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嗎?稻草能賣出比魚還高的價錢”,“無用的稻草比魚還貴,真是奇怪了”。最近,村裡大家都在議論這個事情。
在我們村子,稻草一直是沒有什麼經濟價值的,以前除了少量的喂牲口、做鋪墊用外,大部分都被燒掉或者堆在稻場上爛掉了。如今,農村機械收割後的稻草怎麼處理更讓人犯難了,焚燒吧不僅污染環境,還被禁止,留在地裡吧,又影響耕種,也沒有誰拿來賣錢的,更不用說比魚的價值還高了。
一打聽,原來是王崗村有一個叫成銘的村民,利用稻草種植平菇,批發價一斤賣到3塊錢,而當地的白鲢魚一斤隻要2.5元,平菇的價格比魚高 出0.5元。我對這事很感興趣,決定去拜訪。
剛過冬至,凜冽的寒風一下子将氣溫降了十多度,地處長江南岸的王崗村,空曠的田野見不到人影,但在成銘的大棚裡,卻是另一番熱鬧的景象:一排排齊腰高的矮牆,牆上層層疊疊長滿平菇,成銘夫婦正在采摘,大棚外有五六個小販在等着裝貨,在忙碌中,他不停地接電話,都是菜市場的商販跟他要貨的。我足足等了一上午才跟他搭上話。
老實寡的成銘談起現在平菇的俏銷,他打開了話匣子:冬天到了,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打起了火鍋。其中,肉厚肥美的平菇成為大家熱衷的食材,現在平菇是供不應求,很多商販都是親自上門來采購,我一天就出菇5千多斤。
成銘屬于那種勤懇樸實的農民,農忙在家盤弄着幾畝責任田,農閑就四處打散工,幹的都是下力氣的活。五年前的秋收後,成銘随親戚到江西九江一個水電站工地打工,工地旁邊是一個農場,勞作之餘成銘總是到農場轉轉。有一天,他發現農場工人把很多稻草堆在一起用塑料蓋起來,一問,人家說是種平菇的。而且還告訴他,稻草種平菇也不用什麼技術,把稻草用水一泡,種上菌種蓋上薄膜,一個月後就可以收平菇了。成銘來了興趣,想到自已家鄉是水稻産區,稻草在村裡到處都是也不值錢。家裡也有人種過平菇,但都是用棉籽殼袋裝種植,這種用長稻草直接種平菇還是第一次見到。當即決定,回家種平菇。
一個月後,工程完工了,成銘沒有跟親戚轉戰别的工地,而是回家将自家幾千斤稻草泡到池塘裡,又從縣裡的菌種場買來平菇菌種,然後把泡好的長稻草直接鋪在地上,撒上平菇菌種,蓋上塑料薄膜,就等着一個月後采菇了。
半個月後,并沒有等來長出平菇,全部污染了,長滿了雜菌,一個菇都沒有出。成銘傻眼了,趕緊四處托人從市農科所請來專家,專家看了以後說:問題主要出在稻草上,因為稻草上面有一層蠟,如果不處理掉,它就不适合平菇菌絲的生長。專家告訴他:平菇菌絲生長的主要營養是稻草裡的纖維素,但這些纖維被稻草外表的蠟質緊緊地包裹着,菌絲想要進入稻草内部吸收營養的時候,就會遇到蠟質層的阻礙而無法向前延伸。得不到營養,平菇的菌絲就長不了,雜菌反而長起來了。專家最後教成銘,用石灰水浸泡,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原來當初在江西,人家隻告訴他稻草先要用水泡,沒有講必須用石灰,成銘着急回家種植,哪有不失敗的?按照專家的方法,成銘趕緊種了第二批,這次,再也沒出現雜菌,趕在了春節前上市,成銘小賺了一筆。
但成銘又發現:直接放在地面上露天栽培,雖然省事,投資少,但是出菇率不高,往往隻能收獲一茬,再長出來的都是殘次品了。一斤稻草最多能出3兩菇。又找來專家幫他一分析,原來是這樣露天粗放栽培方式一是營養不夠,二是容易失水,造成水分不足,所以直接影響産量和質量。要想提高産量就需要像袋栽平菇那樣保證營養和水分,專家建議放到屋内或者建塑料大棚栽培。
建塑料大棚容易。但是,浸泡後的稻草又長又松又軟,要想做成菌袋可不簡單了,除非有一個能固定形狀的工具。
成銘想到了一個辦法,用木闆做成模具,再把發酵好的稻草放進模具裡,撒上菌種,調好的營養肥料,做成一塊塊菌磚,等菌絲長好後再碼成一道道菌牆,這樣既利于發菌,又大大利用空間。
從野外粗放管理進入大棚菌牆栽培,溫度、濕度、光度好控制,也便于消毒,發菌快,無雜菌感染,産量提高了,品質也好了,一個月後就開始采菇,種一次收三茬,一斤稻草從原來的3兩菇提高到到現在的1.5斤至2斤。
如今,成銘有種植大棚3個,投入稻草3萬多斤,産鮮平菇5萬多斤,純收入達10萬元。
以前大家種植平菇都是采用棉籽殼,但随着棉籽殼的價格不斷上漲,種平菇的利潤越來越低了。如果利用農村廉價而豐富的稻草來栽培平菇,不但可以降低生産成本,減少環境污染,隻要栽培得法,其産量、品質均與棉殼相當,而經濟效益還要高于棉殼。
成銘利用稻草種平菇五年,總結了一套純稻草栽培平菇技術,以下就是他的種植經驗:選料選擇幹燥,無黴爛變質,顔色黃亮,韌性強的新鮮稻草。如果利用隔年的陳稻草,栽培前要暴曬2-3天,以減少稻草中的雜菌基數。
浸泡浸泡稻草可以在池塘,但最好是自已挖一處水池。将曬過的稻草按每把1-1.5公斤扭成麻花狀的草把,放入池内用5%石灰水浸泡(夏季2天,春、秋季4天,冬季6天)。
發酵将浸泡好的草把撈起後調節含水量至65~70%,PH值8—9呈弱堿性,再拌入1.5%的複合肥,1.5%石膏粉的輔料,建堆發酵4—5天,待料溫上升到60℃以上保持2天後翻堆,再推2天即可。
接種接種時在模具鋪上薄膜,先在薄膜上撒一層菌種,鋪一層稻草,草把上面再撒一把菌種,然後地膜向上收攏包好草把即可。培養菌絲階段溫度宜控制在20℃-25℃,相對濕度60℃,光照宜暗,大約經過15-20天菌絲即可長滿。
建菌牆待菌絲長滿并出現有黃色的分泌物時表示已經發好。把發好的菌磚按一米的高度壘成菌牆,再糊上一層營養泥固定菌牆。(營養泥制作:100公斤碎土添加石灰3公斤、過磷酸鈣2公斤、磷酸二氫鉀0.5公斤拌勻後加水調成泥糊)。
出菇每天在氣溫最低時打開大棚一小時,加大溫差,促使出菇。根據棚内濕度噴水,将空氣濕度提高到80%-95%,增加菇床的散射光照,并且保持空氣新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