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喝粥養胃”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平時生病時家人往往也會給端上一碗熱乎乎的粥,電視劇中這樣的情節也常見。
最近,上海華山醫院的張文宏主任在一次與網友的互動交流中表示,生病了别喝粥,因為粥沒有多少營養,這個觀點讓網友們炸開了鍋!那麼粥是否真的沒有營養?到底養不養胃?生病時喝粥好嗎?近日,長春晚報記者咨詢了長春市中醫院肝脾胃病科醫師葉景林。
粥的營養怎樣?
答:營養單一
葉景林介紹,雖然粥的制作方法簡單,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裡,病後喝粥是常态,但病後隻喝粥,難以補充病人身體所需的營養。
“粥的營養過于單一,粥是以大米、小米等澱粉類食材為主料,加入大量水,經過長時間炖煮得到的食物,這類食物無法提供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病後如果長時間喝粥,病人從食物中攝取的營養可能都維持不了身體的正常水平,又怎麼能支撐疾病的康複呢。”葉景林說,特别是胃腸病的病人,病後胃腸需要一個恢複期,在恢複期中他們會建議病人喝一些好消化的粥,但病後不能隻喝粥。“過了恢複期後,就要及時補充營養。”葉景林建議,在喝粥時病人要搭配一些清爽口的青菜、清炖的雞肉、魚肉、雞蛋以及牛奶等營養豐富的食物,“這樣才能讓患者吸收更多的營養,從而更快地恢複身體健康。”
哪些人可适當喝粥?
答:對這些人有好處
“雖然‘喝粥養胃’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但對于一些胃病患者,喝粥還是有一定好處的。”葉景林表示,喝粥對于急性腸胃炎早期的患者是有一定好處的,急性腸胃炎早期患者的腸蠕動活躍或處于痙攣狀态,其消化吸收功能都比較弱,患者是可以吃流質及半流質食物的,“除此,喝粥對于處于消化性潰瘍活動期以及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也是有一定好處。”葉景林介紹,處于消化性潰瘍活動期的患者胃或十二指腸粘膜受損深達黏膜肌層及以下,潰瘍基底部有較多的淺表甚至裸露的血管,進食粗纖維食物易導緻消化道出血,所以以進食流質或半流質、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為好。而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胃酸分泌減少,胃的消化功能差,喝粥可以促進胃酸分泌,減輕胃的消化負擔。
哪些人不适合喝粥?
答:這兩種人
喝粥雖然對一些人能起到好的作用,但也有一些人是不适合喝粥,“像患有胃食管反流和處于消化性潰瘍愈合期的患者都是不适合喝粥的。”葉景林表示,胃食管反流的患者,胃酸會增加對食管的傷害,而喝粥可能會刺激胃分泌出更多胃酸,因此對此類患者來說,喝粥不但不能養胃,反而适得其反。而喝粥也會讓處于消化性潰瘍愈合期的患者增加胃酸分泌,不利于潰瘍的愈合。
除此,葉景林表示,老年人也是不适合長期喝粥的,“由于粥的制作方法簡單,并不需要多咀嚼,可以說深受老年人的喜愛,但是老年人并不适合長期喝粥。”葉景林介紹說,谷物與水長時間混合熬煮後形成食糜,在食用時幾乎無需牙齒的咀嚼和唾液的幫助就被胃腸消化。“缺少咀嚼,唾液中的澱粉酶就不能将粥中的澱粉充分分解為麥芽糖,不僅會影響消化還會加速老年人咀嚼器官的退化,粥類食物中纖維含量較低,也不利于老年人排毒。”此外,葉景林還表示,粥具有消化快的特點,所以很容易讓人吃了後很快又想吃東西,“而且粥本身在短期内還容易被身體吸收,導緻血糖迅速升高,這對于血糖高的老年人是有危害的。”
喝粥真能養胃嗎?
