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從開創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曆一千二百餘年。
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三元及第”,又稱“連中三元”。三元及第是科舉制度下古代讀書人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中國古代所有讀書人獲得過這一稱号者也寥寥無幾。
自古言:“文不稱第一,武不稱第二。”客觀地說,要在文科,武科考試中做到“連中三元”,确實相當難。據史料記載,曆代數下來,曆史上獲此殊榮的文人至少16人,武者至少4人,你知道他們是誰嗎?
崔元翰(733~795)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狀元。
崔元翰之父名崔良佐,是齊國公崔日用的堂弟。崔元翰因母喪而隐居教書治學,多有著述。他通經史,工詩文,年近五十始舉進士。府試、省試皆第一,中狀元後,登博學宏詞科、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科又皆第一。在曆代狀元中,是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之一
張又新:張薦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憲宗元和中前後在世。
初應“宏辭”第一,又為京兆解頭,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狀元及第,時号為張三頭。在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曆左右補阙、廣陵從事。谄事宰相李逢吉,名在“八關十六子”之目。逢吉領山南節度,表為司馬。逢吉敗,貶江州刺史。後附李訓,遷刑部郎中。訓死,複貶申州刺史。終左司郎。初,又新志在得美妻,後娶楊虔州女,有德無才,殊怏怏。後過淮南李紳,筵上得一歌姬,與之偕老。
武翊黃:能連中三元,與他的家庭出身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分不開。他的曾祖父武平一長于文學,官至考功員外郎;其祖父武就官至殿中侍禦史;其父武元衡,在唐憲宗執政時期官至宰相,也是唐代著名大臣
武翊黃中了狀元後卻犯了一個大錯,和他妻子的随嫁婢女薛荔談起了戀愛。這薛荔姿容俏麗,把武翊黃迷得颠三倒四。他越看結發妻越不順眼,于是長期虐待妻子,受到輿論強烈譴責,朝廷為此要貶他的官。當時的宰相李紳,與武翊黃有同窗之誼,出來為他說情,終是無濟于事,最後武翊黃隻好流寓他鄉。
孫何:十歲識音韻,十五歲撰寫文章能引經據典,尤以文學、經史馳名,與當時著名學者丁謂齊名,曆史上合稱“孫丁”。相傳孫何、丁謂同時參加科舉考試,孫何中頭名狀元,而丁謂榜列第四。丁謂頗有點不服氣。宋太宗幽默地說:“甲乙丙丁嘛,既然姓丁,中第四名也不冤枉,有什麼好怨的!”孫何很有真知灼見,他的一些治國安邦的建議很受皇帝賞識。
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省青州市)人。北宋名相、詩人。
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辭。鹹平年間,王曾連中三元(發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以将作監丞通判濟州。累官吏部侍郎,兩拜參知政事。曾規谏宋真宗造天書、修宮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後,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計智逐權臣丁謂,朝廷倚以為重。後罷知青州。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為樞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國公。因與呂夷簡不和,一同被罷免,王曾出判郓州。
寶元元年(1038年),王曾去世,享年六十一歲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北宋大臣、文學家,工部尚書宋祁之兄。
