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鄉村振興試驗示範區的亮點

鄉村振興試驗示範區的亮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3 11:42:05

鄉村振興試驗示範區的亮點?一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明星村”,從富甲一方到沒落沉寂,30年後重燃鄉村振興的奮鬥激情——南橋抉擇,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鄉村振興試驗示範區的亮點?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鄉村振興試驗示範區的亮點(栖霞南橋的抉擇)1

鄉村振興試驗示範區的亮點

一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明星村”,從富甲一方到沒落沉寂,30年後重燃鄉村振興的奮鬥激情——南橋抉擇

這個夏天,對于栖霞南橋而言,是不平靜的。

一雙雙腳步奔走,一張張笑臉綻放,一個個喜訊傳遞……這座曾富甲一方、紅極一時的小山村,在沉寂了30年後,突然蘇醒過來。好似春日田野,美好的憧憬、希望的種子紛紛破土而出、生根發芽。

激情歲月

農業學大寨,栖霞看南橋。

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南橋村的輝煌與榮光。

1983年,習仲勳同志視察南橋,他的親切關懷、殷殷囑托,更令南橋人永遠銘記。

其實,南橋村在享譽全國之前,隻是栖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窮山村,直到1964年,一個叫徐滋強的年輕人歸來。

那年,徐滋強高中肄業,回村擔任生産四隊隊長。“他那時是個棒小夥,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吃苦耐勞,領着我們幾個年輕人起早貪黑地勞動。”今年74歲的南橋村黨支部原副書記王嶽宏說,上山扛石頭,下圈挖豬糞,什麼髒活累活都是他沖在最前面。

1966年初擔任生産隊大隊長,1966年底任村黨支部書記,直到1995年因病卸任前,徐滋強總是村裡“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人,他的字典裡始終有三個字:跟我上。

“在生産隊時,老支書幹的第一件事是改梯田、興水利,提高農業作物産量,讓大夥兒吃上飽飯。”王嶽宏說,以前村莊土地是東西走向,這一塊、那一塊,非常零散,徐滋強一拍闆,決定把土地打造成方連片,并深翻一遍土層。

說着輕巧,那時連鐵具都很稀少,全靠肩挑手提,活兒怎麼幹?徐滋強拿上家把什,一頭拱到地裡,悶聲幹起來。“領頭的都幹了,咱還說啥?”生産隊員一擁而上,有的到村東背石頭,有的掄起鎬頭刨土,全村團結力度空前。後期,栖霞市農業局把辦公場所搬到村莊,又發動學校和機關人員幫扶整地、興修揚水站。一個季節變換,南橋村500畝坡地規劃成型,水利設施可以保證一周澆一遍作物。

土地肥沃,有水保障,解決了全村溫飽問題。頭腦靈活、目光長遠的徐滋強着眼村莊生活環境,決心幹另一件大事———修路。每天,他最早推開家門,推着“專屬”手推車,到村頭撿石頭,由此帶動所有農戶參與,村民本着“不能幹多、可以幹少,但不能不幹”的想法,天不亮便自願出力挑石頭,天亮後再到生産隊務農。曆時一年多時間,三條主幹道全部鋪成石頭路。

糧倉滿,道路平,徐滋強又決定拿出整好的部分土地種蘋果。“當時,全市蘋果種植剛有苗頭,前景不明,群衆反對聲音很多,有的老人說‘蘋果長出來也吃不上了,不如種糧,還能吃上白面饅頭’,年輕人問‘種出來的蘋果賣給誰’。”可徐滋強認準這條路,他聘請專家來村傳授種植技術,帶黨員到蘋果種植先進村參觀,最終統一全村思想。

1968年,南橋村栽下了第一批果樹。頭一茬共收獲4個蘋果,被珍藏起來。等到大年初一,全村召開老年人會,村委把保存完好的蘋果拿出來,切成薄片,分給老人品嘗。

“村幹部沒有吃,都給了我們這些老人,那味道可真甜啊,一直甜到心裡!”時隔多年,南橋村已經發展起200畝果園,蘋果産量從4個、到350斤、到3.5萬斤,再到10多萬斤,被譽為“栖霞市規模化種植蘋果第一村”,可許多老人仍然記得那一片蘋果的味道,那一次會議的喜悅。

1974年,全國幼樹早期豐産會在南橋村召開。南橋村集體年收入超過10萬元,有了發展壯大的“第一桶金”。

金色年輪

南橋村東南部,有一片規劃整齊的二層小樓,接近200棟,它們設計超前,獨門獨院,内部樓梯直通2層,堪比現代獨棟别墅。

“這是1975年,老支書聘請專業規劃設計院設計的,代表着當時農村最高水平。每條街巷寬達8米,簡直就是‘預留’了停車場。”南橋村黨支部書記張明泉驕傲地說,讓村民搬遷上樓,一方面騰出土地發展産業項目,另一方面改善村民居住條件。此舉深得民心,一時傳為美談。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南橋村就擁有了第一輛上海牌小汽車、第一批村辦企業、第一座村建“千人大禮堂”、第一宗村民免費福利,更不用說新建的樓房民居,這張成績單不僅栖霞,在全國也不多見。

