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比較嚴重,但事實就是如此的真話哈:“我不知道以大腿主動做功的小步快頻跑法還會危害人間多久才結束”。這個話早在四年前我就開始說了,隻是第一次在公衆号文章說出來。事實上,隻要以大腿做功去跑步,落地點處在身體重心的前方,因受力角度的關系,身體感受損傷的事實就永遠存在。無論你怎麼控制步幅,這個受傷隐患隻是略微浮動而已。
接下來會引發的後果邏輯就是:第一,刻意地人為去控制步幅,會對髋部活動度造成無法估計的損傷隐患;第二,在錯誤的方向裡采取各種補救措施,還不如原地不動。譬如我在回答一些跑友咨詢的時候就說過:“以主動跨步小步快頻的方式去跑步來避免運動損傷,還不如直接躺平在家不出去跑”,第三,步幅永遠都是衡量跑動效率的第一因素,沒有合理步幅數值的跑步,就意味着是無用功和不思進取去跑步。第四,第五......
我很想在那些倡導大腿做功小步快頻跑法的人士身上得到幾個答案:
第一,步頻的技術數值代表着什麼?步頻高,是不是就意味着步數多呢?
第二,觸地時間的技術數據意味着什麼?跑動中,觸地時間越短,身體感受地面的反作用力就越小,受傷幾率就越小,對嗎?
第三,衡量10公裡距離的觸地時間是以全程計算還是就算一步的時間呢?或是說你們可以跑一步就完成了10公裡距離嗎?
第四,在同等配速下跑10公裡,平均步幅1.25米,那就是8000步完成比賽。假如步幅是1米,則需要10000步完成比賽,試問8000步和10000步的的總觸地時間,哪一個會更短呢?
第五,算了,這個疑問還是不說了。因為每個人的審美觀不一樣,我喜歡的自然舒展的跑動飄逸感,也許會有人不喜歡;好比是我覺得以主動跨步跑的小步快頻動作形态非常醜,但就有人說很好看,這個問題還是互相尊重吧,當我沒說哈。
抛磚引玉哈,在沒有得到相關人士回複之前,我以《小聶跑法》創始人的身份先說說以上幾個疑問的理解,也就是我自己給自己的答案吧。
第一,步頻是跑動中每一步的轉換速度,以分鐘來計算,也就是說步頻180步/分,就是每分鐘跑了180步的概念,當然有些計算方式是以單腳落地次數來計算的,步頻180步/分,就是左右腳各90步/分這樣。因此,非常簡單的結論就是步頻越高,步數自然越多。
第二,觸地時間的概念就是跑動中身體(腳部)和地面接觸的時間。在一般的計算方式裡面是以單步來計算,譬如200毫秒/步這樣。在跑動中的下落沖擊力和反作用力對身體的刺激效應來分析,觸地時間越短,對身體的刺激效應就越小,假如這個效應會産生受傷隐患,那就可以理解為觸地時間越短,受傷幾率越小,這是目前通用的科研結論。因此,跑動中的單步技術裡,騰空時間越長,觸地時間越短是衡量跑動效率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标。騰空和觸地的時間比說的就是這個概念。
第三,目前人類的跳遠世界紀錄是8.95米,也就是人類目前一步所能達到的最遠距離。試問我們人類有可能一步達到10公裡嗎?按我的理解是不可能的,因此,在10公裡的距離裡,肯定是無數步疊加在一起完成。衡量10公裡距離的觸地時間自然就是完成這個距離無數步的觸地時間的總和了。
第四,既然我們不能一步完成10公裡的跑動,那麼在完成10公裡所需步數的選擇裡,8000步和10000步的區别就在于每一個單步的觸地時間是疊加8000次或是10000次,這就是步頻多少的意義所在,對吧?結合我們對步幅概念的理解,加上騰空觸地時間比的因素,1.25米步幅的觸地時間肯定會比1米步幅的觸地時間會更少,更别說是疊加8000次和10000次的差距了。
以上四點的邏輯我們很清晰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不要以單步的觸地時間來衡量跑動效率,而應該以額定距離的總和來計算,這裡面就意味着所有的跑步技術效率數值 是一個綜合體的概念,而不能單獨去理解某個數值。也可以打臉那些倡導主動跨步小步快頻的人的說法,他們一直強調步頻越高,觸地時間就越短這種脫離事實的觀點。真相其實是步頻越高(步數越多),觸地時間就越長;觸地時間越長,受傷幾率自然就越大。
文章的最後,說點閑話哈。有些跑友私信我,問我最近寫文章很少表達技術概念和運用技巧了。我說“我累了”,和不同技術體系的人溝通,我們貌似都是努力說服對方,但其實這是無用功的行為。而我有點厭倦了這種無謂的解釋而已。所以,我們的文章就是大量地分享學員的進階實況,以行動和事實說話。我相信群衆的眼睛是雪亮的,自有自己的評判标準。
至于今天為什麼會這樣寫一個文章,隻是為了一個承諾而已。
細品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