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宋庠狀元及第,成為“連中三元”(指鄉試、會試、殿試均第一)之人,任大理評事、同判襄州。後因劉太後賞識,被越級擢升為太子中允、直史館。仁宗親政後,累遷為右谏議大夫、參知政事,位居政府。因與同僚呂夷簡不和,又反對“慶曆新政”,故而被罷知揚州。新政失敗後,重新入朝,升為樞密使,至皇祐元年(1049年),以兵部侍郎充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拜相。其後因罪罷相外放,累封封鄭國公,在地方以慎靜著稱。待到晚年,逐漸沉浮自安,終無建樹。宋英宗即位後,宋庠堅請辭官,得以司空緻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宋庠儉約不好聲色,讀書至老不倦,善于糾正謬訛。與宋祁并有文名,時稱“二宋”。著述多已散佚,今有《宋元憲集》傳世。
楊寘,少年時很有才學,鄉試即為第一。慶曆二年(1042),楊寘進京赴考,國子監、禮部皆第一,崇政殿殿試,仁宗臨軒啟封,見名喜動于色,對輔臣言:“楊寘也”。遂擢為第一,朝内公卿相賀,以為得人。
楊寘中狀元後,授将作監丞,任颍州通判,因母親病逝,未及赴任。喪事辦完不久,楊寘亦一病不起,日漸羸弱,終于撒手人寰,年僅30歲,可謂才華未展,英年早逝,時人甚為惋惜,仁宗特地降旨撫恤楊寘家屬。
馮京(1021年-1094年),字當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父時南遷粵西之宜山龍水(今廣西宜州市),至祖父時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醜科狀元。為宋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的狀元。曆官翰林學士、揚州、江甯知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因反對王安石變法,罷知亳州、成都等地。宋哲宗即位,累官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師緻仕。紹聖元年(109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贈司徒,谥号“文簡”。馮京著有《灊山集》,今已佚。
王岩叟(1043-1093)十八歲鄉舉、省試、廷對皆第一,因此又稱三元榜首。宋朝狀元,書法家,論著家,朝廷重臣。曾任監察禦史、侍禦史、吏部侍郎、開封府知府、左司谏、起居舍人、中書舍人、樞密院直學士簽書院事等職。一生才華橫溢、剛直不阿,政績卓著,建樹頗豐。其為人做事高風亮節,受到司馬光、蘇轍、呂公著等大臣名士的高度評價。工書法,正書遒勁渾厚。著有《易詩春秋傳》《韓魏公别錄》。傳世墨迹有《秋暑帖》、《與知府安撫左丞資政劄》、《尺牍》等。
孟宗獻:少年時,聰穎異于常人,且擅長詩文,但由于過于自負,初試時名落孫山。自此以後,孟宗獻謙虛好學,學業日進。再次赴考,得鄉試第一,主考楊伯仁對其文章大為稱賞,并推薦給海陵王。當年,孟宗獻又連赴府試,省試、廷試,皆得第一,名聲播于朝野,被時人稱為“孟四元”。孟宗獻是我國科舉史上唯一的“四元”狀元。
中狀元後,孟宗獻被金世宗破格任命為翰林供奉,不久,又任職單州。孟宗獻孝順父母,母親病逝,因哀傷過度,孟宗 獻亦在服喪期間病逝于家。孟宗獻為文典雅,性情恬淡,著有詩集及《金丹賦》行于世。現佚。有菩薩蠻一首記于《中州樂府》。
王宗哲:連中三 元(解元、會元、狀元)的狀元。也就是鄉、會、殿三試皆為第一 名,授翰林國史院修撰《元史》第四十一卷順帝紀之四中記載:“三月,癸卯,帝親 試進士七十有八人,賜阿魯輝帖木兒、王宗哲進士及第,餘出 身有差。”王宗哲為該科漢人、南人榜狀元。曆官至湖廣憲佥事。
黃觀:在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中均取得第一名。黃觀不僅連中三元,而且堪稱“六首狀元”。此後曆任翰林院修撰、戶部右侍郎等職。靖難之役後,黃觀及其妻女投江殉難。
李骐(1378—1425)。自幼聰慧異常,十歲即能通讀《孝經》、《論語》,洞悉其義。永樂十五年(1417)福建鄉試第一,解元。次年會試中式,廷試又第一,狀元。
李骐為人耿介有氣節,在翰林考校恭勤,廉謹不怠。又講孝道,與人交往和善爽直,見人有不是處,總要當面指出,從不背後議論。永樂二十一年(1423),奉命典應天府鄉試,去取進退,不徇私情,時論稱善。永樂二十二年(1424),李骐染病,得知永樂帝去逝的消息後,他帶病哭靈,遂病情加重。半年之中又連奔繼母和妻子之喪,洪熙元年(1425)十月卒于家中,享年48歲。
商辂:自幼天資聰慧,才思過人。(1435年)鄉試、(1445年)會試及殿試均為第一名,是明代近三百年科舉考試中第二個“三元及第”。郕王朱祁钰監國時入内閣,參預機務。奪門之變後被削籍除名。1467年再度入閣,漸升為内閣首輔,官至少保、吏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等。孝莊錢皇後去世後,商辂與同僚彭時等據理力争,最終使其得以袝葬裕陵。晚年請求罷黜宦官汪直未果,于是力請辭官,以少保緻仕。居家十年後,1486年去世,年七十三。
