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唐詩三百首前三十首

唐詩三百首前三十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30 11:42:08

唐詩三百首前三十首(唐詩三百首267韓翃寒食)1

寒食

作者: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先說說題目吧。這首詩的題目是《寒食》,那可能有的朋友會說了,不是清明節麼,為什麼會講《寒食》,還說應節氣呢?因為現在的清明節啊,是古代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日的合并。而且更早的時候,上巳也罷,寒食也罷,都比清明的名氣大。上巳本來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按照風俗,這一天要在水邊洗滌污垢,祈求平安,孔子所謂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說的就是上巳沐浴的風俗。那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巳的時間就固定到了三月三日。節日的内容,也變成了水邊的宴飲和踏青。杜甫《麗人行》不是講麼“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其實講的就是上巳春遊的事情了。那寒食又是怎麼回事啊?寒食節是在冬至之後的105天,也就是清明節之前的一到兩天。這一天最重要的風俗就是禁煙火,大家都隻吃冷飯,所以叫寒食節。據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被燒死在山西綿山的介子推,那後來這個節日又增加了祭祀這個重要内容,從漢到唐,寒食一直是民間的第一大祭日。曆朝曆代都要放假,讓人回鄉祭祖掃墓。白居易不是說“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别離處”,他講的就是寒食節掃墓的情景。那清明節又是怎麼回事呢?清明啊,本來不是節日。它就是一個節氣,因為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所以叫做清明。但是也不知是什麼原因,大概因為中國是農業社會,大家對節氣最敏感吧。反正清明的地位從唐朝開始就逐漸提升,到了宋朝之後,幹脆合并了上巳、寒食兩個節日,從上巳那,接受了遊春的内容,從寒食那,接受了祭掃的内容,這才演變成了今天的清明節。和大家一起分享唐詩,除了講文字之美之外,本來還想幫大家了解一下唐朝人的生活,所以今天就講這首文字美,内容也新鮮的《寒食》。 先看第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這句話寫得真漂亮。春城不是昆明,也不是廣州,而是春天的長安城啊!時為春日,地屬都城,那和城相連,十分雄壯。那無處不飛花呢?無處不飛花這是一個雙重否定,其實就是處處飛花的意思。但是雙重否定表示強烈肯定,所以無處不飛花又比處處飛花情感要強烈。但這些都不是這句詩中最精彩的部分,最精彩的部分在哪啊?就在這個“飛”字。為什麼要寫無處不飛花,而不寫無處不開花呢?因為開花是開在地面上的啊,是平面的,而飛花呢,則是從地上又飛到了天上,這就是一幅立體的春光圖了。而且開字多呆,飛字多靈啊!春風卷着缤紛落花,春風也卷着柳絮楊花,春風浩蕩,春花飛舞,這是多麼動人的場景啊。一個飛字,詩眼就出來了。現在很多人并不知道這首詩,但是知道“春城無處不飛花”這句話,這就是煉字的力量啊。要知道寒食節是在春分之後,其實這已經算是晚春了,正是“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的時候,那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馬上整個長安城春深如海,飛花撲面的景象就如在眼前。真是一副既輕盈又壯闊的長安城春日全景圖。那再看第二句“寒食東風禦柳斜”,這是從全景轉到細節了。東風浩蕩吹遍了長安城,當然也吹進了皇宮禦苑。禦苑中的柳絲随風起舞,斜斜地飛上天去,這就是“寒食東風禦柳斜”啊。本來風是無影無形的,最難描述的,但是這兩句詩,通過花之飛,柳之斜,一下子就讓我們感受到了春風的力量了。而且,随着這句“寒食東風禦柳斜”,整個春光圖也就找到了一個焦點,焦點在哪?在皇宮。