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24小時睡眠和大病有什麼區别

24小時睡眠和大病有什麼區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5 09:48:47

來源:北京晨報

三天可見會友盡嗎?

近有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人在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縮小朋友圈記錄的查看範圍。

朋友圈出現“三天可見”功能之後,争議一直不斷,支持者認為理應保護隐私,而反對者認為會導緻“友盡”。

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朋友圈裡的社交更好,而不是更壞呢?

●正方

保護隐私 本是正當之義

24小時睡眠和大病有什麼區别(專家三天可見)1

張頤武(北京大學教授)圖片來源:北京晨報

朋友圈出現以來,确實給人們的社交提供了很多方便。但同時,也引發了很多問題。比如隐私的問題、安全的問題等。

朋友圈裡并非全都是朋友,有時候一起開個會,初次見面的人加個微信很正常,可能以後很少有機會再見面,但互相之間卻能通過朋友圈了解對方很多涉及隐私的生活細節,倘若僅僅如此也還算好,更麻煩的是,有些因為各種原因加的好友,會帶來一系列的麻煩,比如隐私洩露、上當受騙等,這些年來,類似的事情很多,經常能在各種媒體上看到。

“三天可見”正是應對這種情況所出現的功能。一個人在朋友圈發表的文字、圖像,很容易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廣泛傳播,而且一旦傳出去,很難追查蹤迹,倘若個人隐私受到侵害、甚至因此被詐騙等,也同樣很難追究洩露者的責任。當然,還有一種功能,可以對任何一個微信通訊錄中的人設置“朋友圈不可見”,道理也是一樣,隻是形式不同,一個在功能上限制整個圈子,一個限制個人。

除了隐私容易被洩露之外,還有一個更普遍的問題。朋友圈不是私人的日記本,而是一個社交媒體,一個半公共的空間,但很多人習慣把朋友圈當做一個記錄自己生活軌迹的地方,一個私人資料的存儲地,因此,設置“三天可見”,等于給開放的朋友圈加了一個限制,自己想要回憶生活的點滴,可以查看朋友圈的記錄,但别人不能查看,隻能看到當下的狀态。這其實也符合記憶的特征,和人交往是互動,但回憶是私人的。

朋友圈名為圈,但實際上範圍很模糊,朋友、家人、同事、熟人、認識的人、點頭之交都在裡面,這就存在一個邊界的問題。現實生活中,家人、生活中的朋友、工作中的朋友,邊界往往比較清晰,各有各的圈子,但朋友圈把這些不同的圈子混為一體,比如一些家庭聚會的照片,發到朋友圈裡,親戚都看到沒問題,但工作中的朋友看到,可能不合适,相反,工作中的事情,親戚朋友也不一定有興趣了解。所以,加以限制是理所應當的。

朋友圈是新技術下的産物,它剛剛出現時,必然會有很多不足,會有很多非常具體的需求難以被滿足。但技術總在進步,規則總在不斷完善,“三天可見”可以看做是一段時間的試錯之後産生的功能,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這個功能,也證明它确實滿足了互聯網社交中的某種需求。當然,對個人設置“朋友圈不可見”也是如此,新加一個不是朋友但有業務關系的聯系人,可以使用這個功能,把微信僅僅當做一種聯系方式,就像短信一樣,也無不可。

當然,不論是“三天可見”還是“朋友圈不可見”,都還是一種嘗試,可算是解決問題的權宜之計。因為它确實還存在很多負面的問題,比如設置“三天可見”,可能給親人、好友造成誤解,甚至認為你不尊重他們、不信任他們。

所以,“三天可見”有時候也是一個兩難的選擇,是劃定邊界、兼顧隐私安全,還是取得朋友的信任,兩者之間很難平衡,或許在未來,技術進一步發展之後,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但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到更好的方法,隻能兩害相權取其輕,朋友誤解,可以解釋,隐私被侵犯,就很難維權,這或許也是越來越多人選擇“三天可見”的原因吧。

●反方

鼓勵自閉 違背社交原則

24小時睡眠和大病有什麼區别(專家三天可見)2

張國慶(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圖片來源:北京晨報

我一直認為朋友圈“三天可見”是一個敗筆,因為它違背了社交媒體的原則。朋友圈之所以是朋友圈,首先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如果互相都不信任,擔心對方通過朋友圈了解自己,那還有社交的意義嗎?還是朋友嗎?其次,朋友圈是開放的,也是這種開放,才形成了良好的交流環境,倘若它失去開放,也就是失去了社交的意義。

