有一個細節、一個轉折非常值得我們關注,就是在海倫第一次讀完一整本的《方德諾小爵爺》這本書之後,這是她第一次認真讀完一整本書,她的整個閱讀熱情被徹底激活了。整個童年時期,這本書都是她最親密的夥伴。所以被激活的閱讀熱情就像火一樣被點燃了,開始讀了數不勝數的書,比如希臘英雄、拉封丹寓言故事、聖經故事、希臘童話、天路曆程、魯濱孫漂流記等等,并且對書有自己的看法,不是一味地接收其信息,而是有自己的思考的,有的她喜歡,有的她不太喜歡。
哲學,尤其是積極哲學帶給海倫凱勒影響是巨大的,她反對和讨厭消極的人生觀,她在樂觀的文章當中,對斯賓諾莎當年遭遇周圍人的抛棄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她能體會到作為哲學家的斯賓諾莎的孤獨和幸福之感,海倫說:和許多偉大的靈魂一樣,斯賓諾莎對自己在現實世界所應承擔的角色心甘情願地接受。海倫相信:自己和斯賓諾莎一樣,相信命運早已對自己的人生做出了切實的安排。那麼這樣一來,她對自己存在的價值一定有着清晰的認識。這樣的人生,一定會讓人有一種強烈的信念的。
所以,即使她什麼都看不見、什麼都聽不見,卻不妨礙她一生追求知識、追求藝術,投入創作之中。同時,她對自己見到光明充滿了積極的向往,盡管這不能實現,但她的假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卻足以打動全世界。
終身熱愛讀書的海倫凱勒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想用這幾天的時間,把全世界的一切複制到自己的頭腦當中!
第一天,她想看一看每一個關愛自己的好心人,第一個當然是莎莉文老師。海倫說:我會仔細端詳她臉部的每個細節,永遠珍藏在我的記憶當中。除了莎莉文老師,她想見每一個朋友,包括忠誠的小狗,家中的各種小擺設,以及林間散步、欣賞華燈初上的城市夜景。
第二天的時間,她想了解人類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參觀各種博物館!并希望在夜晚的時候進入電影院、劇院等,去欣賞真正的表演,而不是靠觸摸的方式。在海倫的心中始終藏着對曆史、對藝術的深切渴望的。
第三天,她渴望親眼目睹現代社會人們的普通生活,觀察人間百态。她想快速登上紐約最高的建築:帝國大廈,去飽覽、俯瞰整座城市的繁華,要看全景。然後再到主要的街道去逛逛。
其實,海倫夢寐以求的一切都是我們常人每天經曆的,我們看得到自己的親人和朋友,也有機會到各種博物館、大自然中徜徉,城市生活的情況我們同樣不陌生。但對長年生活在黑暗當中的海倫而言,是永遠的奢侈。海倫的一生都在告訴我們:
要以頑強不屈的意志,應對生命中的每一天,才能無愧于我們的生活,創造生命的奇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