如果咱們看清了這個焦點,另外一個問題就出來了。這裡頭的東風真的就是指自然界的春風嗎?其實講李白《清平調》時曾經說過,在古代啊,春風往往不僅隻春風本身,它還有帝王的意象。那在這首詩裡,是不是也是如此呢?看下句吧“日暮漢宮傳蠟燭”,這是從風景轉到人的活動了。焦點既然是在皇宮,那皇宮裡的人在幹什麼呢?在漢宮傳蠟燭啊。這裡詩人用的是漢宮,但是我們之前也說過,以漢比唐,是唐朝的傳統。所以這句“日暮漢宮傳蠟燭”,就是傍晚時分,從唐朝的皇宮裡,或者說從我們的皇宮裡走出了馬隊,傳出了蠟燭。那皇宮為什麼要傳蠟燭呢?這就涉及到寒食節和清明節的風俗了。按照唐朝的制度規定,寒食節這天全國上下不能舉火,唯有皇宮特殊可以點蠟燭。那點蠟燭就點蠟燭好了,為什麼又要傳蠟燭呢?這又涉及到當時的另外一個制度,按照唐朝的制度規定,清明這一天,由黃帝傳旨,取魚柳之火傳給近臣,表示恩寵。那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啊,賜近臣新火是在清明節,天下禁煙火,隻有皇宮可以點蠟燭是在寒食節。咱們剛剛說過,清明節要比寒食節晚一兩天,所以這裡邊本來是有一兩天的時間差的,可是黃帝為了表明額外的恩寵,在寒食節的傍晚就借賜新火這個風俗,就向皇宮外面賞蠟燭了,這就是“日暮漢宮傳蠟燭”。那麼到底是誰,會得到皇帝如此的恩寵呢?最後一句“輕煙散入五侯家”,所謂五侯,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是,西漢成帝的時候,外戚尊貴,王皇後的五個兄弟都被封為侯,簡稱五侯。另外一個說法,是說東漢桓帝的時候,宦官勢力強大,有五個在同一天都封了侯,也叫五侯。那不管韓翃在這裡用的是哪個典故,反正得到恩典的就是皇帝身邊的親信權貴。因為寒食禁火,到了傍晚,整個長安城都黯淡下來了,這時候,一隊人馬從皇宮裡出來,舉着高高的蠟燭,飛奔而去,蠟燭的青煙也随風飄散,一路飄向了權貴之家。你看這兩句寫得多傳神啊!讓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青煙之味呀。那把這四句話合在一起,前兩句是寫白天的風景,後兩句是寫夜晚的風情,一副長安寒食節的立體畫面,已經躍然紙上了。場景呢,也随着“飛”、“斜”、“傳”、“散”,這幾個動詞,從長安城轉到了皇宮禁院,又從皇宮禁院,轉入到了五侯豪門,轉的時輕靈跳脫、神采飛揚啊。那這幅畫的焦點是皇宮,統領這些場景的力量又是什麼啊?是東風啊,是東風讓花飛,讓柳斜,讓煙散啊。這東風既來自自然,也來自皇帝,這才能結到“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白日飛花,夜晚飛煙,真是春風浩蕩,皇恩浩蕩啊!内容很大,也是有寫的那麼有靈氣,不沉不重,正如風舞落花一般,這就叫做“以清麗之筆寫承平氣象”。無怪乎這首詩一出來,連當朝皇帝唐德宗都深深折服了。正好呢,當時唐朝還缺一個駕部郎中知制诰,就是一個整天給皇帝寫材料的官兒,需要好文采,唐德宗馬上欽點韓翃,可是當時朝廷裡做官的韓翃有兩個,還有一個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唐德宗為了怕别人誤會,還特意在韓翃的名字旁邊标注了“春城無處不飛花”這四句詩,然後寫了一句,留給這個韓翃,這就是詩的力量啊。當然也有人說,這首詩沒那麼簡單。它可不是一般的寫景頌聖,它是一首政治諷刺詩,諷刺的是唐朝的宦官專權。怎麼看出來的呢?看後兩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剛才不是說,五侯的一個典故就是東漢的宦官五侯麼,那唐朝的宦官專權可一點也不亞于東漢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寫“輕煙散入五侯家”,不就是諷刺皇帝寵信宦官,宦官飛揚跋扈麼。有沒有道理呢?也有道理,但是就算韓翃真的在諷刺,這個諷刺也非常微妙。微妙到連唐德宗這個被諷刺的對象都沒看出來。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理解這首詩啊?有還是沒有諷刺啊?還是那句話,詩無達诂。一首好詩,本身的意象應該是非常豐富的,每個人都能從自己的角度受到觸發和感動。那有人感受到春深如海,有人感受到寒食風俗,有人感受到皇家氣象,當然也會有人感受到時代的悲哀和詩人的諷刺。那在這種情況下,詩人自己本來的意思,已經隐退到背後,既沒有人能夠說清,也無需說得那麼清楚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