商辂為人剛正不阿、寬厚有容,臨事果決,時人稱“我朝賢佐,商公第一”,與彭時齊名,為成化年間正直閣臣的傑出代表之一。《明史》評價道:“有明賢宰輔,自三楊外,前有彭、商,後稱劉、謝。
錢棨:江蘇蘇州人 (1734—1799)(乾隆辛醜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修撰。28歲以縣、府、院試三個第一考上秀才。乾隆四十四年鄉試考中第一名解元;公元1781年進京會試,得中第一名會元;同年緊接着在殿試中,又摘得狀元桂冠,從而成為清代第一位連中三元的狀元。同時他也是中國曆史上兩個“六元狀元”(即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均為第一名)之一(另一個人是明朝的黃觀)。
錢棨榮耀非常,授翰林院修撰。乾隆五十一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乾隆五十二年,上書房行走,侍教皇子。當時和珅權傾朝野,欲将錢棨網羅入其門下,被錢棨斷然拒絕,後因受和珅暗算,高宗以為其曠職,大怒,交部議革職留任。乾隆五十八年,任右贊善。乾隆五十九年,出任廣東鄉試副主考官。乾隆六十年,升中允、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
和珅倒台後,錢棨被嘉慶帝任為曆官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有《湘舲詩稿》。
嘉慶四年(1799年)卒于雲南任上,葬于蘇州府吳縣(今蘇州市)胥口鎮香山。
陳繼昌:桂林臨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蓮史。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卒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由于陳繼昌抱病應殿試而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聲名大振。察考又得第一,故又有“三元及第”之稱。他是中國科舉史最後一位“三元”狀元。
陳繼昌在翰林院修撰國史三年後,被派放外任。曆任陝西、甘肅、順天等鄉試典試官。道光六年(1826)任會試同考官。道光十年後,曆任山東兖州知府、直隸保定知府、通水河道巡察、江西按察使等職。曾任山西、直隸、甘肅、江甯布政使。道光二十三年,進京受道光帝嘉勉。道光二十五年,官至江蘇巡撫。一年後,因病辭官,回歸故裡。卧病三年,病故于家中。
尹鳳:字德輝,南京人。。鳳早孤。讀書,娴騎射。嘉靖中舉武科,鄉、會試皆第一。擢署都指揮佥事,備倭福建。徙佥浙江都司,進福建參将。倭陷福清、南安,連?宗出海。鳳邀擊,沈其七舟。追至外洋,連戰浒嶼、東洛、七礁,擒斬二百人。擊倭梅花洋,走之,追至橫山,擒斬二百六十。大小凡十數戰,内地賴以稍甯。改掌浙江都司,謝病歸。隆慶初,以故官莅福建,從錫平曾一本。萬曆初,累官署都督佥事,提督京城巡捕。未幾,謝事歸。
王名世(1567—1646),三元及第。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武舉解元,萬曆二十六年武舉會試奪魁,連中狀元。官居錦衣衛千戶,封明威将軍。不但武藝超群,而且精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 “三絕”。
王玉璧:3歲随外祖父學習武藝。身材魁梧,膂力過人,能開強弓,1636年)考中浙江鄉試武科解元,明亡後,王玉璧連續三科未參加會試,按例被革去舉人。清順治八年(1651年)再應浙江鄉試武科,武藝超群,内場試策論,為文立論得體,中解元。次年,進京參加會試,中會元;殿試各科保持優等,欽點一甲一名武狀元,入選一等侍衛。曆代富陽武科“連中三元”者僅此一人。
出任福建都督佥事,親自教練土卒,加強武備。其時,适值鄭成功舉兵反清,攻陷漳州、泉州等地。王玉璧奉命抵禦,屢立戰功,因擢升陝西延綏定邊都督同知,任内整饬營規,革除陋習;新練一軍,教以野戰之法。同時,利用練軍閑暇,令士兵屯田,以充實軍糧儲備。後調任天津總兵,所屬各地城池堅固,軍容整肅。平時律己甚嚴,以身作則,雙锏終日不離身,以示常備不懈。于60歲時,上疏乞休,退居故裡,自号“戟廬居士”,日以吟詠、練武自娛。
顧麟:曾中乾隆壬申榜順天鄉試解元,後連捷為甲戌科會元。乾隆十九年九月,顧麟又在天下數以百計的貢士中獨占鳌頭,中武狀元,授頭等侍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