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智慧的化身”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曆、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不僅他的子孫後代從中獲益良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的化身”,他的《誡子書》可謂是一篇充滿人生智慧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
諸葛亮,字孔明,号卧龍,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諸葛亮早年随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去世後,他便在隆中隐居。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于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最終形成了三國鼎足之勢。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劉備去世後,後主劉禅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諸葛亮一生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了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他前後六次北伐中原,終因積勞成疾,于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享年54歲。劉禅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的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他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叫作諸葛連弩。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流芳百世的《誡子書》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前夕,寫下了流芳百世的《誡子書》。那麼,諸葛亮究竟在《誡子書》這部家訓中說了什麼?從中可以看出他什麼樣的官品與官德呢?讓我們回溯到三國時期,走進這部家訓: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
這段文字用現在的話來解釋就是:
君子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靜,來修養健康的身心;是憑借儉樸節約,來培養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欲、淡泊名利,就無法樹立明确的志向;不排除幹擾、心靜止水,就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标。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幹,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焦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内心愉悅。年華随時光而逐步飛馳,意志随歲月而逐漸消逝。最終,這些将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隻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窮困的茅舍裡,到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這就是諸葛亮寫給他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也體現了諸葛亮的家訓家風。《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甯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諸葛亮做人治學的經驗,着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淡泊”自守,“甯靜”自處,從淡泊和甯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好像是老生常談,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經驗之談,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還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系;不但講明了甯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
在這篇《誡子書》中,有甯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甯靜無以緻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淡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還有簡約的力量。這篇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赅;文字清新雅緻,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讓人信服。短短86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要好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還給他的外甥龐渙寫過一封家信,這就是大家未必很熟悉的《誡外甥書》,在這封信中,諸葛亮着重強調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他告誡自己的外甥說,一個人應該志存高遠,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慕先賢,節制情欲。如果志向不堅毅,思想境界不開闊,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無為,就會成為沒有教養、沒有出息的人,就在平庸無為中消耗一生。
《誡子書》帶給我們的啟示
那麼,《誡子書》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第一,修身養性貴在“靜”“儉”。“靜以修身”“非甯靜無以緻遠”“學須靜也”,告訴人們隻有甯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儉以養德”,告訴我們生活務必要節儉,并以此培養自己的德行。
第二,隻有淡泊、甯靜,才能做到志存高遠。内心甯靜才能戒驕戒躁,内心淡泊才能含英咀華,内心開闊才能登高望遠。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隻有靜下心來才能更好地謀劃未來、計劃将來。
第三,要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告訴我們學習既要有甯靜的學習環境,更要有專注、平和的學習心境。“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學習,要學習就要有志氣。還要心靜,心不靜就不能專心治學。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儉樸才是涵養道德的主要條件。
第四,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質既要勵精又要治性。“思想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質要做到戒除“淫慢和險躁”,要有與時俱進的時代觀念,也要克服急躁冒進、急于求成的毛病,做到和諧适度、平衡發展。
第五,做事要有時間觀念。“年與時馳”“意與日去”,告訴我們時光飛逝,意志力又會随着時間消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珍惜時間,管理好自己每天的24小時,善用每一分每一秒,否則就會“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到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第六,做人應當樹立遠大的志向。具有遠大的志向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先決條件。作為年輕人,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遠大的志向,還必須有實現理想志向具體可行的措施和戰勝困難排除幹擾的毅力。不然理想就可能會成為一種空想幻想。一個人如果志存高遠、意志堅定,加之缜密的思考,然後付之于行動,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争中取得成功;反之,則必然失敗。
從《誡子書》這部家訓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他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一覽無餘,将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佳作。諸葛亮的家教門風,深深地影響了後世子孫。
◎本文原載于《文摘報》(作者王傑),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