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8-15《蘭亭序》用字分析07
96後
96,「後」字。序号2408、2710。左邊雙立人,取隔水勢,好像三點水。右旁上面是蟠龍勢,下面是飛帶勢。
97故
97,「故」字。序号2509。左邊的「古」,十字勢加豎筆勢。右旁的「文」〔原為攴〕,豎筆勢加交争勢。
98既
98,「既」字。序号1610。左邊是石楯勢,然後豎鈎這是斸鈎勢。右旁兩橫是奮筆勢,下面是鳳翅勢。
99映
99,「映」字。序号0502。王羲之這裡寫的是「暎」,古代通「映」。五個筆勢:左邊「日」是豎筆勢加奮筆勢,右旁草字頭,上字形豎筆勢,然後是豎筆勢一開半,最後大字形戈法化勢。
100春
100,「春」字。序号0110。取勢很簡單,三橫奮筆勢,撇捺交争勢,下面的「日」,外框豎筆勢,裡面兩橫奮筆勢。有一點要提醒各位,一撇非常長,結尾比捺低得多。這樣造成整個字傾側,所謂「斜畫緊結」,在書法史上和「平畫寬結」相對,非常重要。
《蘭亭序》臨摹本中,虞世南和褚遂良比較好,撇的收尾遠比捺的收尾低,我自己也深受王羲之影響。趙孟俯和俞和都寫平了。還有人倒過來,撇短捺長,我覺得不大好看,這問題無關取勢,與裹束和結字有關。虞世南摹《蘭亭序》,和他《孔子廟堂碑》很不同,後者都用平畫,這裡的原因要想一想。
101是
101,「是」字。序号0801。三個筆勢:豎筆勢、奮筆勢、三牽绾。
二級課程說過,「绾」是牽連盤結的意思,來回轉圈,容易生成很多圈眼,所以寫好三牽绾的關鍵,是妥善處理圈眼。王羲之的三牽绾,或是把圈眼填掉,或是用很細的牽絲飛度,使之不顯眼。集王羲之《聖教序》中這個圈眼就顯得生硬,牽絲變成了實筆。其他書法家臨摹本,也有毛病,尤其是趙孟俯誇大圈眼,完全失去了王字風韻。
102流
102,「流」字。序号0413、0509。兩個字左邊都是隔水勢,隔水勢是行書中常用的,所以有些書把隔水勢稱為行書式。「流」字右旁,頭上為什麼少了一點?查查《幹祿字書》,原來這是俗寫。俗寫一般說法就是民間寫法,對「流」字來說,這個說法不夠清楚。
子
「流」字跟「子」字有關,所以先要講一講「子」字。在甲骨文中,「子」就是一個嬰兒的樣子,象形。但還有一個「巳」,因為音近借用「子」。兩個字同一個形,到底是不方便的,為了區分,金文中出現了「子」頭部不封口的寫法,《說文解字》小篆也是這樣寫,頭部好像鈎子。鈎子向右寫起來不順手,頭部偏向右側就方便了,楚簡、秦簡、漢隸的「子」,就是來源于金文。至于「巳」字,删除了嬰兒兩隻手,小篆寫成彎曲的長弧線,許慎誤會說這是蛇形。後來的隸書還是照金文隸定,頭部是封口的,這樣一來,「子」和「巳」兩個字就分開了。
知道了「子」,回過頭來說說「流」字。「流」在七級課程37課講過,本義是生育,紅色部分是一個倒寫的「子」,頭往下,流出母體。《說文解字》中,這個「子」用的是金文鈎形寫法,隸定後倒寫的「子」隻用三筆,整個「流」字隻有九畫。
七十年前,我幼時識字「流」就是這樣寫的,印象很深,後來内地推行簡體字,廢除異體,這用寫法廢止了。小篆「流」字還有第二種寫法,倒寫的「子」頭部是封口的圓形,來自大篆,如《石鼓文》「流」,「子」頭部不是鈎,是圓形,身體和手組成十字形狀,隸書中變成豎點和橫。現在内地采用這樣寫法為「流」字正體,但這樣寫整個字有十畫,反而多了一筆。
