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網融合”齊頭并進,新城發力“交通先行”。回首十年間,松江區大力推進“四網融合”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持續貫通路網、提升品質、增強群衆幸福感和便利度,同時,作為新城發力的戰略支點,松江樞紐正加緊建設,面向長三角往來通達、帶動南部區域功能提升,功能多元、開放融合的“城市客廳”“樞紐之城”一步步落地。
今天(10月10日)上午10點,新松江人齊玉傑與松江區交通委交運科科長屠婵燕,一起走進《非凡十年·松江變遷——我的家鄉變了樣》可視化訪談直播間,暢談十年來松江如何從“行”字落筆、蝶變升級,共話日常出行的巨變。
“四網融合”是指松江着力構建一個包含國家高鐵網、上海軌道交通網、松江有軌電車網和地面交通網四個交通網絡且有機融合在一起的綜合交通體系。“四網融合”通過交通成網,引導更多市民搭乘公交出行,破解交通出行難題;不同交通方式融合貫通,讓市民們出行更加便利機動。十年來,有軌電車T1、T2線投入運營;滬蘇湖鐵路開工;辰塔路等區區對接道路、G60松江東等高速立交匝道建成……作為負責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以及航道碼頭管理的交運科負責人,屠婵燕正是親曆其中的建設者。
“讓老百姓的出行體驗越來越好,出行滿意度越來越高是我們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屠婵燕說,“十年來,得益于交通工程建設的良好基礎,我們着力從優化公交網絡并深化鎮域公交改革,以及建成中運量有軌電車運營兩方面突破創新,區域内公共交通網絡實現貫通融合,居民出行便利度大大提升。”2014年以來,區交通委啟動鎮域公交整合改革,理順管理機制、完善線路布局,通過“三步走”策略逐步實現鎮域公交的小網與大公交的整體融合;與此同時,總裡程達31.24公裡的松江現代有軌電車T1、T2示範線工程分三階段建成啟用,并于2019年底全線貫通運營。截至2022年8月底,黃澄澄的“蠶寶寶”共開行363860次,實現安全行駛1284天,運行總裡程713.43萬公裡,累計客流達2644.42萬人次,日均客流20595人次,有力承載起了松江市民出行的需求。
“公共交通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圍繞着‘公交優先’的戰略,我們下足了功夫。”屠婵燕介紹,目前松江共有公交線路127條,車輛854輛,中運量有軌線路2條,車輛30輛,公交樞紐站34處,公交日均客運量為34.9萬人次(含過境客流),城區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95%。對此,外出主要依賴公交出行的齊玉傑深有感觸。“我記得我們剛來到松江的時候,部分公交站台就是一根杆加一塊小牌子,也沒有雨篷等設施。”齊玉傑回憶道,“在松江生活這麼多年,到處日新月異,發展得特别快!”
如今的松江,道路寬闊,綠樹成蔭,公交車站修到了家門口,候車的時候雨篷和到站時刻表齊備,還專門設置了夜間公交服務。“我們有時候回來晚了,也不愁沒車坐了!”齊玉傑興奮地說。在她看來,近年來松江公交最大的變化就是許多公交車都換成了電車。“原來隻有3路、24路是電車,現在17路、20路、19路、13路、12路都換成了電車。速度變快了,而且節能低碳,更加環保。”與此同時,還有美麗的“蠶寶寶”成了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既緩解了交通,又方便了群衆,感覺城市越來越美好。”齊玉傑的感慨也反映出松江在公共交通效率提升和出行方式選擇多樣化方面的巨大變化。“未來,我們還将重點推進骨幹線網的重構,形成‘六橫五縱’客運走廊,構建‘中運量 骨幹線 接駁線’的多層次服務網絡,進一步提升公共交通網絡融合度和運行效率。”屠婵燕分享未來松江公共交通持續優化的願景藍圖,“我們還将圍繞着産城融合、智慧便民等目标優化提升公交線網,着力打造智慧交通、綠色交通,讓市民們享受更多出行的便利。”
值得期待的是,作為“四網融合”體系的核心,松江樞紐建設正加快步伐。計劃在2024年與滬蘇湖鐵路同步建成的松江樞紐将通達80%以上長三角主要城市,預計年客流量超2100萬人次,在進一步便利市民出行之餘,還将有效帶動和激活松江新城南部區域功能提升。未來,高架連廊系統串聯公園綠地、廣場、屋頂花園、濱水綠帶,豐富而優質的配套環境建設也融入“站城融合”概念,屆時,市民們将擁有一個多元融合的城市新“客廳”。
文字:李爽
圖片:張哲倫 資料圖
編輯:沈莉娜 許萍 周正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