對于一個新朋友來說,朋友圈無疑是快速了解對方的渠道,翻翻對方的朋友圈,很快就能互相有個總體的了解,一個人在朋友圈裡發表的圖像、文字,很容易看出這個人的才華、思想、見解、價值等,比如說一個人經常發原創性的文字,一般情況下,這個人是比較有才華的。同時,即便不發原創内容,隻是轉載,也可以從轉載的内容中,了解一部分性格、喜好等。

朋友圈中過往的記錄,就是一個人的曆史。它和一個國家的曆史一樣,我們通過一個國家的曆史,可以了解這個國家是怎麼走到今天的,同樣的,通過了解一個人的過往,也可以大緻了解這個人究竟是怎樣的,性格如何?喜好什麼?興趣、價值傾向是怎樣的。

如果朋友圈設置了“三天可見”,那就意味着,在朋友的眼裡,這個人三天之前一片空白,甚至有人三天什麼也沒寫,“三天可見”就變成了完全空白。這就背離了微信最初的精神了。

可能有人覺得有些内容不适合公開給大家看,這也不是沒别的辦法。微信也有相關的功能,可以将某篇發言鎖住,也可以對單獨一篇發言設置分組,什麼人可見,什麼人不可見等。我想這才是一個負責任的成年人的做法,也才是有擔當的表現。“三天可見”等于什麼都不讓别人了解,這樣的情況下,還想和人家做朋友,顯然是不現實的。反過來,一個人打開某個朋友的朋友圈,結果發現對方設置了“三天可見”,還有進一步深入了解這個人,并和他交朋友的興趣嗎?朋友圈原本可以擴大社交,但“三天可見”的結果恰恰相反,等于封閉了自我。

這是很值得擔憂的事情,尤其是越來越多人選擇“三天可見”,也說明,當前我們的社會中,人們自我封閉的傾向很嚴重。

前兩天剛剛看到一個研究,說影響長壽的因素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交流,一個人有很多好朋友,經常和朋友進行良好的交流,往往更容易長壽。這其實也很好理解,有事兒說出來,多交流,自然心情暢快,事事都不跟人說,對别人封閉、防備,其實最終也把自己封閉起來了,很容易導緻抑郁、情緒低落等問題,當然會影響健康。

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人有心理健康的問題?為什麼現代人越來越脆弱,在處理人際關系上有那麼多簡單粗暴的做法,就是因為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自我封閉的問題,這是很值得重視的社會現象。

至于說“三天可見”是為了保護隐私,我也不太贊同。事實上,沖動之下發布的信息更容易暴露隐私,而過往的信息則不太容易暴露隐私。比如和孩子玩了一天,興奮之下,發了一張孩子的照片,這當然是隐私,但過兩天冷靜下來,覺得這樣做不太合适,就會加以處理,或者鎖住、或者删除,都可以。

所以,“三天可見”保護不了隐私,隻會導緻自我封閉。

●主持人說

求其友聲,莫逢故人

《詩經》裡說“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意思是鳥尚且需要朋友和鳴,何況是人呢?

可是交朋友這件事情,古今都難。唐朝的孟郊感歎古人“外表似獸,内有聖德”,今人“外表似人,内實獸心”,交朋友變成了“但結口頭交,肚裡生荊棘”。漢朝的公孫弘發迹之後,有發小來投,公孫弘待以布衣蔬食,結果被發小揭穿真面目,說公孫弘外面吃粗糧,回到後堂“廚五鼎”,公孫弘抱怨“甯遇惡客,無逢故人”——知道你過往的人很危險。

真朋友難遇,所以人們發明很多明哲保身的社交規則,如“逢人但說三分話”之類,雖有無奈的成分,但終究有些小家子氣,過于市儈了。

現代社會,技術的進步讓社交變得更簡單,但也更讓友情更複雜,朋友圈的上限有5000人,有多少是值得信任的朋友?所以,适當的自我保護,不難理解。

不過,依然有些遺憾,人生在世,總要一點兒司馬光“平生之事,未有不可與人言”的坦蕩,總要一點兒魯迅“忘掉一切利害,大聲說出心裡話”的意氣,才活得痛快。

本版主持 周懷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