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多·雨果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文藝評論和政論文章,在全世界都有着廣泛的影響力,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1802年,雨果出生于法國的一個軍官家庭,在學生時代,雨果就對文學産生了極大的興趣,愛好文學創作。16歲時就創作出卓越的詩句,21歲出版的詩集令他名聲大噪。
雨果一生的創作經曆超過六十年,幾乎橫跨了整個法國現代化的過程,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九三年》等等。他的作品一直是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上,贊頌真、善、美,鞭撻黑暗、醜惡與殘暴。
雨果和拜倫、歌德等都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浪漫主義作為一種創作方法,在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内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
經常使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而浪漫主義的興起,也反映了那個時代民衆對個性解放的要求,對獨立、自由的追求。
雨果在創作上的特點是善于描寫誇張的、非凡的人物和情節,他的小說主人公經常是極度的英雄,或者極度的卑劣,情節矛盾一個接一個,曲折有緻,引人入勝。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當時的巴黎在複辟王朝統治下,宗教勢力邪惡黑暗,封建制度殘忍無道,社會底層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雨果創作出這部作品,借以反映社會現實。
在小說的序言中,雨果說他曾經去探索巴黎聖母院的時候,在鐘塔幽暗的角落裡,發現有一個手刻的單詞——命運。這兩個字中所蘊含的悲慘和宿命,深深打動了雨果,他思索到底是怎樣一個靈魂把這個痛苦的印記留在牆上。
在巴黎的市井街道中,在聖母院回蕩着的鐘聲裡,望着斑駁牆壁上的“命運”兩個字,雨果構思出了一段驚心動魄又波瀾壯闊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裡,你将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場,演繹一段段愛恨别離,那是一個個掙紮在罪惡邊緣的靈魂,堅守或是毀滅,都是無法揣測的人性。
鐘樓怪人加西莫多,出生不明,相貌奇醜,日夜在聖母院與鐘聲相伴。他的心靈困在一個畸形的軀殼裡,隻剩下佝偻的、陷入黑暗的靈魂。
但是這樣一個被衆人唾棄、鄙夷的人,卻有着世上最偉大的愛。他的愛,幹淨透亮,像是巴黎三月明媚的陽光,醜陋的皮囊下是世間最真摯崇高的善意。
有善就有惡,在這個故事中,也有一個罪惡的靈魂,他就是加西莫多的義父——副主教克洛德。
一個鐘愛科學、遵守教規的神甫,因為愛上了一個女人而漸漸失去理智,扭曲靈魂。
得不到所愛之人,就拼盡全力毀掉她,要麼愛,要麼死。在這裡,我們将看見一個人是怎樣被欲望吞噬,被貪戀蠱惑,最終堕入無盡深淵的。
那個被惡魔、也被天使愛着的女人就是波西米亞姑娘愛斯梅拉達,這個善良美麗的姑娘願意救一個陌生人的性命而與他結婚,也願意幫助一個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
但是這樣一個姑娘卻深陷在盲目的愛情裡,直至丢失了自己的性命。在故事中,我們将看見一個被愛情蒙蔽雙眼的姑娘,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斷送在愛情裡的。
在這些形色不同的人物之間,你還将看見各種各樣的愛,你能想像到的愛的模樣,都容納在這裡。
隊長弗比斯是逢場作戲的愛,他這樣一個遊戲人間的花花公子,根本不懂得什麼是愛,隻會喜新厭舊的玩弄和踐踏感情。這樣虛無蒼白的靈魂,也不配擁有愛。
敲鐘人加西莫多是甘願付出的愛,我愛你就是付出一切來保護你、守護你。隻要你幸福快樂,不再愁容滿面,我甘願忍受孤獨和傷痛。
我不需要一丁點的回報,隻要站在身後默默注視你就好,你甚至不用看我一眼,也不用知道我的心意。
副主教克洛德是因愛生恨的愛,我愛你就一定要得到你、占有你,否則我的愛就滋生出無邊的恨。
當我的愛在仰望你的時候,我的恨就在侵蝕自己。當這種恨超越了愛的時候,就是毀滅的時候。原來一顆心有多少愛,就會有多少惡。
波西米亞姑娘是盲目偏執的愛,是一頭紮進愛裡,就不問世事。因為愛你,我可以抛棄一切去追随你,沒有自尊,也沒有自我。
我甚至可以自欺欺人地忽視你的不愛,困在自己編織的美夢和臆想的天堂裡。
除了愛情,小說中還有一場感人至深的母愛,與女兒失散十五年的隐修女,日夜向上帝忏悔,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孩子。
終于與女兒相認後,她所有的瘋狂轉化為保護女兒的力量,誰也無法預料一個母親的能量有多大。最後這個母親為了保護孩子,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還有那些肮髒醜陋的乞丐、流浪漢,他們兇狠作惡,可是為了拯救自己的同伴,他們又是那麼的義無反顧、英勇無畏。他們是世俗上的下層人,但是靈魂從來不分貴賤。
《巴黎聖母院》這樣一部鴻篇巨制,你能從中看到太多太多的人心和世事。甚至你發現那十五世紀的人間百态,放在如今的時代,仍然是無比契合。
當加西莫多被困在行刑台上的時候,群衆圍繞着他哄笑,沒有一個人産生憐憫之心,人們無緣無故地恨他。
這種諷刺的場景,在今天的社會依然不勝枚舉,麻木的人心,無端而生的憤怒與憎恨,還有以觀望熱鬧的心态,來觀望所有罪惡。
在小說中,令人驚喜的還有各種充滿哲思的句子,幾百年前寫下的文字,在今天讀來依舊回味無窮,引人深思。
比如克洛德在照顧弟弟時明白了:人是需要感情的,沒有溫情,沒有愛的生命,就像一個幹燥的車輪。
當克洛德在感情遭遇挫折的時候,他更加專心的投入到科學當中,“至少學問這個姐妹不會當面嘲笑你,它總是會報答你,雖然它的報答有時顯得空虛”。
還有書中那個懦弱的哲學家,他曾說:“我把生活都安排好了,既不悔恨,也不奢望,我凡事都隻求平衡。”
關于堕落,是這樣說的:“一個人隻要幹了一件壞事,就想幹盡一切壞事,罪惡的另一頭有令人昏迷的歡樂。”
關于絕望,又是這樣诠釋的,“人的心隻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絕望,海綿已經吸夠了水,即使大海從它上面流過,也不能再給它增添一滴水了。”
這一句句充滿思辨的話語,都有穿透文字和時間的魔力,讓如今的我們對現實生活有了不一樣的思考。
如果你問《巴黎聖母院》到底寫了什麼?
那是一個個掙紮在世間的靈魂,遊走在愛與恨的邊緣。有人純白無暇,有人肮髒不堪,有人堅守,有人堕落,罪惡的兩端,是命運的捉弄,也是時代的悲劇。
在明天的閱讀中,我們将一起走進這個動人心魄的故事,去到十五世紀的巴黎,去到那座舉世聞名的聖母院,看看“命運”二字到底是誰刻的。
看看加西莫多、愛斯梅拉達、克洛德這些鮮活的人物,去感受那場命運洪流裡的愛與恨,聆聽一曲巴黎悲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