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有什麼不好?佛系是一個網絡流行詞,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主要意思是指無欲無求、不悲不喜、雲淡風輕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該詞語最早來源于2014年,日本某雜志介紹的“佛系男子”,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佛系青年有什麼不好?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佛系是一個網絡流行詞,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主要意思是指無欲無求、不悲不喜、雲淡風輕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該詞語最早來源于2014年,日本某雜志介紹的“佛系男子”。
他們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但内心往往具有以下特點:自己的興趣愛好永遠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總是嫌談戀愛太麻煩,不想在上面費神費時間,也不想交什麼女朋友,就單純喜歡自己一個人,和女生在一起會感覺很累。
佛系的發展
經過網絡的傳播,佛系逐漸衍生出“佛系追星”、“佛系養娃”、“佛系點贊”、“佛系買家”、“佛系員工”、“佛系購物”、“佛系戀愛” “佛系學生”等等,佛系一詞風靡一時,行為舉止、生活态度等均與其挂鈎。本意是是指一種追求自己内心平和、淡然的活法和生活方式,大部分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是曆過人生的磨難、品嘗過生活的百味,也享受過人生的富貴,最後看破紅塵,活得超凡脫俗的淡然的佛系也逐漸變質,更多地被應用于自我調侃、自我寬慰。
佛系青年的分類
以心理和行動兩個要素為标準,則會有以下四種情況(√表示佛系,×則代表反面):
類型 心理 行動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可以看到的是,第四種情況在心理和行動上均沒有佛系的表現,因此可将第四種情況排除在外,而第一種情況心理上真正佛系的成因又有主動和被動之分,主動的佛系是超脫與淡然,是一種主動的選擇,而被動的佛系則是更傾向于被動的接受,大有“改變不了這個世界就去接受它”的意味,故而佛系青年的分類按心理與行動的判定标準可分為四類。
佛系青年的解讀:
第一種類型----主動型: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佛系青年,而佛系中佛的含義并不完全等同于佛教中佛的含義,這裡的佛系是知道自己可以付出什麼,想要什麼,所以面對事事煩擾,可以不在意,它建立在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之上,明确心中所想,而非事事都要滿足,面面俱到。當下很多人的焦慮來源于欲望與實際能力的不匹配,故而大都一邊焦慮一邊懶惰,一邊佛系一邊不甘。口口聲聲把自己定義為佛系,但很多年輕人連經曆世事都談不上,更别說看開看破,隻是拿着“佛系青年”的無為,當自己能力不足,又不肯努力的借口而已。可真正的佛系,實則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态度,有明确的方向,也能調節好心态,摒除了雜念,專注于目标,這其實是在當代應該提倡的。物欲膨脹、紛繁複雜、社交發達的當下,接觸到更為多彩的世界的同時也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比較,最後可能造成多方嘗試、一無所獲的局面。故而這種佛系不失為一劑良藥。
第一種類型----被動型:
這種佛系主要成因于對現實的妥協。關于心理學有一個習得性無助的實驗,實驗的結果表明,當狗認識到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控制電擊的終止時,産生了無助感,當它後來有機會逃離電擊時,它們也會變得無力逃離。這一點放到人的身上進行解釋就是因為屢屢受挫而産生的對未來的絕望之感,悲觀地将未來描述為黑暗,将個人努力定義為徒勞,得不到有效的正反饋效應,從心理上不得已接受志不可得的事實。
第二種類型:心理上不佛系,而行動及表現上卻是佛系。
這樣的人,心中有一片宏大的天地,而這天地也是僅僅停留于頭腦中的天地。胸懷滿腔壯志,卻不曾踏出前進的步伐。或是源于對不理想結果的害怕,或是缺乏行動力,或是對結果及自身素質有了一定的認知,不夠自信,總之都不肯邁出前進的步伐,無論是什麼原因,這在本質上都是一種消極的處世觀。而且關于對自己的認知,其真實性準确性還是有待商榷的,就像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幸福中》提到的“你的想法隻是個想法,他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事實”,過高、過低估計自己都會成為一定的阻礙。顧城在《避免》中寫到“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這種心态與這類佛系青年有一定的趨同性,為了表面結束,避免了一切的開始。而且這種類型的佛系青年是矛盾綜合體,雖然其在行為上表現得無欲無求、順其自然,但心理的欲望黑洞卻無法填滿。
第三種類型:心理上佛系,行為上不佛系
這看起來是一種比較奇怪的狀态,但也實屬存在,生活本身就有太多身不由已,其成因也主要是外部因素。從家庭方面看,首先是法律明文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責任,其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寄托了子女光宗耀祖的希冀與期待,兩個方面的影響與約束,讓青年全憑喜好、無欲無求變得不易。,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