“1969年,依托資源優勢,老支書決定興建石灰窯。我們先經多次試驗,成功後發動群衆出工出力建廠,再跑來煤炭批條,1971年點起窯内第一把火,很快又從一個窯洞擴大到三個窯洞,一年增收10多萬元。”71歲的南橋村黨支部原書記林翠華回憶說。

看到美好前景,村民幹勁足;有了啟動資金,項目發展快。

在随後的10多年時間裡,南橋村又先後建起發電廠、水磨石廠、木器廠、飲料廠、傘廠、面粉廠、食品加工廠等10多個村辦企業。上世紀八十年代巅峰時,村集體年收入近100萬元。

“那時候,100萬元可是個大數目。”今年75歲,曾任村會計的張金順說,集體有錢,村委一心為民,共有蔬菜、藥品、水電等10個項目不收費,免費給村民供應。村裡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補1200個工分。“那時候1個工分最高可折算3.6元,就為幫扶那些勞動能力不足的人,讓他們共享發展成果。”張金順說。

生活富足、聲名鵲起,南橋村的姑娘嫁人從來不出村。村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大家真正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毋庸置疑,南橋村的振興與當家人徐滋強密不可分。時過多年,村裡人經常念叨的,還是老支書如何率先垂範,整日抛家舍業地為大夥奔忙;如何大公無私,年幼的孩子揪了一個集體的花生而被他暴打;如何發現險情,在土窯坍塌前救出十幾條人命……

正是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将南橋村人團結在一起,凝聚意志,共謀發展,才取得南橋村昔日的輝煌。

南橋故事,南橋精神,在當時廣為傳頌。然而,在時代面前,任何人和事物的發展都沒有一成不變,更沒有一勞永逸。随着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施行,以南橋村為代表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宣告退出曆史舞台。1995年,積勞成疾的徐滋強離開領導崗位,失去掌舵人的“南橋航船”方向缺失,村辦企業逐漸走下坡路。2000年,徐滋強抱憾去世。至今,南橋村經濟跟普通村莊已無太大差距。

“歸根結底,還是人心散了,當年的那股勁兒沒了。”今年67歲的南橋村黨支部原村委委員張洪軍說。

命運抉擇

沉寂30年,南橋村人始終銘記那段輝煌曆史,依舊懷念大家一起奮鬥的日子,他們不甘心、不認命,複興的力量在等待中醞釀、蓄積……

2018年,栖霞明确提出“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組織振興的切入點,引領産業振興、帶動人才振興、促進文化振興、加快生态振興。”

2019年3月,栖霞市委組織上千人召開會議,提出全域推廣村級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這一系列“動員令”,讓南橋村明晰了發展方向,看到了嶄新的曆史機遇。

“締造利益共同體,把黨支部和群衆擰成一股繩,讓村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這一鄉村振興的新思路,與當年南橋村幹部帶頭、團結一心、艱苦奮鬥的“精神内核”若合符節,這也是老支書徐滋強留下的最寶貴遺産。

就像火種投進一堆幹柴,瞬間點燃了南橋村人的奮鬥激情。2018年10月,南橋村成立以老支書名字命名的“滋強生态農業科技專業合作社”。今年3月21日,合作社召開推進大會,響亮地傳遞出一個信息:“村集體準備再次帶領大家抱團發展!”村民聞風而動,有人帶着錢入股,有人拿出地入社,全村熱情高漲、激情昂揚。

“隻要村幹部一心為公,黨員們帶頭奮進,人心是能收回來的、力量是能聚攏起來的,我們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我們肯定會創造新的輝煌。”張明泉堅定地說。

彙聚起推動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走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目前滋強專業合作社已明确兩條緻富路徑:建大棚,種植設施蔬菜;借外力,發展觀光采摘。

“建大棚,即我們前期規劃50畝蔬菜大棚,位置定于村南蘋果園附近,如今正在跟市外蔬菜種植公司洽談合作細則,商讨完善的地上附屬物賠償方案。”張明泉說,“借外力,即立足栖霞市政府在村南打造的高标準白洋河濕地公園,積極承接旅遊人群,謀劃發展休閑觀光、采摘等,提高農産品附加值。”

5月3日,栖霞經濟開發區南橋村黨支部帶領黨員、村民代表一行33人,到壽光蔬菜博覽會和羊口鎮參觀學習蔬菜種植經驗和技術。他們每個人都虔誠地像個小學生,認真聽,仔細記,美好的憧憬已像鮮花般在心裡綻放開來。“滋強年代的精氣神又回來了,大家夥的勁頭兒又鉚足了!”老會計張金順紅光滿面,這句話他最近總挂在嘴上。

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說,理想信念是共産黨人精神上的“鈣”,強調“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辯證法。廣大黨員、幹部理想信念堅定、幹事創業精氣神足,人民群衆精神振奮、發憤圖強,就可以創造出很多人間奇迹。

秉持“南橋精神”的精髓,南橋人走向了鄉村振興的新征途。在煙台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指引下,他們響應栖霞市委的戰略決策,決定再次“握指成拳”,化散為“聚”。

路,剛剛起步,也許并不平坦,可他們鐵了心,要再搏一次,書寫新的輝煌。這是全村的抉擇,也是時代的召喚。

記者 張晉 姜乾 通訊員 胡國鋒 蔣言芳 栾海超

責任編輯:趙偉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