答:沒有科學依據
“喝粥養胃”的說法深入人心,有不少老人都覺得,自己的胃不好多喝幾天粥就能養好,對于這個認知,葉景林介紹,粥屬于半流質食物,質地軟易消化,不用經過大量咀嚼與胃部蠕動,即可快速被人體吸收利用,确實能大大降低腸胃的負擔,但是“喝粥養胃”的說法卻沒有科學依據。
葉景林分析說,從食物消化的角度來看,粥對于“胃不好”的人來說,并不能起什麼神奇效果,胃的主要功能是存儲和研磨食物,粥通常都已經煮得很爛了,與被胃消化後的食糜是一樣的形狀,胃不再需要對其進行研磨、消化,可以直接送入小腸進行吸收,“從給胃減負角度來說确實是有一些幫助作用的,但如果說粥裡面有什麼營養成分能直接滋養胃則是牽強的,因此喝粥養胃的說法并不是那麼正确的。”
胃應該如何養?
答:三點需要注意
那麼胃到底要怎麼養呢?葉景林也給市民提出了幾點小建議,第一點是在飲食習慣上,“要科學的搭配飲食,攝取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做到正常一日三餐,有規律進食,禁忌暴飲暴食,避免胃部負擔引起不适。”
葉景林建議市民,食物烹饪要多以清蒸,煮炖為主,這樣有利于營養的吸收,少吃油膩辛辣的食物,減少胃部消化負擔。“吃飯的時候要細嚼慢咽,有助食物消化和營養吸收,不可狼吞虎咽,增加胃部消化負擔。”第二點是在精神上,“胃病發生與人的情緒和心态有密切的關聯,焦躁、緊張等不良的情緒都會影響到胃的健康。要保持良好心态,避免受到不良的情緒刺激。”
最後,葉景林建議市民,要适當運動,葉景林表示,飯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可以散步,促進胃腸蠕動,但是餐後不适合立即運動,因為運動會造成内髒供血減少,影響消化道食物的消化吸收,導緻胃部不适。
為什麼要養胃?
答: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葉景林表示,中醫認為脾胃五行屬土,屬于中焦,脾胃共同承擔着化生氣血的重任,所以說脾胃同為“氣血生化之源”,并且中醫認為人體的氣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轉化而來的,脾胃是“後天之本”,也就是人生存的根本。“ 人從出生之後到成長,長大以後學習、工作、娛樂等都需要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都是要通過飲食攝取,但是飲食必須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正常的轉化為氣血能量,所以養脾胃是很重要的。”
小貼士
煮粥不可加堿
每次煮粥時,老人總是會提醒要往鍋中加點堿,葉景林表示,這個做法是錯誤的,“堿是維生素的大敵,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葉酸等維生素都非常怕堿。谷物裡的B族維生素較為豐富,但是在煮粥的時候加了堿,又長時間地熬,往往會把其中的維生素B1和B2趕盡殺絕。”葉景林表示,煮粥加堿還會加強澱粉的糊化作用,對糖尿病患者等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不利。“而且如果煮粥時堿加多了,粥還會有堿味和滑溜感,破壞了谷物天然的香味。”
這些粥,可養生
雖然長期喝粥并不能起到養胃的作用,但是葉景林表示,粥确實有一定的養生作用,“在平時煮粥時,可以在粥中加一些豆類、蔬菜、紅棗、肉類等食物,這樣煮出來的粥不僅更加可口,也更加有營養。”葉景林介紹。
1.黑米粥,能夠改善一些缺鐵性貧血症狀而且還能夠調節免疫系統。
2.紅棗粥,有補中益氣、益精強志、和五髒、通血脈、聰耳明目、止煩、止渴、止瀉的功效。
3.南瓜粥,适用于脾虛氣弱、營養不良、肺癰的人群。
4.蓮子粥,能夠有效降心火、因上火引起的口舌生瘡、失眠便秘吃一碗甘甜的蓮子粥也可很好緩解。
葉景林表示,其實能養生的粥還有很多,“但是不管在粥中加入什麼,都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的,雖然粥有一定的養生作用,但還是不适合頓頓都吃的。”
◆來源:長春晚報記者 王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