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24日消息(記者孫冰潔)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問題曾長期受到社會各界關注。在對全國12個省(區、市)27個項目縣的545803名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後,國家衛健委近日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與非留守兒童相比,心理行為健康問題是當前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健康問題,并且随着年齡增加問題更加突顯。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随着城鎮化不斷推進,我國人口流動遷移日趨活躍。民政部牽頭組織的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情況顯示,2016年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超過90%分布在中西部省份,其中留守兒童共有545803人,占所有兒童總數的20.3%。
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流動人口司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在全國12個省(區、市)的27個縣(區)組織開展貧困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服務需求評估調查,調查發現,貧困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比例高達20.3%,超過兒童總數的1/5;低齡留守現象突出,3周歲以下兒童中,留守兒童占1/6;其中90%以上留守兒童的主要看護人為祖父母輩,平均年齡59歲,小學及以下學曆者占70%以上。
小學四年級被調查兒童心理問題發生率比較(圖片來源:國家衛健委)
“兒童早期的養育環境包括看護人對兒童的照顧、親子互動和家庭學習材料等,這些将直接影響兒童在動作、體格、語言、認知、情緒和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國家衛健委流動人口司司長王謙認為,由于文化程度低、年齡大,祖父母往往更關注孩子的生理需求,忽視其情感需求。另外,多數學齡期留守兒童基本要靠自己料理日常生活,同時還要承擔一部分家務和農活。少數兒童還要進行“逆向照顧”,即照顧年紀大或身體狀況不好的祖父母,這使得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關注。
調查還顯示,3周歲以下留守兒童出現社交情緒問題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可疑社交情緒異常率為27.5%,高于非留守兒童的19.8%。“這說明親子分離對社交情緒形成關鍵期的兒童造成了影響。”王謙說。
與非留守兒童相比,報告指出,心理行為健康問題是當前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健康問題,并且随着年齡增加問題更加突顯。在3周歲以下和3-6周歲階段,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幾乎沒有差異。在小學四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階段,相對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在情緒控制、注意力、社會适應能力、自傷行為風險等方面表現出更多問題。
此外,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随年齡增長而逐漸顯現。記者注意到,學齡前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心理行為發育指标幾乎沒有差異,但随着年齡增長,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逐漸顯現。小學四年級和初中一年級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分别為10.5%和11.7%,高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感到孤獨、沮喪、想離家出走、自我傷害的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兒童。其中初中一年級留守兒童“想過離家出走”的占比高達23.1%,報告“曾自我傷害”的比例為16.8%。
國家衛健委人口服務司相關負責人認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出現,一方面由于父母長期外出務工與親子分離時間長,造成家庭功能受損、親情缺失;另一方面,與缺乏社會支持網絡密切相關。
定性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特别是在貧困地區、部分農村地區,社會心理支持服務體系尚未建立。部分“留守兒童之家”的咨詢教師充當了兒童學習指導、生活照料、監護等角色,但由于不是專業兒童心理咨詢師,不能提供專業化服務。
“應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健康關愛服務體系和社會支持網絡,重點開展留守兒童家庭養育照護和心理健康指導、兒童安全和傷害預防等健康教育和服務工作。”王謙認為,除強化父母的監護和養育責任外,應将留守兒童健康關愛納入到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貧困地區營養改善項目和學校營養餐等國家項目工作中,在現有的服務體系下,重點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傷害預防的教育和服務,适當增加服務頻次,拓展心理健康指導和促進服務内容。此外,對于留守兒童健康關愛,要重點關注其心理健康,為學齡期留守兒童提供科學、規範、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務,避免其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同時建立健全符合當地實際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探索心理專業人員的培養和使用方式,填補當地醫療保健機構在此專業領域的空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