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曆史,有不少的變法改革之舉,大多都是朝代更替的産物,為的是讓朝代得以富強延續。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曾在晚期試圖求變來博取生機,洋務運動由此誕生。顧名思義,這場運動主張借鑒國外的技術和經驗,想要讓風雨飄搖的清朝實現自強和求富,想法是好的,但實施的過程困難重重,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晚清時期,清朝經曆了西方列強的侵略,面對堅船利炮毫無還手之力,隻能割地賠款來維持和平。但是作為泱泱大國,哪裡受得了西方小國一次又一次的欺辱,眼看着清朝幾乎要覆滅,此時不圖革新就意味着放棄,于是以奕、文祥等代表的洋務派提出了學習西方技術的想法。
1861年,清朝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代表着洋務運動的正式開始。曆時三十幾年,期間努力創辦軍事工業,大力開辦民用工業,以西學為宗旨改革經濟體制。清朝花費巨資發展了經濟,購置了槍炮和艦船,基本有了對抗列強的底氣,面對法國和日本的挑釁,也給予了完美的回擊。蕭條不堪的清朝甚至一度實現了“同光中興”,就當衆人以為清朝就此起死回生之時,危機也随之而來。
不可否認,洋務運動做出了不少的成績,但并沒有實現自強求富的目标,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究其根本原因,是西方的經濟體制和清朝的封建制度并不匹配,想要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手段來維護封建專制的統治,用工業化體系來維持農耕經濟體系,根本是背道而馳,因此洋務運動注定不可能成功。洋務運動雖然有皇帝的支持,但是仍然存在一大批的頑固派,尤其是慈禧。雖沒有反對但也沒有表示贊同,這給了頑固派一個正當的借口,大唱立國之道,始終看不起外國的技術,不斷地阻撓洋務運動的開展。
每當洋務派有所決策的時候,頑固派肯定會唱反調,從而導緻很多的項目總是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決定和實施。對于強調時間和效率的工業體系來說,這是最大的弊端,讓洋務運動實施起來十分艱難。大臣們各自為政,并沒有很好地進行協作,從而起不到最大的改革效果,雖有成效但微乎其微。除此之外,所謂的洋務運動不過是集權派的專制之舉,這跟封建王朝的制度有很大關系,雖然經濟上實施改革,但思想上仍然守着舊制度,沒有和百姓共謀發展之道。而洋務運動正是缺乏了廣泛的群衆基礎,才會如此快速地崩塌。
洋務運動标榜自強新政,但卻忽略了封建思想的弊端,妄圖以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來改變衰敗的國情,實屬有點強人所難,再加上守舊派的一再阻撓,其失敗早已注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