《蘭亭序》行書「流」,來自第一種寫法,僅僅是「子」字一橫寫完,不擡筆越過一橫,直接從一橫尾部連寫玉函化勢,比較快捷,所以看起來似乎少了頭上一點,其實隻是不穿過橫筆。在集王羲之《聖教序》中,也有來自第二種寫法的,這兩種寫法,曆史上是并存的。不過《聖教序》有些字是拚出來的,隻是拚的很好看,大家承認這是王字。下面箭頭所指的三筆,用了烈火勢。
「流」右旁的下半部,原本是水形,真書中往往取小字形顧盼勢,左邊用撇,中間用豎,右邊用乙字形鳥雛勢,鳥雛勢可當作捺,前面課程講過了。
《蘭亭序》0509「流」右旁下半部的三筆,是順次寫的,左邊和中間這兩筆是直線,第三筆是弧線,分開取勢的話,就是豎筆勢加鳥雛勢。如果你想合在一起,應該是顧盼倒筆勢。有些人把鳥雛勢寫得很方折,如虞世南、俞和,這樣三筆加在一起,可當作豎筆勢三開。注意0413更少了一點,變成一個調鋒節點,0509右上方是奮筆勢加側勢,0413隻有奮筆勢。
《蘭亭序》行書「流」字這種寫法,在王羲之《黃庭經》中也可以看到,這是真書,也就是說,真書和行書都可以這樣寫。事實上後來許多書法家,真書作品用了這種取勢。
103為
103,「為」字。有四個,序号是0508、1807、2311、2405。三個筆勢:首先羊角勢,以前講過羊角勢可以很長,其次兩開奮筆勢,最後駝頭勢。
104癸
104,「癸」字。序号0107。「癸」四個筆勢:首先屈頭撇加捺點,交争勢,然後兩撇一捺飛帶勢,下面兩橫奮筆勢,最後撇捺還是交争勢,這個字是後來補入的,因為留的空位不夠大,所以「癸醜」兩個字都寫扁了。
105相
105,「相」字。序号是1109。橫豎十字勢,一折豎筆勢一開,右旁外框豎筆勢〔或鈎裹化勢﹞,然後三橫奮筆勢,最後一筆是彎曲的,畫出中線,可以看到是橫筆的覆勢。
106緻
106,「緻」字。序号2707。左邊是「至」,前面講過兩個「至」了,最後那一點,這裡把整個字寫完了才補。右旁是「夊」〔Sui1〕,甲骨文是「止」的倒寫,表示倒過來走,如從山上往下走,意義是行遲,走得慢,走得小心。小篆就是兩撇一捺,套用筆勢屬于飛帶勢,這裡王羲之用歹字形飛帶勢移位。行草最常用的是減少筆畫,但有時也會加筆畫,如這個「緻」字,左重右輕,左繁右簡,所以右旁加一橫,用歹字形飛帶勢。
107若
107,「若」字,序号2201。兩點一橫草字頭是豎筆勢,撇橫是瞑人勢,下面的口是豎筆勢。
108茂
108,「茂」字。序号0406。又是兩點一橫草字頭,豎筆勢。下方左邊是反引勢,右旁是戈法。這個字有四個地方要注意:一是草字頭兩點一高一低,一長一短,左右不平衡,後世臨摹本都忽略了這一點。二是反引勢帶筆不可少,很多臨摹本沒有了,反引這帶筆對創造靈動效果很重要。三是戈法一撇要寫得圓。四是倚戈勢要長一點,伸得遠才好看。這裡所舉的臨摹本,前三點都沒有做到,風神迥異。
109述
109,「述」字。序号2607。「術」和「木」是兩個字,「木」撇捺交于中間一豎,「術」本來沒有撇捺,左右一裹一努,不跟中豎相交。但後來逐漸混了,「術」寫成「木」字加一點,有時候當作部件,甚至一點也不加了,王羲之這個「述」有沒有點呢?看清楚,有的。所以是三個筆勢:木是群鵲化勢,然後一點側勢,整個走之旁是衮筆勢。
110風
110,「風」字。序号0809。外框是鳳翅勢,然後一橫加口是奮筆勢,最後長撇加捺是交争勢。注意鳳翅的腰部要細,腰粗了不好看的。
謝謝。
本節要點:
為、癸、相、緻、若、茂、述、
風。
複習思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